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的王国在天空

(2013-12-17 18:33:30)
标签:

石头

特质

名学

仙气

指间

情感

分类: 红茶情感

        音乐的王国在天空

                       音乐的王国在天空

 

好的音乐,我的耳朵是不愿错过的,而且会经由听觉抵达心灵。

 


一旦我的心成了哪首曲子的驿站,心灵就禁不住要邀请这些音符反复舞蹈,只到把驿站流连成家园,从此,与这些音乐互为生命。听法国圣桑的《天鹅》,是在我读师范的时候。音乐老师一边播放,一边指导我们欣赏。这首乐曲能直接抵达心灵,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扑面而来。老师问我们听到了什么,在他的启发下,我们说听到了优雅和高贵,还有淡淡的忧伤。他说,对,这就是天鹅,而这种高雅的气度就在这种舒缓有致的节律里,并且每一乐句均有一段优美的升调音阶。在老师的赏析中,我还知道了中国的古典音乐里通常只有五声音阶,简称“五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do re mi sol la ),而西方音乐里还常有fa和si这两个音,虽然是两个不稳定的音,却泛着华美的光泽,有一种忧伤和浪漫的格调。

 

我忽而想起荆轲在易水边慷慨悲歌,发就是变徵(相当于fa)之声,而书中对变徵的注释是“声调悲凉”,我仿佛读到了荆轲的忧伤,还有浪漫,还有高贵,这个音是他内心和人格的一次无意的流露。遗憾的是,我们后来的歌者常常忽视了这个音的魅力,致使我们的音调多有铿锵和激越的力度,少了优雅和浪漫的轻度,多了份坚定踏实,而少了些飘扬和升华感。多年前的一天,当时我在乡下自家的院落里,突然被屋内电视里飘出的一首钢琴曲震住,顿时我的一切感觉都投向了它,任音乐流遍全身。慢慢地我感觉自己像飞了起来,没有阻碍,世界变得无限广阔,我似乎从未有过这般遨游的感觉。乐曲停了,我依然在惯性里飞翔。后来,我一直在寻找这种声音、这种感觉。

 

再后来,我知道这首钢琴曲叫《星空》,演奏者理查德·克莱德曼,我买到了这盘音乐磁带,专辑的名字就叫《星空》。从此,我常在我的星空里飞翔。看电影、电视,音乐总是比剧情先一步抵达我的心灵,因为剧情还未展开,音乐就先弥漫了。有时剧情可能是熟悉的朋友,而音乐是陌生而未知的访客,比如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这时我对音乐的期待可能更多。我对新版《红楼梦》的失望,除了影片本身与我心中的形象大相径庭外,再就是新版几乎没有一首乐曲能打动我的心。我喜欢87版的音乐,作者王立平是很会用“fa”和“si”的,在沉静的古典中揉进了些许轻灵飞扬的色调。

 

有回,看了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我深深被片中的人物和音乐震撼了。华莱士是苏格兰的一位英雄,虽然出身低微,但他对“自由”的理解很彻底,他的心至死都在朝着这个方向狂奔。片中的音乐也极富感染力,那是泛着蓝色忧伤的调子,但又不失优雅高贵,音乐飘在原野,飘进丛林,飘在高山之巅,飘在广袤的宇宙,它携带着自由的精神、高贵的灵魂,让观者的心里充满了崇高感、悲壮感和空灵感。我的心空飘过一缕忧伤、一抹苍凉,但这些情绪并未携带向下的重压,而是像云气一样飞升,寻找它辽远的天空。在这样的音乐里,人一下子变得高贵起来。

我觉得“音色”这个词很妙,声音是有颜色的。在我的印象里,do re mi sol la对应的是赤橙黄绿青,而fa和si的色调是紫和蓝——忧伤、浪漫而高远,说来奇怪,在我们的传统色系里,我们偏爱赤橙黄绿青,而蓝和紫没有赚到很高的人气。我们的性格里似乎少了什么。

 

 

音乐很奇妙,就那么几个简单的音符却能表达成千上万个字符都难以言说的意蕴。不同的组合和节奏显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风格又指向不同的性格。我偏爱西方的古典音乐,也就是巴赫、贝多芬时代的音乐。这是一种舒展心性的音乐,它让你的心灵放松再放松,自由再自由,是精神的扩胸,目的为你赢得更大的空间。浪漫的气息,是月之晕圈,是花之芬芳,是生命之光环,缺少它,月少了诗意,花少了氛围,生命少了气场。浪漫是一种提升的力量,不让生命下垂,浪漫也是情思的发散,邀请生命抵达饱满。我们的古典音乐,有点紧,向内收拢,缺少舒展感,发散不开,它像一个花盆诱导根须在小空间里密植,愁肠百结,千回百转,小向度的生长。我想到了一个词“凝”,奇怪的是,文人们常用这个词来写音乐。

 

纤歌凝而白云遏。(王勃《滕王阁序》)

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缓歌慢舞凝丝竹。(白居易《长恨歌》)

……

声音如果可以化成视觉形象,我觉得它像缭绕的轻烟,向空中和远处发散。一个“凝”字怎么形容音乐呢?我只能以“内敛”“收紧”之意去理解它,仿佛已不是音乐,是我们的传统性格。我不知高山流水是怎样的曲子,但我想它是属于那种刹那间的灵感,是个性化的表达,之所以只有钟子期能懂,一方面是我们常说的曲高和寡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这样的音乐未能拓开公共空间,属私人空间的呓语。弹着好像成心不让人懂,享受独乐乐,而不是与人乐乐。孤傲情怀,把一份心情守得很紧,而又怨无人解赏,如若遇到一个知音,一定是感激涕零,而后这一生只为那一个人弹奏。这样的音乐注定是没法受众的,那只是弹奏者的微妙的心曲,有时自言自语,有时只对知音倾诉。

 

这种音乐是一种抒情小调,简洁得就像绝句,它似乎缺少一种波澜壮阔的宏大气象。即便是巍巍乎高山,洋洋乎江水,可能只是山水写意,只是轻鸢掠影,很快便从你的视线中消失,缺少持续性的震撼,而不像《蓝色的多瑙河》那样,是一种大气的铺展。一把琴也注定奏不出交响乐饱满的气势。孔子在齐地听到《韶乐》,发出尽善尽美的赞叹,竟三月不知肉味。我们无缘听到。那时候的乐是肩负教化功能的,孔子听的当然是雅乐,但由于携带了太多的伦理,是否造成了对音乐本身的遮蔽。伦理本身就是一股约束的力量,它把乐之飞扬的性情,码得规规整整。这样的音乐即便如孔子讲的尽善尽美,但未必能扩展人的心性,它是教人肃然起敬的,正襟危坐的,将人从梦想的空间拉回俗世的扮演。我们拘谨、矜持的性格,也就这么熏陶出来的。

 

唐代,音乐总算回归了它的秉性。皇帝参与创制的《霓裳羽衣》曲应是宫廷里最大的雅声,杨玉环、江采苹等都是乐舞高手,没有哪个时代,最高统治阶层,能如此参与音乐活动。白居易有诗:“风吹仙袂飘飖举,犹是霓裳羽衣舞。”从杨玉环行走的姿势中,能看出唐代乐舞对人的姿体和性情的舒展与提升。宫廷音乐也不只是缭绕在大明宫,也会缭绕于茶楼酒肆,缭绕于津渡旅途。白居易就曾于九江的津渡听过琵琶女演奏的霓裳羽衣曲,这是唐代宫廷的气度。天子乐,不只是独享,不再是一种级别,天听也可民听,这种至上而下的流传,对唐人性情是一次集体提升。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

 

李白、王昌龄、贺知章等人的诗歌,都被谱曲传唱过。诗跟乐,共同打造高雅的格调。大唐的音乐还融入了胡人和龟兹乐舞的性情,豪迈、奔放、明丽、魅惑,形成了一股特有的大唐风。唐人的性情里有一股仙气,有一种舒放,有一种阔朗,这种浪漫、 自由与飞扬的心性,应该跟音乐的熏陶有一定的关系。纵观整个古代,虽然儒家倡导礼乐教化,但“乐”未能与“礼”并重,礼是大道,车马扬扬,而乐只能算羊肠小道,供少数几个人独步。而且向来礼乐是并提的,礼是乐的内核,乐是礼的承载。古代无论官学还是私塾,都未必有乐的传授。或许古人发觉乐能移人性情,所以干脆对之忽略不提。后来除了一些场合的歌舞助兴,乐已不再是教化的手段,更不是教育的一门课程。这跟西方有很大差别,即便是现在,音乐教育,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乐的偏见,致使古代的乐大都流行在坊间,乐成了歌伎的必修课,于是坊间多了许多慧黠的女子。为何男人们流连于此,除了一个世俗的原因,我想至少有些人是为了寻一种性情而来的,那是一种自由活泼、散发着灵气、充满着生命活力的一种性情,闺阁里难以遇到。看惯了修剪齐整的花草,审美里免不了一丝疲惫,这时自由和烂漫,便是有魅力的风景,这种魅力,有音乐的熏陶。音乐与一种身份相连,也就加重了人们对音乐的偏见。古代诗礼之家的女子,学棋学书学画,却很少学琴,红楼女子那么有诗情雅兴,可以集会作诗,但却没有集体学琴的场景,只在后四十回里有黛玉弹琴的描写,结果令妙玉痴迷,当晚发烧并胡言乱语。琴成了情的诱发剂,挑琴,调情也,蔺相如就是用琴声拐走了卓文君,所以琴只能令闺阁远之。

 

古代的乐,有一部分来自民间,属于俚曲,因为参与创作的人缺少应有的修养,所以这些音乐大都属于下里巴人,它的娱乐功能是有的,对人的性情却很难有向上的提升。高贵与浪漫,我们的音乐缺这样的性情。

 

 

 古代的音乐通常如涓涓细流,滋养不了广大的民众,唐时虽形成了浩瀚的江河,但发展的情势未能如大江奔流抵达大海,大江被截流了,宋明理学筑起了一道道大坝。唐代以后,音乐一直处于式微状态。而正当我们沉迷于听戏的时候,西方正在进行一场音乐复兴,贝多芬、约翰斯特劳斯、莫扎特时代是音乐空前繁盛的时代。这些音乐家们怀着创造的激情,用会飞的鹅毛之笔,写下了一首首交响乐曲。他们像比赛一样,在欧洲的舞台上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乐曲奏响,演奏家们也带着对音乐的信仰,带着一举成名的渴望,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那个时代的欧洲剧场几乎天天处于沸腾状态,是音乐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神采飞扬。这些音乐有很多是圆舞曲,人们舞动起来了,从城市到乡村,家庭舞会成了娱乐的主题,成了盛大的节日。

 

在这样的场合男人女人都光泽照人,举止优雅,他们被音乐喂养,被舞步带动,女士们舞成了优雅的天鹅,男士们舞成了翩翩的绅士,可以说舞会是最有规模也是最有效的音乐舞蹈教育课。说到音乐教育,我们也有好的开端。孔子很推崇音乐教育,将“乐”列为“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孔子曾学琴于师襄,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他的教育课程也是有“乐”的。有回,他让几个学生谈理想,曾皙就是坐在一旁,边听,边鼓瑟。在这几名学生中,性情最自由洒脱的,我觉得就是曾皙,这是否跟他的音乐修养有关呢。但纵观古代教育,音乐只是少数人的爱好,没有发育成一门必修的公共课程。就是现今,又有几人重视音乐教育。艺术类考生,大都是想通过这条道,为自己找一条通往大学的路径,真正爱艺术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进入艺术或是艺术进入心灵了。

 

因此,文化类考生大都对艺术类考生存有偏见和歧视,认为艺术是智力欠缺者的一张画饼,是不需要高智慧参与就可完成的活动。这完全是对艺术的误解,对音乐的误解。而西方完全不是这样。古希腊三圣都特别推崇音乐教育。柏拉图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亚里斯多德特别强调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他认为音乐具有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三种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炼心智、塑造性格、激荡心灵,进而通过沉思进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音乐能涵养理性,真是真知灼见,是对音乐最好的理解。西方圣哲以哲人的眼光洞悉了教育的真谛,他们同时选择了音乐,设计了这门没有文字的课程,开启了欧洲教育的美的历程。至今欧洲都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都有钢琴,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里我要说一句可能被国人骂的话:我们的乐器缺少高贵的音色。二胡像一个人在哭,我外甥女说,她一听二胡声,眼前就出现一个幽怨的瞎子;洞箫的声音,有悠远的味道,但声音太凉,像寒霜,一般人经受不了,“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旷达如东坡者,听了也由喜转悲;扬琴,声音太薄,都没有一只鸟声浑厚;古筝,有青铜器的质地,音色又太接近山寺钟鸣;笛声很悠扬,飘荡在村寨山林,但又近乎村民的口哨,所以常常被冠以“村笛”;琵琶,堪称古代音乐里的“国器”了,因为在大唐所有的乐器里,琵琶是首席乐器,可琵琶声在我耳中总有絮语之嫌。

 

我们的文人写音乐,常用到“呕哑”一词,如“管弦呕哑”“呕哑嘲哳难为听”。第一句是杜牧写秦宫的音乐,第二句是白居易写民间的乐声。高中教科书里将“呕哑”注解为“单调的乐声”,将“嘲哳”注解为声音繁杂。呕哑未必是单调的意思,但从这些词语里我感受不到作为音乐的美感。杜甫有写音乐的名句“此曲只应天上有”,可他是这样描写这首曲子的:“锦城丝管日纷纷。”“纷纷”,也同样没有给我带来美感。我喜欢钢琴、小提琴、吉他、萨克斯等乐器,几乎都是西洋乐器。有时我真有一种负罪感,从民族情感来说,我似乎更应该喜欢二胡和琵琶,可我的听觉没法强迫。我只能宽慰自己:好的音乐是世界的,音乐不分国界。我非常希望,能从我们自己的音乐里听到我要的感觉,我从改良的民族乐器里,已感受到了些许味道。很想我的听觉能让我由衷地说出:中国音乐、中国乐器是世界的。那样,我将骄傲。

 

贝多芬曾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我神游魂驰,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渐渐,我试着把那团激情转为音响……打进心坎的东西必来自天空。”感觉西方音乐整体上具有这种天空性情。将人引向高远,引向无穷。我想这也应该是一切音乐的特质,我们古代有阳春白雪,但不能只是纯雅,将人悬在空中,若能引领心性飞翔,也就具备了天空的性情。“此曲只应天上有”,我们也不乏仙曲,让人超凡脱俗,像一朵莲那样清净,我更希望这是会飞的莲。超凡的音乐才能熏陶出超凡的性情。好的音乐决不会让人意乱情迷,相反它可以充实理性。“让科学跟艺术联姻吧”,这是科学家钱学森的呼唤,因为他的很多科学灵感,都是从夫人蒋英的歌声以及弹奏钢琴的指间获得的,音乐的天空照亮了科学的天空。

 

让音乐跟人性联姻吧,音乐不只是专门学科的艺术,更应该成为公共空间的艺术,成为人格奠基中最精美的石头。愿我们都能听到自己指间流淌的音乐,这种流淌的方向朝着大海,朝向天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知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