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金庸小说动作描写 |
分类: 庖丁解牛 |
在以精彩打斗场景为特色的武侠小说中,动作描写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金庸先生的笔下,动作场面描写得非常细致传神,丝丝入扣。金庸小说中的动作描写,不仅在动词的选用上极为讲究,而且往往能通过一些修辞手法抑或是侧面描写来烘托打斗时的特殊氛围。下面试举几例进行分析。
《天龙八部》中的“聚贤庄大战”,无疑是全书中极为惨烈的一场武斗,乔峰一个人力斗众多中原武林好手,下面是他斗庄主游氏双雄的一段描写:
乔峰叫道:“我来领教领教聚贤庄游氏双雄的手段。”左掌一起,一只大酒坛迎面向游骥飞了过去。游骥双掌一封,待要运掌力拍开酒坛,乔峰跟着右拳击出,嘭的一声响,一只大酒坛登时化为千百块碎片。碎瓦片极为锋利,在乔峰凌厉之极的掌力推送下,便如千百把钢镖、飞刀一般,游骥脸上中了三片,满脸都是鲜血,旁人也有十余人受伤。只听得喝骂声,惊叫声,警告声闹成一团。
这段话前面的几句,同样是“用手”,但金老分别用了“起”“封”“拍”“击”这四个不同的动词,十分贴切而又互不重复。后面几句则先是用比喻形容酒坛碎片在掌力之下的尖锐锋利,后又用侧面描写点到受伤众人的惨状,寥寥一段话就把乔峰掌力的威猛描写得淋漓尽致!
《笑傲江湖》中同样有着众多精彩的打斗场景,其中五岳并派的“比剑夺帅”一战更是故事的高潮,金庸先生如此描写岳不群同左冷禅的最后一场较量:
二人攻守趋避,配合得天衣无缝,便如同门师兄弟数十年来同习一套剑法,这时相互在拆招一般。二十余招过去,左冷禅招招进逼,岳不群不住倒退。令狐冲最善于查察旁人武功中的破绽,眼见师父剑招中的漏洞越来越大,情势越来越险,不由得大为焦急。
眼见左冷禅胜势已定,嵩山派群弟子大声呐喊助威。左冷禅一剑快似一剑,见对方剑法散乱,十招之内便可将他手中兵刃击飞,不禁心中暗喜,手上更是连连催劲。果然他一剑横削,岳不群举剑挡格,手上劲力颇为微弱,左冷禅回剑疾撩,岳不群把捏不住,长剑直飞上天。嵩山派弟子欢声雷动。
蓦地里岳不群空手猱身而上,双手擒拿点拍,攻势凌厉之极。他身形飘忽,有如鬼魅,转了几转,移步向西,出手之奇之快,真是匪夷所思。左冷禅大骇,叫道:“这……这……这……”奋剑招架。岳不群的长剑落了下来,插在台上,谁都没加理会。
这一段描述中,金庸先生用了“进逼”“倒退”“催劲”“横削”“挡格”“疾撩”“把捏”“擒拿点拍”“转”“移步”“招架”这些动词,将左冷禅由疯狂进攻到岳不群奋起反击这一比剑场景写得极为精彩,让人神驰目眩。而行文之中,又不忘了插入令狐冲的思考和嵩山派弟子们的反应,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展示当时的紧张气氛。
《笑傲江湖》中有比剑夺帅,《射雕》中则更是有让读者们津津乐道的“华山论剑”,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之后,使出了一系列怪招:
(欧阳锋)举起蛇杖,向四人横扫过来。
洪七公拾起打狗棒,抢上去将他蛇杖架开,数招一过,四人无不骇然。欧阳锋的招数本就奇特,此时更如怪异无伦,忽尔伸手在自己脸上猛抓一把,忽尔反足在自己臀上狠踢一脚,每一杖打将出来,中途方向必变,实不知他打将何处。洪七公惊奇万分,只得使开打狗棒法紧守门户,那敢贸然进招?
斗到深涧,欧阳锋忽然反手拍拍拍连打自己三个耳光,大喊一声,双手据地,爬将过来。洪七公又是吃惊,又是好笑,心想:“我这棒法打狗最为擅长,你忽作狗形,岂非自投罗网?”竹棒伸处,向他腰间挑去。哪知欧阳锋忽地翻身一滚,将竹棒半截压在身下,随即顺势滚去,洪七公拿捏不定,竹棒脱手。欧阳锋骤然间飞身跃起,双足连环猛踢。洪七公大惊,向后急退。
这段话中,作者又用了“举起”“横扫”“拾起”“架开”“猛抓”“狠踢”“打”“据”“爬”“伸”“挑”“滚”“压”“脱手”“跃起”“猛踢”“急退”这一系列的动词,将欧阳锋的怪招一一呈上,连洪七公也招架不住。这其中又加入了“四人”和洪七公的心理描写,侧面表现欧阳锋的招数之奇特。
金庸小说中,不惟有单打独斗的场景,亦且有着刀枪剑阵的描写。《碧血剑》中,袁承志一人破掉温氏五老的五行阵就是其中经典:
袁承志摧破坚阵,精神陡长,此时胜券在握,着着进逼,左手使的是华山派的伏虎掌法,右手玉簪使的却是《金蛇秘笈》中的金蛇锥法。这身法便是神剑仙猿穆人清亲临,金蛇郎君夏雪宜复生,也只识得一半,温氏五老如何懂得?他打退温方悟后,转向温方义攻击,也是连施险招,逼得他手忙脚乱。
温方达见形势紧急,唿哨一声,忽然发掌把一名弟子推了出去。温方山也手脚齐施,把阵中弟子或掷或踢,一一清除。练武厅中人数一少,五行阵又推动起来。但袁承志逼住了温方义毫不放松,使五人无法连环邀击。酣斗中温方义左肩中掌,温方山钢杖一招“李广射石”,笔直向袁承志后心捣去,同时温方达双戟向左攻到,温方义左肩虽痛,仍按照阵法施为。这时八卦阵已破,五行阵也已打乱,但五老仍是按照阵法,并力抵御。
前一段中金老巧用了对仗的手法,来写袁承志双手所用的不同功夫。而后一段则写出了温氏五老逐渐不支,只得勉力维持的局面,衬托袁承志在五行阵中来去自如,游刃有余的潇洒姿态。难怪得在一边观战的温仪瞧过去,宛如金蛇郎君又回到了面前。
金庸先生不仅写过以一敌五的拼杀,还写过四对四的“团战”。《越女剑》中,吴越剑士就进行了这样一场斗法:
两边队中各出四人,行过礼后,出剑相斗。锦衫剑士连输三场,死了四人,这时下场的四人狠命相扑,说什么也要赢回一场。只见两名青衣剑士分从左右夹击一名锦衫剑士。余下三名锦衫剑士上前邀战,却给两名青衣剑士挺剑挡住。这两名青衣剑士取的纯是守势,招数严密,竟一招也不还击,却令三名锦衫剑士无法过去相援同伴,余下两名青衣剑士以二对一,十余招间便将对手杀死,跟着便攻向另一名锦衫剑士。先前两名青衣剑士仍使旧法,只守不攻,挡住两名锦衫剑士,让同伴以二对一,杀死敌手。
这一段描写似乎远远没有前面的几例那么精彩,但这是金庸小说中少有的主要通过智谋进行较量的例子。来自吴国的青衣剑士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对手,一步步凸显了自己的优势,让本来实力相当的越国锦衣剑士一个个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