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作品——地振高冈对联

(2022-04-15 12:03:25)
标签:

草书

孙过庭

分类: 翰墨春秋

《鹿鼎记》中,韦小宝同天地会人物之间有一个暗号,那就是一副对联“地振高冈,一派溪水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这副对联颇有一点道家飘飘然出尘之感。而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则继承二王遗风,将书法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因而用孙过庭的草书来写这副对联。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孙过庭著《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对后人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

 

孙过庭,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宋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然也有论者如窦巫讥其书为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者。

 

孙过庭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学习书法,专精极虑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他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可见他在唐初就很受推崇。

 

孙过庭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于翰墨间。他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孙过庭传世书迹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墨迹,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谱》。

 

孙过庭的《书谱》墨迹问世后不久,就有人提出批评。如唐代的窦暨在《述书赋》里说孙氏的草书有闾阎(凡夫俗子)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这种说法受到了后世专家的反驳。宋代的王诜说:虔礼(孙过庭)草书专学二王。郭仲微所藏《千文》,笔势遒劲,虽觉不甚飘逸,然比之永师(智永)所作,则过庭已为奔放矣。而窦暨谓过庭之书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余固已深疑此语,既而复获此书,研究之久,视其兴合之作,当不减王家父子。至其纵任优游之处,仍造于疏,此又非众所能知也。

 

宋代的米芾虽然对前代书家颇为苛刻,对孙过庭的草书却心悦诚服。他在《海岳名言》中说: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二王法,无出其右。明代的焦谓:昔人评孙书,谓千字一律,如风偃草,意轻之也。余谓《书谱》虽运笔烂熟,而中藏轨法,故自森然。顷见《千文》真迹,尤可以见晋人用笔之意。

 

禅门所称不求法脱不为法缚,非入三昧者,殆不能办此。王世贞也说:虔礼书名,一时,独窦暨贬曰凡草闾阎之类。《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王羲之)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细玩之,则所谓一字万同者,美碧之微瑕,故不能掩也。这些分析与评价要比窦暨全面、中肯得多。

 

细观《书谱》墨迹,孙过庭既得二王笔法的真谛,又有所发扬创新。全篇开始一段用笔沉稳。速去援来,应规入矩,就象交响曲的引子,意和气平;中间写得兴起,笔势渐转放纵,点画相连,钩环牵引;到了后段,随逸兴遄飞而达到高潮,只见笔下生风,波诡云谲,尽情挥洒。

 

首尾三千余言,高潮迭起一气呵成,真是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达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化境。看《书谱》的用笔,流畅婉转中极富变化,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映带俯仰,气脉贯通。笔端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刚中显柔,柔中寓刚,飞动轻继,意趣盎然。《书谱》笔法虽源于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为隽拔刚断、富于变化。

 

最具有特点的是横划、长点捺,先顿笔重按,后顺笔出锋,使一笔中陡然出现两种变化,波澜跌宕,神采顿生。右环转下作弧笔时,笔画末端由精转而出细锋,锋芒咄咄,精神外耀,宛如瀑布突然受阻,流水变细,从岩隙中急转而出。藏锋露锋中锋侧锋,无拘无束,自然挥洒。其笔法、意趣、气韵颇近陆机平复帖》和王羲之寒切帖》、《远宦贴》,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书谱》的墨色亦燥润参差,前半段以取妍,温雅流美;后半段燥笔居多,若柘槎架险,巨石当路。其结构虽以平正为基调,但疏密聚散得宜,宽窄伸缩有致,在参差错落的章法中,更见浑然天成之妙。千百年来,《书谱》博得了众多书家的赞叹和推崇,其中以孙承泽说得最为公允,他说:唐初诸人无一人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孙过庭在书法理论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书论之精华集中在《书谱》之中,历凡是研究书法者,无不奉为圭臬。在《书谱》三千七百字中涉及到书法发展、学书师承、重视功力、广泛吸收、创作条件、学书正途、书写技巧以及如何攀登书法高峰等课题,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孙过庭回顾了汉晋四位大书法家(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成就及不同的书风,指出自他们以来书法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古质而今妍二王父子的功绩,就在于他们走在这条道路的最前列,是当时人们审美观点在书法上的集中体现,所以才成为书法大师。要学书法,就必须取法乎上,钟、张、二王的生花妙笔,正是人们师法的最佳范本。

 

其次,字中点画是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书家必须对此十分精熟,才能通过点画体现形质,用挥写来表达性情。尽管正、草书体有动静之别,技巧表现也各有侧重,但形质性情总是显示书法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为了更好地充实书法的活力,还必须从其它各种书体中去吸取新的营养。

 

比如学习楷书与草书,应该旁通二篆,俯贯八成,包括篇章,涵泳飞白,兼收博采,有容乃大。当然,书法创作的成功与否,除了书法家的功力是否深厚外,人的情绪,工具、材料的优劣,以至天气季节的变化,都会产生影响。书写者应在最佳状态时挥毫,才能使书法艺术达到理想的境界。

 

融诸体之长,触类而旁通之,是书家成功的重要因素,历代书家概莫能外。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孙过庭分析了篆、隶、草、章的特点和长处,他说:篆尚宛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使,这是历来对诸书体最为简明精辟的论述,其具体含义是:篆书,特别是小篆,是用首尾藏锋、行笔中锋、均匀一致的圆线条写成的。圆线条具有柔和、婉媚、抒情的性格;转角宜圆曲,形体宜修长,这样线条才能贯通流畅,充分体现出婉柔流通的艺术特色。所以说:篆尚婉而通

 

隶书改篆书的圆笔为方笔,方笔挺直有力,转角处也改圆转为方折,结体必然以严整代替婉而通,变长方为横宽,这样才能协调一致。所以孙过庭强调:隶欲精而密。隶书是以方直为特点,易显呆板,故隶书贵蚕头燕尾,使方使严正的隶书显出飞动活脱之气。但不可多用,燕不双飞,多则失去了精而密的特点。

 

草书是快速书写的字体,要快就要删并一些笔画,且须把一些笔画连通起来一鼓作气写出。其结果方白的楞角变成了弯转的圆角,出现了许多摆动而流畅的曲线,故曰:流而畅

 

章草是隶书的草体,与今草相同处在删简和圆转;不同处在字字独立,保留了隶书的燕尾即捺笔。作为隶书的草体,它不如今草那样连绵不断一泻千里,但比起隶书来却快速简便得多了,故曰:简而便

 

一个学书者,使篆之婉能,隶之精密、草之流畅、章之简便,汇诸长于腕下,自然能成大家。

 

再次,孙过庭在《书谱》中谈了书法创作中的核心问题--运笔(所以有人也称《书谱》为《运笔论》)。他告诫学者要在执、使、转、用的技巧上下功夫。针对当时书坛上出现的不良书风,即把一些装饰性的美术字作为创新的书法,孙过庭指斥他们为巧涉丹青,工亏翰墨,没有在运笔上下真功夫。

 

最后,孙过庭总结了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认为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即平正一险绝一平正。他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任何一位成功的书法家都要遵循这个规律前进的。

 

书谱》是孙过庭自己书法实践的总结和升华,这些言之有物、透辟精到的书论给后学者的教益,比起那些缺乏书法实践或书艺不高的理论家的泛泛空论,不知要高出多少,《书谱》无愧是一部书学经典。

书法作品——地振高冈对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