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红楼梦》的主要矛盾冲突
世界上的事物尽管千变万化,总有一个主要矛盾在起主导作用;《红楼梦》虽然错综复杂,也有一个主要矛盾贯穿全书。这个主要矛盾历来论者多认为是贾政和贾宝玉围绕所谓功名举业所进行的斗争,宝玉挨打被认为是这一斗争的一次激烈表现。其实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就拿宝玉挨打来说吧,贾政开始训斥宝玉,本出于往日之习惯,“原本无气的”。接着忠顺王府的长史官来追寻琪官,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呆”,再加之贾环一番“淫辱女婢,强奸不遂”的诬蔑不实之词,贾政这才“气的面如金纸”,下狠心置宝玉于死地。可见宝玉挨打根本与功名富贵无关。不错,贾政有时也说几句要宝玉读书的话,但没有一次认真检查过儿子的学业。平时在外,纵然寄回“万金”家书,也无一字提及宝玉读书举业之事。回到家里,不是同清客相公闲谈消遣,就是与其母共度天伦之乐,从不过问儿子的功课。而对宝玉那些与举业无关的“歪才”却颇为赏识,大观园题额、闲征姽婳诗、经常带宝玉会客作诗,就是明证。贾环贾兰叔侄较之宝玉是在举业上用功较多的。但贾政多次要求环、兰在作诗上学习宝玉,而从未叫宝玉在读书举业上学习环、兰。贾政这样做并非没有道理,贾家的荣华富贵不是通过举业之路所取得,不需要也不可能通过仕进之路来维持。贾雨村的升降浮沉没有导致大富大贫即可作为旁证。我不否认贾政和宝玉之间存在矛盾,他们的矛盾是维护还是亵渎封建家长尊严的矛盾,父子二人在轻举业重诗赋上倒是一脉相承的。
王夫人和贾宝玉的矛盾是贯穿《红楼梦》全书的主要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弃黛聚钗”还是“弃钗娶黛”。作者在前五回多次点明这一矛盾:第一回的还泪之说表明宝黛爱情是知音酬报,冰清玉洁,但历尽曲折坎坷,最后以泪尽人逝而了结;第二回介绍了主要矛盾发生的地点——贾府的情况;第三回通过黛玉之眼介绍主要矛盾双方的王夫人和宝玉的大概情况及各自与周围的各种联系;第四回通过贾雨村徇情枉法一事预示宝玉败于王夫人的深刻根源;第五回的宝黛判词及《红楼梦》曲中的《引子》和《终身误》,强调主要矛盾的一方的宝玉对他和王夫人冲突结局的不平和愤激之情。第五回以后,作者通过金钏儿之死、晴雯之死以及雪芹没有完成的黛玉之死等一系列重大情节来表现这一矛盾。打金钏儿、撵晴雯都是针对黛玉的。王夫人平时视金钏儿如亲女一般,她打金钏儿的理由是“勾引”坏了宝玉,金钏儿一句调笑话就能把宝玉“勾引”坏,恐怕王夫人本人也未必相信。我们如果联系在此以前的一系列情节就会发现,王夫人痛恨的是黛玉整天和宝玉没明没夜地纠缠在一起,违背了她当初叮咛的不要理睬宝玉的指示,而这才是“勾引”坏宝玉的最大危险。但黛玉又有贾母护着,不好发作,因此借故在金钏儿身上发泄。凤姐就很理解王夫人的隐衷,硬是要用给黛玉做生日的衣服妆裹金钏儿。至于晴雯,宝玉是视其为未来之妾的,如果“木石前盟”变为现实的话。晴雯不为王夫人所容,其中当然有袭人的嫉妒和告密,但从王夫人一提起晴雯便想起黛玉的“眉眼”,而且在她向贾母回报驱赶晴雯的理由中,什么“懒”呀,“不稳重”呀,“害女儿痨”呀,并不符合晴雯实际,却与黛玉情况相投,因此,这些诬蔑之词与其说是指晴雯,不如说是影射黛玉更符合王夫人的真正用意.黛玉之死虽为雪芹所未写,抑或是不忍写,抑或是哀痛已极无法写,但黛玉为王夫人逼死是无疑的,其悲惨情景将远远超过晴雯之死也是不难想象的。
王夫人和宝玉围绕“弃黛娶钗”还是“弃钗娶黛”所展开的矛盾冲突,大体上经过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两种方案的形成和对立。宝黛之间不考虑任何附加条件的爱情日趋成熟。而王夫人却和薛姨妈散布“金玉”之说,内定“弃黛娶钗”。元妃端阳节赐礼唯宝玉与宝钗同,与“金玉”之说不谋而合。有意成全“木石前盟”的贾母则借清虚观打醮之机和“金玉姻缘”唱对台戏,当着薛氏母女和凤姐的面向张道士宣布宝玉“不早娶”,将来娶妻不挑根基富贵只挑性格模样,王夫人也背着贾母提拔袭人同周赵姨娘同列,作为实现“金玉姻缘”的重要步骤。第二个阶段,贾母变卦。爱吃爱乐爱听奉承话的贾母在王夫人、凤姐、薛氏母女投其所好的糖衣炮弹的进攻下,在因玩乐挥霍等原因造成的钱财日尽的严重局面的压力下,欲为宝玉求配宝琴,对薛、王作出鲜明让步,使宝黛的“木石前盟”失去唯一的靠山。黛玉目睹现实,开始向宝钗妥协,不再与之争衡。第三个阶段,薛姨妈提出新方案。王夫人让宝钗理家,加快了实现“金玉姻缘”的步伐。而宝玉则在紫鹃以语相试后表示即使老太太放黛玉走他也不依。在此情况下,薛氏母女去“看望”黛玉,宝钗提出嫁黛玉给薛蟠,遭到黛玉拒绝。薛姨妈提出愿作月下老人把黛玉定与宝玉。薛姨妈在宝玉因听黛玉要回老家而急痛攻心、痰迷心窍时说过:宝黛一块长大,比别的姊妹不同,这会子热刺刺地说一个要去,不要说实心的傻孩子宝玉,“就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可见她说把黛玉定给宝玉出于真心。贾母也表示要娶薛家的人,宝琴已许梅翰林,剩下的只有宝钗了。薛氏母女一直呆在贾府不走,又不给宝钗提亲,足见其实现“金玉姻缘”的决心并未动摇。那么薛姨妈现在又要说黛玉给宝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当紫鹃跑来催她通过王夫人作成宝黛之事时,薛姨妈说紫鹃催黛玉出嫁为的是自己早点寻个小女婿。古之女子出嫁作妻要带陪房丫头,作妾则不带丫头。薛姨妈用和紫鹃开玩笑的方式表明她是要黛玉给宝玉作妾,调和“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矛盾,使“钗黛合一”。黛玉当时只脸红不反驳,后来又心安理得地喝下宝钗所剩下的半杯茶水,与宝钗相处如同胞姐妹,说明她默许了。但她的欲哭无泪而只是心里难过说明她这样作是哑巴吃黄连。贾母入朝随祭时托黛玉给薛姨妈,对钗黛和睦亲热非常满意,表示老祖宗也同意这种“皆大欢喜”的“两全”之策。第四个阶段,王夫人否定新方案。宝玉放纵丫头下人“作乱”,提醒王夫人不能让一个赵姨娘式的美妾呆在宝玉宝钗身边,而只能让一个周姨娘式的粗粗笨笨的袭人把宝玉宝钗陪伴,于是便借绣春囊之事抄捡大观园,撵走晴雯,意在黛玉,杀鸡给猴看。贾母这时已如百年好参,成为“糟朽烂木”,自身尚且不保,那里顾得外孙女。薛氏母女也都赶忙回避,不再与贾母、黛玉共乐。宝钗建议王夫人免掉园中开支,预示了黛玉的悲惨结局。黛玉连作妾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可怜她还在宝玉改“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时,“忡然变色”,心中产生了“无限的狐疑乱猜”,以为晴雯有代她作妾之嫌。其实是王夫人在根绝她两人为宝玉共同作妾的可能。宝玉并不知道薛姨妈与黛玉达成的作妾协议,仍视黛玉为未来之正妻。但从他为香菱“担前虑后”、向王道士讨要妒妇方来看,他决不会同意林妹妹如香菱一样受作妾之罪。高鹗续作完成了原作中王夫人和宝玉矛盾冲突的高潮。但他要黛玉与宝钗在谁为宝玉正妻上你死我活,却和原作大相违背。
宝玉是封建阶级中的民主派。他亲近秦钟、琪官、柳湘莲,疏远贾雨村;亲近小厮,疏远贾政;亲近未嫁无权之女,疏远已嫁有权之妇;亲近丫环婢妾,疏远为主效忠的奴才、婆婆、妈妈;反对以出身论贵贱的王夫人,讨嫌以金钱论贵贱的王熙凤,不满以嫡庶论贵贱的贾探春。他的这种以平等观为核心的民主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婚配对象的选择上。凡是知道他的女儿都喜爱他,他也喜爱所有的女子。但他已经悟出“人生情缘,各有分定”,所爱并非没有重点,而以黛玉为“至尊”。他对黛玉开始是知己相爱,黛玉父亡之后,虽然因有贾母的存在而暂时保持着小姐的身份,但在都长着一双富贵眼的贾府人心目中已和香菱相去不远了。香菱的今天就是黛玉的明天。在这种情况下,宝玉对黛玉的爱情又增加了新的意义。
宝玉要实现自己高尚的爱情,而王夫人则要以宝玉为“奇货”,挑选一个合适的管家婆。凤姐无德(封建阶级之德)无才,但开始还能弄来钱,后来弄不到钱时便为王夫人所厌弃;李纨较凤姐有德,但无钱无才。探春有才,但无钱无德。黛玉钱德才三者俱无,薛宝钗三样皆备。王夫人“弃黛娶钗”,为的使钱财日尽、伦常不振、无人筹划的贾家长盛不衰。宝玉在这场冲突中失败了,有情者未成眷属,无意的却结姻缘。但是王夫人也没有如愿以偿,贾家还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地衰败了,“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原载师大中文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1983年5期
《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