又是世界读书日
(2023-02-21 12:43:02)
又是世界读书日。
知道有这个节日,还是2019年4月23日看报时的事情了。当天还专门写了一篇关于纪念寒山和尚的文章。自此以后,每年的4月23日,我便“闹钟”般想起来,哦哦,读书节又到了。
譬如中国很多传统的节日,春节啦,中秋啦,等等,甚至连二十四节气,我都通过百度查询的方式,做了常识的普及。诧异的是,时至今日,我居然还没有百度过“读书节”是怎么来的。细细一想,潜意识里可能存在这样的认知对立:“读书”居然也会以节日节点的方式来仪式化、固定化,另如保护眼睛同样也设立了一个“爱眼日”,难道,越是常态化、生活化、习惯化,或者说越是应该自觉化、刚需化的行为,反倒需要以“专门叮嘱”的方式来给予固守、确认、要求和强化?这是书本身的尴尬还是人本身的尴尬?读与不读,在静与嚣之间到底留存了多大的心理测试跨度?
科技的向前发展,给传统读书的模式带来丰富多样性。就不少人新建立起来的需求和习惯而言,自由、便捷、随机、实用的网络阅读,在信息爆棚的“漫灌”背景下,更能获得轻松和满足。包括写作也一样。若干年前,当电脑写作迅猛代替笔墨写作时,很难有人会想象得到,今日此时,手机写作居然成为潮流!科技进步的明珠——智能化,已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影响着“读书”本身的“传统与变迁”。读与不读?读什么?怎样读?这一串现实的追问,还真将“读书”设置成生命哲学之问。仅此看来,对“读书”这个再也寻常不过的“百姓”行为作“节日化”的固定,倒也算不上闲得无聊、小题大做的矫情之举。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读书,特别是那些经典的阅读,是否还得回到书本,回到纸张,回到没有网络连接的“信息孤岛”上来?这注定是一个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话题。我聪明地避开它们。我只想说,读书,特别是对书本纸张的翻捻,特别是那种手指蘸一星唾沫再翻开一页书本的阅读方式,是治愈浮躁并给内心带来片刻安静的生命之吻。读书,也许真成为越来越高贵的平凡。
我宁愿相信,读书节,是让人回归学生初心、回归课堂声声、回归平等与安静的精神牵引。
这样的节日,用心何其深长、何其良苦!真好!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