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浒全传》的几个矛盾

(2007-10-30 13:10:21)
标签:

知识/探索

《水浒全传》的几个矛盾

《水浒传》存在许多矛盾。首先是题材和主题的矛盾。鲁智深救金氏父女,林冲反抗高俅的迫害,武松杀西门庆,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故事,本身都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迫害的阶级斗争色彩。但《水浒传》的作者却把它们作为忠奸斗争的题材来处理。第一回参政知事范仲淹起奏祈神禳灾和太尉洪信误走妖魔就定下了忠奸斗争的调子。作者又把四大奸臣之一的高俅和一心报效朝廷的忠义之士宋江作为全书的主要对立面,来贯穿其他一系列事件和人物,以突出忠奸斗争的主题。因为朝廷不明,奸臣当道,忠臣落草,天下大乱。这些乱子包括:奸臣扰乱国家纲纪之乱;乱自上作.忠臣义士犯上作乱之乱;盗贼谋反之乱;外族入侵之乱。忠臣为朝廷平了天下之乱,本当升官封侯,最后却被陷害致死,作者的结论是:“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宣扬功成身退。当然阶级斗争和忠奸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会有联系,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由于作者硬要用阶级斗争的题材来表现忠奸斗争的主题,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一些取材于现成的人物传记和故事所显示出来的客观意义与作者的主观意图互相游离,有的则互相矛盾,有的不伦不类。有的材料虽有改动,但却产生了新的矛盾,小说中的李逵负荆由杂剧中的李逵负荆而来,但因作者硬要把阶级斗争气味很浓的题材拿来为其忠奸斗争主题服务,改李逵为维护劳苦人民利益而对宋江发生误会,为反对宋江这个不是好色之徒的好色之徒而发生误会;改开酒店为生的劳动者王林女儿被冒充梁山英雄的贼汉抢走,为庄主刘太公的女儿被“绿林草贼”冒充宋江劫掠;改热爱自然、热爱梁山、热爱生活的李逵为头发绾两个小髻、面貌狰狞可怕不近情理的“恶鬼”;把以阶级斗争为背景的误会改为以宋江招安遭到反对为背景的误会。这样一来,杂剧李逵负荆的积极意义被抹殆尽,只剩下一个忠奸斗争的外壳了。作者要用阶级斗争题材表现忠奸斗争主题的作法,使小说主题思想显得混乱和复杂,这正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部小说主题思想争论不休的客观原因。

《水浒传》第二个矛盾是大聚义前和大聚义后的矛盾,即前半部和后半部的矛盾。表现在:

一、前半部《水浒传》写了“乱自上作”、“乱由奸生”,写了人民群众犯上作乱的正义性,也就是说,写了官逼民反,奸逼忠反,邪逼正反,恶通善反。总之,从拳打镇关西到大聚义,基本上贯穿了反贪官恶霸的思想。后部《水浒传》却丢掉了这一思想线索,陈桥驿斩军校是不反贪官的例证;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把好臣写得那么坏,对他们的武力惩罚也很解恨,但最后却把阶下囚当座上客。受招安后到京城外驻扎,明知奸臣作梗,却不敢动其一根毫毛,倒通过李师师、宿元景等渠道让皇上体谅衷情,软弱而窝囊,与前半部摧枯拉朽的气势联系不起来。

二、前半部写了义军发生、发展、壮大的完整过程,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有机体,后半部的两赢、三败、一征、三剿,却像一块一块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积木,既没有与前半部形成一个整体,自身也只是互不相干的事件堆积。

三、前半部的许多小传以写人为主,人物性格已在其小传中完成了。有些写事的篇章,如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既写了英雄群象,又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故事比较完整,可以相对独立成篇。但后半部的多数情节,既无生动的故事,、又无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没有提供可资后人借鉴的模范战例,也没有教人以哲理、以智慧的精采片断。

四、前半部语言文学色彩很强;后半部则充满过程叙述,不够生动形象。

《水浒传》的第三个矛盾是宋江形象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宋江和作为赵宋王朝忠臣的宋江之间的矛盾。虽然宋江等人起义在历史上记载不同,但他确实是农民起义领袖这一点却是无可置疑的一致看法。但《水浒传》作者却自始至终把他当作一个忠臣来塑造,这就在宋江言行上造成了一系列无法统一的矛盾,如上山与不上山的矛盾,开始认为断配他州外府.胜过上梁山,最后不但自己上了山,还接老父上山同做不忠不孝之人。历史上固然不乏忠臣下野的例子,但像《水浒传》中宋江这种同盗贼混在一起并且作了“盗贼”首领的下野忠臣找不出第二个。宋江成了表达作者某种不切实际的政治观点的传声筒,既不能感动人,也不能教育人。再譬如作者写宋江始终不愿称王,以显示其对朝廷之忠,其实历史上从无只起义不称王的起义领袖,作者这样写根本违背历史真实,毫无生活依据。宋江形象的第二个矛盾是忠和义的矛盾,作者既要让宋江对朝廷尽忠,又要他对梁山义军讲义,两者不能并存,出现许多矛盾。私放晁盖,显得很义。但却是对朝廷的不忠。后来对朝廷很忠,却对义军不义。高俅用药酒毒死他,他又用毒酒药死李逵,这岂止是不义,简直有点残忍了。“忠义双全”是封建社会晚期一部分知识分子既同情人民,又不主张推翻正统王朝而主张调和两者日益激化的矛盾所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其实。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善良愿望罢了,根本无法付诸实践。作者却用这种思想观念塑造宋江,结果矛盾百出。

《水浒传》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矛盾,一是封建文人的染指,使流传中的“水浒”故事的忠义思想越来越浓,招安倾向越来越重;二是作者在连缀小本“小浒”和人物传记时写了一些过度性情节,这些过渡性情节主观色彩浓,与人物传记及小本“水浒”缺乏有机联系,有的直接相矛盾;三是“水浒”故事从流传到成书历经四百多年,染指作者甚多,他们的世界观、艺术观、生活经历、个人修养、所处时代等都很不相同,这也是造成《水浒传》一系列矛盾的原因之一;四是《水浒传》各种版本纷纷出现的明中叶以后,封建王朝内部争权斗争非常激烈,影响到文学创作,写忠奸斗争成为一种风气;五是《水浒传》流行中,版本繁多,差距很大。金圣叹腰斩了的《水浒》招安那一部分,而以其高潮结束,并没有损害《水浒》的完整,反而回避了许多矛盾,思想内容也更集中更突出了。

 

(原载《陕西教育》1983年7期  责任编辑  骆守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