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家央企将退出地产业 拿地热降温仍需利益博弈

标签:
房产央企房地产房地产业务央企地产顾云昌杂谈 |
分类: 红茶杂谈 |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03分报道,昨天(18日)下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国资委新闻发言人杜渊泉再度重申并且明确:78家非地产主业央企要加速退出地产业。
事实上,国资委力促央企房地产业务的重组计划至少已经进行5年了。资料显示,国资委在启动央企房地产业务剥离重组之时,恰巧赶上2006、2007年房地产市场繁荣,地产项目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因此,那时央企的剥离项目很少,进入实际操作的只有中房集团受让华能房地产一项。而到了2008年,楼市持续低迷,许多央企旗下的房地产公司业绩严重下滑,甚至变成负资产,那时房地产业务无异于是烫手的山芋,央企们纷纷挂牌转让。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回暖,这个山芋不到一年就变成了蜜糖。2009年5月份到现在,在北交所挂牌转让的51个国资项目中,央企房地产业务转让项目仅仅只有1项。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指出,只要房地产企业存在高利润,央企就不可能放手。董藩:最大难度在于国有企业仍然有自主经营权,有自主经营权就包括业务权力。在投放信贷的时候,国有企业占优势;上市的时候,又是国有企业占优势,现在没有什么法律依据,这是我们很为难的地方。
而这次对央企提出要求,也不是今年以来的首次了。1月8号,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就表示,央企要慎重进入股市、房地产和期货等高风险领域,已经进入这些领域的,要规范程序,严格考核。到了1月22号,国资委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在计算企业税后净营业时,对企业非经常性收益,包括地产非主业央企的相关收益,都要减半计算。这也意味着今后即使央企从中获得了丰厚利润,央企领导人的业绩考核也将大打折扣。显然,国资委对于央企在地产业的投资是肯定中带着忧虑的。而对于这次的重申的意义,专家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顾云昌就认为,这是国资委对央企房地产经营下的强制性规定,今后非地产主营业务央企的剥离步伐将会加快。顾云昌:原来是建议,这次恐怕是带有强制性。国资委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根据当前(特别是)北京前两天拿地(企业)中,有好多块都是央企国企拿的。社会反映比较强烈,国资委加快了战略部署。但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并不这样看。他认为这种重申更多的只是对舆论的一种回应,实际上能不能达到效果,还要看央企自身的利益博弈。董藩:我认为可能不是强制性的东西,只是对舆论的一种回应,应该说他们要在这个领域,肯定会有更多的变通方法。
无论是命令还是建议,昨天国资委并没有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非主营央企地产业务重组的计划和具体时间表,不过与声明一起给到记者手中的,还有一份数据材料。显然这次重申地产分离,国资委还是有着充分的准备,前期的摸底工作也已经完成了。其中,国资委确认和公布的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为主业的央企有16家。根据初步统计,2009年,这16家央企房地产板块的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资产总额的85%,而净利润更是占到94%。而整个央企系统中,三级以上的房地产子企业户数由2003年的728户减少了到目前的373户,集中度明显提高 还有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开展了房地产业务。2008年,这些企业所属三级以上的房地产子企业共227户,大概占到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只占到15%,利润也只占7%。资料中表示,按照国资委要求,这些企业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但从数据上看,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还是占着央企地产经营的多半江山,留给重组的空间已经不算大。
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顾云昌指出,即便这些子企业都成功重组了,房地产的问题还是存在。其根源并不在央企,而在于当前的土地供应机制,在于财税,还在于金融。顾云昌:一是(央企)不可能全部退出来;第二,即使全部退出,也不可能解决房地产的许多问题。央企经营们房地产问题当中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大家强调的房价问题,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由于土地供应和房屋的供应方面和需求之间,目前为止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始终造成了土地供应的紧缺和房屋供应的紧张,这是导致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所以造成现在供应不足,造成投机性需求的旺盛,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土地制度问题、财税体制的问题、金融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