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尺巷的典故

(2009-10-19 22:28:05)
标签:

六尺巷

典故

礼让

谦和

杂谈

分类: 随笔

   今日晚上科里同事聚在一起,共进晚餐。因为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检查小组刚刚结束对我们医院的检查,大家放松一下。席间老医生提起“六尺巷”的典故,许多70后、80后们听得津津有味,这一典故的道理很简单,人与人之间就是需要谦让,需要和谐。

    清朝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六尺巷”的典故。张英世居安徽桐城,康熙年间牞邻里吴氏为修墙建院越界占了张家三尺地牞张家人向远在京城做大官的张英写信求助牞张英接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主动让出三尺地基;邻居吴氏深为张英的胸怀所感动也后撤三尺,便有了广为称颂、脍炙人口的六尺巷,如今已成为保护单位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张文瑞公,即清代名臣、文学家张英。康熙二年中举人,六年中进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侍读学士,二十八年升任工部尚书,后任礼部尚书。三十八年荣升宰辅,乡里称其府第为宰相府。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日,颂扬先人的“谦逊礼让之美德”,激励后人大度做人,秉礼处世。“六尺巷”的典故,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许许多多传统美德的感人故事!这些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文化,也就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温、良、恭、敬、让。“六尺巷”的这一传统的、古老的、发人深省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美德。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哪还有解不开的疙瘩?仔细想想,生活中的纠纷、邻里间的矛盾,其实并非不可化解的死结。如果为了一时意气争斗不休,往往落个两败俱伤。隐忍宽容、谦恭礼让,秉礼处世、大度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尚能如此,今人何以不为?

  位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前的小广场,有一块雕刻着张英手书回信的太湖石!

 

               http://www.iguoxue.cn/attachments/2009/04/3_2009041016060719EEJ.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