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侠客行》

标签:
柳公权楷书侠客行 |
分类: 翰墨春秋 |
金庸先生在小说《侠客行》的一开篇,就引用了李白的诗《侠客行》,为这部同名的小说拉开了气势豪迈的序幕。这首诗,脍炙人口,极具侠气。同是生活在唐代的楷书大家柳公权的书法,则刚硬俊俏,如手持兵器的武将,因此笔者用柳公权的楷书来写这首诗。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官员、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状元及第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均存其诗。
柳公权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自唐代元和年间以后,柳公权声誉日高。唐宣宗尤为珍爱柳公权的墨宝,曾召柳公权到殿前,由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着砚台,枢密使崔巨源拿着笔,柳公权用真书在一张纸上写了“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字;用行书在一张纸上写了“永禅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用草书在一张纸上写了“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字。宣宗赏给他锦彩及瓶盘等银器。又让他自写谢状,不拘真书、草书。
今人学书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书法家,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楷书的规范,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柳公权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唐代书法发展进行总结,也为整个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柳公权字如其人,他为人刚正不阿。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穆宗为之改容,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的代表作。《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
(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玄秘塔碑》在点画上有两大显著特点:
其一,有如截铁,圭角分明,方折峻整,别具特色。横轻竖重,短横较粗壮,长横格外瘦长,起止交代清楚。竖画顿挫有力,行笔挺劲舒长。撇画较锐利笔势修长。捺画粗重,用笔干净利落,与撇画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二,点画多样,变化丰富,别具一格。以“点”论,就有圆点、方点、短横点、横折点诸种;以竖”论,或圆起圆收、或圆起而露锋尽势;以“横”论,大多方起圆收,但多画重叠之时(如“三”、“寺”等字)必出之以不同形态;以“撇”论,有长长的兰叶撇,有短促的利剑撇,更有别致的回锋撇(如“凡”字的左撇)。
“柳体”的特点为结字中心攒聚收紧,四边伸展舒张,用笔挺拔,筋骨刚健,有内变外棱之评,世有“颜筋柳骨”之誉,《玄秘塔碑》则最为典型。其结体谨严,中宫内敛,四周舒展,寓圆于清刚之内。严谨而不失疏朗开阔之势,仪态冲和,遒劲绝伦。
而且《玄秘塔碑》结体也充满变化。从完整的碑面情况来看,大多中宫密集、四维开张但也有少数者有意拉开组合部分之间距离(如“以”字就被左右拉开距离)大多取狭长之纵向,但偶尔亦间之以宽博之横向(如“人”、“之”等字);或注重一字之中的曲直对比(如“紫”袍”等字),或注重一字之中主笔突出(如“中”字之中竖、“史”字之末撇等)等等。
《玄秘塔碑》全篇布局严谨劲健,章法上行间茂密,精妙高雅。左右基本对称,右肩稍高,形成左低右高之势,险中求稳。其字里行间,充满了行与留、曲与直、违与和、动与静、刚与柔、擒与纵、欹与正、虚与实。其劲、其秀,骨强筋健不失肤肉丰润;其姿、其态,天然巧成不失纯正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