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议“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2008-11-06 19:12:16)
标签:

新华一枝秀

随笔/感悟

教育

分类: 话说语文

     翻开小学语文试卷,你便会轻易地找到“解释词语”这一项考题。而每次看到时,总会发现“解释词语”这四个字前,频频出现“联系上下文”。这就是在启发学生,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这一方法来理解词语,给学生指出了学习方法。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理解词语,就是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而词不离句,这也是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的典型经验。当然,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词语的意思。   

    由此思考下去,我们该如何去评判学生所完成的这一考题呢?在以往的评判中,教师仍然是翻开了《现代汉语词典》,把词条后的解释作为了一把尺子,一一地去衡量学生的答案。与之相同,则画对钩;有点偏差,意思接近,则扣掉一半;相差甚远,则将一分不得。显然这种评价标准与试题的要求,相距甚远。举例说吧,如:

   蟋蟀和别的动物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们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们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联系上下文理解“随遇而安”          ,作者从                     这三个方面写了它不肯随遇而安。 这道题目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解释“随遇而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显然这样的解释不是学生联系上下文所能感悟到的。即便是学生在考题中写出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随遇而安”的准确解释,教师也不能完全判其为“正确”。那是因为: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只是浅层次的学习,而深层次的学习则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谈出自己的理解,况且题目中已经明确地要求学生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完成此题,首先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既然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则更多地还是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感悟,通过阅读这段话中的一词一句,将句子联系起来去思考,来谈自己所理解的“随遇而安”的意思。这才是词语教学的归宿与落脚点。这样的理念也应体现在考试后对学生的评价,而不应该把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割裂开来。

  由此看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已经不能成为“标准答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突显这道题意义所在。如果硬来词典中的解释去一一衡量学生的答案,那样的话,出此题目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另外还有一个困惑:理解词语与解释词语区别到底在哪儿?希望某位老师能给在下指点一下迷津,多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