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小君
A小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31
  • 关注人气:3,0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三 · 技能】So what? 我不是天生演讲家(上)

(2013-08-01 00:29:22)
标签:

演讲

校园

分类: 发现

【周三 <wbr>· <wbr>技能】So <wbr>what? <wbr>我不是天生演讲家(上)


大学时选修过一门课程叫public speaking,公众演讲,班里三十多个同学,每个人都要轮流走上台去,与大家分享一个话题。到现在还记得有一位美国女同学,由于紧张,全身抑制不住地颤抖,眼里全是恐惧。于是大家都开始鼓励她,终于,在一片友好的微笑与掌声中,她完成了几分钟的演讲,虽然依然断断续续结结巴巴,但是对她来说,那肯定是跨出的很大一步。那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美国人也会有stage fright,那些声情并茂、那些铿锵有力、那些幽默诙谐,原来更可能是有意识地训练的结果。

    

如今在电视台工作,对着镜头讲话和站在成千上万人面前讲话,个中原理其实有不少相同之处: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简单的口语让观众轻松接收到信息;在口头传递内容的时候同时也要注意表情和肢体语言;想办法吸引观众兴趣,产生交流感;都是live直播,覆水难收,无法重来。在网上看到李笑来老师的博客,有很多篇章讲【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提炼自无数次的课堂、公开演讲实战经验,很实在的干货,分享在这里。

 

 

【周三 <wbr>· <wbr>技能】So <wbr>what? <wbr>我不是天生演讲家(上)

 

李笑来的博客【周三 <wbr>· <wbr>技能】So <wbr>what? <wbr>我不是天生演讲家(上)


 

千万别装

 

为了在台上从容、自如,请牢牢记住第一条铁律:千万别装

 

如果你平时就不是喜欢穿正装的人,千万不要为了演讲而换上正装,因为你从未适应过正装,所以,那衣服无论多合身放在你身上就是别扭,无论是在你心里还是观众眼里。

如果你平时就不是一个喜欢开玩笑的人,那就千万别为了讨好观众讲笑话。因为你从未有过成功讲笑话的经验,所以,再好的笑话也可能被你讲臭。

你是一个文绉绉的人,即便面对生性粗旷的听众也不要尝试着像他们一样说脏话,即便是我操这两个字,你也不一定能够把握个中的韵律,你无法把那两个字说得掷地有声,浑然天成。

如果你不是满腹经纶的人,最好只讲大白话,临时抱佛脚绝对不可能让你轻易蒙混过关;引经据典既然不是你的长项,就最好直来直去。

你是谁就是谁。其实这并无所谓——只不过,你觉得你应该显得更好一些,殊不知,这恰恰是失败的根源,你不是在讲,而是在演,不是谁都可以做影帝的,这是现实。

如果你羡慕那些衣着光鲜的人,你平时就得衣着光鲜。如果你羡慕那些幽默的人,你平时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修炼幽默——要知道郭德纲也好,黄西也罢,为了一个好笑话可能要挣扎很久很久才能够妙手偶得之;你要是暗自羡慕那些大大咧咧的人很潇洒,那你平日里就要放下架子,别再文绉绉;你要是羡慕那些引经据典的华丽,那就要在未来的许多年里饱读诗书(因为你过去没做,现在就必须补课)……

 

如何克服紧张?

 

专家们的建议多数并不管用: 熟悉场地、熟悉听众、熟悉讲稿、放松心情⋯⋯甚至还有类似这样的建议:不要道歉

其实,新手之所以紧张,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台上尝试着扮演的其实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他们臆想出来的另外一个人。那个能在台上旁征博引、举重若轻、挥洒自如的人,是新手自己想象出来的,而不是真正的自己。

何止紧张啊⋯⋯干脆就是恐惧:怕自己露馅,怕别人看出来⋯⋯巨大的恐惧会使人的大脑皮层缺乏运转所需的足够能量⋯⋯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真正有用的建议是:别管什么精彩,关注真实

针对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都要问自己:

  •                      这是我吗?
  •                      这是我自己的话吗?
  •                      这是我自己做的、想的吗?
  •                      这是我自己真的百分之百相信吗?

 

别看这些问题如此简单,但它们无比重要。因为这些简单的问题会将那些胡话从你的脑子里剔除掉——你说的是真话,你讲的是实事,你的结论是你自己真正相信的,你的理由是你仔细斟酌过的⋯⋯因为一切是真实的,你没有任何负担,你不需要刻意在意别人如何看待你,因为其实听众和你一样,更在意的是事实而不见得是讲者。

 

 

听众到底要什么?

 

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的诀窍在于:找到听众所不能解决却为之困惑苦恼的问题,提供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

没有人讨厌能够为自己提供帮助的人。感激这种情绪很容易转换为喜欢和尊敬。

要想办法了解听众,去思考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是什么?最大的困境是什么?这最大的困境的根源又是什么?那有没有办法逆转这个困境?有没有更简单更有效的方法?能不能把事实步骤更加具体化?实施具体步骤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又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都是优秀讲者拼命思考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本身,就是所谓的功课;挣扎着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弄清楚,进而再生动地讲出来,就是讲者真正的成长之路。

初学者往往误以为气氛好是好的讲演的关键。进而误入歧途,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如何取悦听众上去(这本身并没有错得过于离谱,因为帮助听众解决问题,依然是取悦的一种),再进一步,因此整天想着怎么逗听众开心,妄图仅靠冷笑话(讲者不见得觉得冷)、低级笑话(讲者自己以为是高级的)博得听众(这就开始错得离谱了,听众显然不是来听笑话的——除非你是郭德纲、周立波、或者Joe Wong……

听众想要听到的无非是拥有以下四个属性的东西:

  •                    重要的
  •                    未知的
  •                    复杂的
  •                    相关性

 

你必须提供一些干货这是重点。

 

你可以开玩笑——为了活跃气氛;你可以顾左右而言其他——为了避免冲突;你可以嬉笑怒骂——为了掩饰一些你不愿意表达的什么,但是,你必须说点什么:重要的、未知的、复杂的。否则,听众会觉得不值。

请务必认真准备你的干货 除此之外的任何所谓的技巧都是没用的,它们顶多是锦上添花。但,干货就是,没有它,任何都起不了任何作用。

 

一次只说一件事

 

30分钟也好,1小时也罢,只说一件事——换一种说法,这叫主题鲜明

对大多数新手来说,能够上台讲话,是难得的机会。所以,也很容易理解,他们倾向于有很多话要说。可这恰恰是大多数新手讲砸了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任何一个话题,足够深入的话,别说一场讲演,连一本书的篇幅都可能不够。

所以,深入,深入,再深入,是把一件事说透、说好、说清楚、说精彩的根本技巧。

为了做到所谓的深入,就要提前做足功课。针对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理由,每一个例证,每一个结论或观点,都要问自己

 

  •              我说的够清楚么?够准确么?是否需要对其中的概念、范畴、逻辑关系等等进行补充说明?是否会有一些听众对这些东西产生误解,如若有这种可能,我应该如何面对?
  •              有什么是所有听众都必然知道的?(这些无需讲)有什么是一些听众知道而另外一些听众不知道的?不知道的人大概占多少比例?(酌情决定花多大的篇幅去讲)
  •               有什么东西是听众想不到的?我应该在什么样的地方,把这些意外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措辞展现给听众?
  •               要理解我正在说的这些事情,有哪些事情是应该提前知道的?而这些必须信息,听众了解的究竟有多少?
  •              有哪些事情是不重要的,却被大多数听众认为是重要的?或者反过来,有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却被大多数听众认为是不重要的?这些错觉误解是不是会造成很大影响?如果是,我又应该如何最直观地证明这种影响的存在?
  •             这句话能不能更精彩一点?这个例子是否足够恰当?理由是否足够充分?它们是否足够惊人?(比如,听众没听说过,没想到过的……)这个结论是否足够有意义?该结论是否真的能够改变听众的生活(哪怕一点点)?

 

这些问题都看起来简单,实则难上加难。越是有经验的讲者,越知道这些问题的刁钻。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有经验的讲者,都老老实实地去做功课。

 

 

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名人做讲演的时候,甚至在他尚未到场之前,抑或听众还在路上之时,听众已经准备好鼓掌了。听众对想当然的精彩充满了期待。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词汇描述这种情况,Pre-persuasion(翻译成预先说服?)。也就是说,在讲者尚未开口之前,听众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折服……

普通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那怎么办?

 

 

一个比较有效的策略是,(既然自己不是权威)保证自己所引用的一切信息(证据、论据等等)都是来源可靠的。不仅要保证自己所用来证明结论的一切信息都是来源可靠的,还要向听众展示这些来源。

 

这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如若你张开眼睛观察一下周遭的世界,就会发现,严格遵守这个原则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呢?这个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许多年前,我刚刚开始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时候,经常要像听众证明考托福不需要传说中那么大的词汇量。传说中需要一万两千词汇量,而我的结论是五千左右已经足够。

每一次我都要在台上告诉大家我是如何将二十多年的真题变成电子版(自己手敲),而后用什么软件进行统计(WordSmith),统计方法是怎样的(出现一次以上,十七次以下),统计结果是什么样的(实际上,二十多年的真题中出现过的Token总计才有9800多个),这个结果怎么理解(gogoeswentgone,只能算一个词,interestinterestsinterestinginterested可能就不能算做是一个词),这个结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TOEFL考试的难度实际上只不过被人为提高的,很多学生只不过是被吓倒了而已…………

我给自己定了几个原则:

  •             只使用权威的资料作为根据
  •             只使用公开的权威资料作为根据(即,我能获得,别人也能获得)
  •             保证推理过程的简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通俗易懂)

 

每一次,我都能在台上清楚地观察到听众态度上的转变。从狐疑到接受,从接受到理解,从理解到恍然大悟,从恍然大悟到期待新的惊喜……

 

 

日常谈话是最好的练习机会

 

表面上看,当众讲话与私下的日常谈话好像有着天壤之别,可事实上,对每一个人(尤其是并没有太多机会在台上讲话的普通人)来说,日常谈话是最好的练习机会。

就算平日里朋友之间闲聊,也会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善于表达,更善于把故事(或段子)讲得格外精彩,更善于说服他人,更善于选择恰当的方式说服他人。

每个人身边都至少有一个人特别会讲故事。请仔细观察他们。

他们善于把握故事的精髓。他们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他们知道什么该先讲,什么该后讲;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好哪些铺垫,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把包袱抖开……

在说理的时候,他们会应用同样的原理。提前想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不重要的可能需要略去;他们知道听者为了理解某一特定的概念或者道理,需要先了解什么,以此来确定自己讲话的顺序,他们知道听者可能接受什么可能反对什么,而后按照恰当的方式达成说服效果……

他们好像知道一切……当然,以后他们会知道得越来越多……

不要以为这是天生的;更合理的解释是,基于种种原因,他们很早就注意到沟通能力的重要,于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有过很久很久的实战、总结、进步的过程。毫无疑问,沟通能力几乎全部靠后天习得。

在任何一个群体中,对这种人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羡慕与自卑——当然,大多数人要么自卑,要么二者皆有。只有少数人对他们抱有单纯而有健康的羡慕。于是,面对这种人的存在,大多数人选择放弃——基于自卑态度的行为。放弃的理由往往听起来铿锵有力无可辩驳:我没有天份

而只有一小部分人(我很怀疑不会超过10%)知道这种人的存在实际上是难得而又珍贵的学习机会,通过仔细观察,细心揣摩,反复练习,最终也能习得本质上相同的能力(因性格不同最终风格肯定有所不同)。

这是事实:与普遍认为的相反,优秀的人往往更可能使身边的人放弃。只有很少的人会把那些极端优秀的人当作学习的榜样。当然,如果身边没有优秀的人,那就是生活在悲惨世界之中。所以,无论如何,有总比没有好。

不要把方向搞错。不是平日里像在台上讲话一样说话,而是在台上像平日里说话一样讲话。如果搞错了方向,人会显得特别做作,并且毫无练习效果,最终在台上也会像一个小丑。

 

 

 

 【周三 <wbr>· <wbr>技能】So <wbr>what? <wbr>我不是天生演讲家(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