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 · 技能】So what? 我不是天生演讲家(下)

标签:
君君演讲杂谈 |
分类: 发现 |
小心听众的情绪
听众不可能完全理性,但很有可能完全感性。
所以,一旦涉及到有争议的话题,就要格外小心。
比如,如果你恰好讨厌中医,那么有些人听到你的这个立场的那一瞬间,情绪层就开始发挥作用,对你产生严重的厌恶情绪,而后,你所说的一切都几乎无法穿透那个厌恶情绪到达他的理性层。
事实上,即便那些平日里相当理性的人,都可能有至少一个“阿喀琉斯之踵”。那个地方一被点中,情绪就可能瞬间获得全面控制,接下来的很多反应,基本上属于“生理反射”。
所以,在准备讲稿之时,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触碰那些“火药桶”。
对讲者来说,最好不要引起观众的“鄙视”和“愤怒”。除非你自己可以做到极端地淡定。尽管有时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也恰恰因为如此,讲者必须小心听众的情绪。情绪就是讲台上的地雷,而讲者就是雷区的舞者。
不要指望听众能够自动与你感同身受
一位朋友,基本上是个电脑小白。让我们姑且叫他白哥。不过,在朋友眼里,白哥却是个会用电脑的人——是啊,整天上网,偷菜什么的。于是,有朋友求他帮忙开个淘宝店。他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一口应承下来。
只有开始做了才知道有多麻烦。
从Word里拷贝出来贴到淘宝的文本编辑器里,这文字怎么就全都串版了?这图片怎么就是没办法靠右显示?明明昨天晚上上架了的东西今天早上怎么就全都不见了?……
白哥厚不下脸皮对朋友说“算了,我做不了”,于是,跑到书店买书,找其他朋友问,连滚带爬折腾了10多天,终于把一个淘宝店折腾完毕,交给朋友使用。
事儿并不大,但设身处地想想,换你是他,你也会和他有一样的成就感(很浓烈的那种)。当我们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就有同样强烈的“表达”欲望,任凭叫它“分享”也好,“显摆”也罢。
白哥就给另外两个好朋友分别打电话,给他们看他装饰好的那个淘宝店,问“你看,怎么样?!”两个朋友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嗯……淘宝店不都是这样的么?”觉得白哥多少有点失落,又一模一样地补上,“不错,真的不错。”
可是在白哥眼里,每个字体都是调过的,每个颜色都是深思熟虑过的,每个图片都是费尽心思编辑处理过的……
事实上,类似的情形你我都遇到过无数回。可事实上,在这样的经验之后获得教训的人并不多,尽管那教训无比重要:不要指望听众能够自动与你感同身受。
一个比较安全的策略是,作为讲者,我们可以这样估算:
§
§
§
然后,为了做到让听众从三分变到十分,就需要讲者做各种各样的努力。比如,绝对不能只说什么东西好,而应该说清楚究竟怎样好,对什么样的人来说格外地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无以伦比?
类似这样的小道理想清楚了,讲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很多功课。否则就不会长进。不长进的讲者总是这样想:“我都说到这份上了,还要怎么样么?”
更可能是你自己没说清楚
听众往往是陌生人。他们和你的朋友、家人不同,只是对你有个大概的了解。
与家人和好友说话的时候,由于之前已经有过太多的交往,所以,相互之间的交谈实际上是经过大量简化的。
比如,当你对朋友和家人说“有些人……”的时候,1) 他们知道你说的更可能是哪些人,2) 他们也知道你说的更可能不是哪些人。然而,当你对一群陌生人说,“有些人……”的时候,无论其中的哪一个都无法确定你所说的“有些人”是否包括他自己。于是,沟通差异已经开始悄悄地出现。
对策总是存在的:认真对待讲话之后与听众的面对面交流。
首先要保持心态的平和,而后,认真记录听众的每一个反馈。其次,不要急于为自己辩解(不要把疑惑当作质疑),甚至不要急于回答问题,而是尝试着通过反向复述(您的意思是不是“……”)确定提问者的真正问题,而后再认真回答。
不要怕“回答不出来”。新手就是新手,需要磨练,这不丢人。丢人的是不懂装懂,死撑却撑不住。听众对这种人是没有任何耐心的。
一切无法回答、难以回答、回答的不够清楚的问题,都拿出纸笔记录下来,以备提醒自己回去做足功课。当场记录也会让听众明白你会认真考虑他们的问题的。而后,一定要告诉提问者,你回去会马上想办法弄清楚,并且会在第一时间向他反馈。这样做,不仅不丢人,相反,还可能会赢得尊重。
向听众提问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时不时的情况下,讲者需要问听众一些问题,希望得到一些回应。然而,新手在提问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冷场”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并不是因为听众不配合,而是因为新手问问题的方式有误,进而导致听众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最为普遍的错误是,提问之时,没有把前提范围讲清楚,乃至于听众不知道该如何做答。比如,“你是喜欢在大公司工作呢?还是喜欢在小公司工作?”这种问题的答案其实只有一个:“看情况”。至于看什么情况,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情况……如果你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你叫听众如何做答呢?
另外一个常见的重要错误是讲者误以为他们应该“难倒听众”——听众来到现场又不是参加考试。千万不要以为用一两个问题难倒一部分听众能够证明讲者自己的智商。若讲者以此为最终目的的话,得到的肯定不是自我证明而只能是听众的反感。就算讲者有时必须难住听众,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讲者必须通过这种手段向听众证明点什么,提供个意外却又有效的解决方案,让听众习得过往并不知晓的道理。千万不能把手段当作目的。
更为尴尬的情况是,讲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却得到一个自己之前从未想象过的答案。由于之前从未考虑过,在讲台上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深思熟虑”,于是,新手一不小心就会在这种情况下乱了阵脚,引发无穷的尴尬。
所以,讲者在准备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
§
§
§
§
§
§
§
有时,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并不见得能够自己想清楚。可能需要先拿身边的朋友做做试验,收集各种各样的回应,而后再反复琢磨才行。
最好的互动方式——让听众思考
很多人误以为“与听众互动”,就是与听众有问有答,“互通往来”。其实,那只是互动的形式之一,而且还可能是最不重要的形式。
最好的互动方式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听众思考。
在沟通过程中,恰当使用类比,是最好的“激活听众思维”方法之一。
所谓的类比,就是我们为了说明并不完全了解的 X,去找一个听众全然了解的、但各个方面都与 X 非常类似的 A,借助 A 让听众通过对比深入了解 X。
当讲者运用恰当的类比之时,听众所耗费的脑力是不一样的。听众坐在下面好像没发出什么动作,可是脑子却必须转动才能领会那个类比:他们会回忆 A 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拿它去比较 X,在比较之后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之后还要反复品味……
如此这般,听众的思维被激活了。
好的类比往往得之不易。需要长时间思考、雕琢,才能达到惊人而准确的效果。对于讲者来说,平日里不断创造、积累、雕琢精妙的类比,比收集笑话重要多了。
记录听众的反应
你以为听众会笑的时候,他们可能毫无反应,然而,他们可能会在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地方爆笑。你以为听众会感受到强烈共鸣之时,他们可能表现出来的却是迷惑;在某一场合曾经给你带来雷鸣般的掌声的话语,在另外一个场合很可能给你来的却是鸦雀无声……
印象中有一次我在台上为刚刚讲过的一个故事顺嘴加上了个评语(事实上,这句话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成熟的男人懂得如何让别人舒服。”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句话引来的先是爆笑,而后竟然还有热烈地掌声。台上的我暗暗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大概是因为这句话被理解为一个聪明的双关。事后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当时的情况,又仔细从各个角度体会了一下这个句子的各种可能的意味,然后把这句话变成了几乎可以随时用来获得听众“会心一笑”的东西。
另外一个更有用的实践是平时观察一切人对一切话语的反应,无论那话是不是你说的。时间久了,观察的多了,你就有能力观察得更加仔细,有能力捕捉到各式各样别人可能体察不到的微妙而又细微的反应。尽管他们不是你的听众,但,将来的某一天,坐在台下的听众,就是由拥有同样特征的人组成的,他们会给出你同样的反应。
在台上最具魔力的事情就是,在你说了些什么之后,仔细而又清楚地逐一应对听众对其可能产生的各种反应,无一遗漏。这不仅会使听众折服于你的“缜密而又全面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会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闪过“他怎么知道我这么想!”有什么比遇到知己更令人愉悦的呢?
小心被辅助工具绑架
PowerPoint(Windows),抑或Keynote(Mac),都只是辅助工具。然而,很多的时候,很多讲者一不小心就会被这些辅助工具所绑架。
被辅助工具绑架走的,最多的就是时间。哪怕是模板,原本都需要日常积累。可是很多人不懂得积累的重要,总是要等到最后一刻才想起来到网上去找。如此一来,能够找到满意模板的概率本来就低,再加上急于求成的心态造成的些许挑剔,就基本上不可能达成满意的效果。
PowerPoint或Keynote的另外最重要的局限是它们会使得讲者只能按照某个事先安排的路线完成讲话。如果讲者想要完成的是以“告知”为主要目的的内容,那还无所谓,可是如若讲者想要完成的是以“说服”为主要目的的内容,那么,很难保证在整个讲话过程中不出现各式各样的意外,最终,这些辅助工具不仅帮不上什么忙,反倒可能成为羁绊。
还有一个常常被忽视,却实际上破坏力很大的问题——这些辅助工具往往会因使用不当而毁掉整个讲话。比如,很多的时候,现场的效果取决于听众的感受。而听众的感受取决于讲者如何左右听众的“意外”感受。讲故事和拍电影没什么区别,总是要为受众提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喜悦。然而,很多使用PowerPoint或者Keynote的人对此完全忽视。他们把自己要讲的内容,用大纲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这即意味着听众在讲者还没有讲到某个话题之前已经大抵上猜到将会听到什么,如果听众最终发现讲者所讲确实如自己当初所想象,那么,听众大抵上的反应只能是“索然无味”。所以,这些辅助工具有时不但起不到想象中的作用,反倒成为台下听众走神、溜号、失去兴趣的依据。
原本,所有的工具都是伟大的发明。但,这并不保证它们能够发挥伟大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使用工具的人。人有多强大,工具才有多强大。
使用辅助工具的第一原则:简单
普通人也许没有太多的电脑知识,也不擅长图像设计,那些绚丽的效果,并不是非专业人士随便鼓捣几下就可以的。
所以,对普通人来说,也许最简单最有效,最值的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简单。不要动用三个以上的元素。颜色如此,字体如此,动画效果如此。
这样一屏文字,还不如这样:
然而,还可以更简单。我们都知道7是普通人的即时短期记忆的极限。而针对大多数听众的普遍情况,一般来说元素数量由3个构成最好(2个太少),5个最多(5个以上就可能出现部分听众无法记忆的情况)。我们总是可以通过归类、归纳、或换一种归类、归纳方法使元素总量减少到3~5个。
3
§
§
§
事实上,台下的听众看到满满一整屏的文字,会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到屏幕上,而忽略讲者正在说的话——这种状态是讲者最不希望出现的。
出门前请注意
使用VA(视觉辅助工具,Visual Aid,如PPT/Keynotes等等)的时候,在讲演之前,要做很多的检查工作:
1.
2.
3.
4.
5.
6.
7.
莫非定律说,“如果一件事情可能出错,那么它必然出错……”另外一个倒霉定律说,“蛋糕掉在地毯上的时候,抹黄油的那一面冲下的比率与地毯的价格成正比……”,相信我,如果你不像一个偏执狂一样靠列表检查以上的每一项(这其实是保命的好习惯),那你就注定在某个重大场合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