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度】伐致呵利(Bhartrhari)(?—约700年前?)//三百咏(选十一)

(2022-03-31 10:00:27)

 

 

印度 伐致呵利( Bhartrhari)  (?—约700年前?)

 

 

关于伐致呵利的生平资料既少且乱。从全诗内容来看,可断定它不是一个出家国王的作品。也有人说他是文法家,因为有部诗体文法书作者以“伐致呵利”的名字传下来,里面还讲哲学;但内容和诗体与《三百咏》全不相同,而且《三百咏》的诗句甚至有文法错误。我国唐朝的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十四中说伐致呵利是著名的佛教徒,说他在四十年前才死去,义净还引他的一首诗,说他曾经七次出家又还俗。义净是在七世纪去印度的,所以伐致呵利应当也是七世纪人。但这材料与《三百咏》作者的情形也不符合:诗里表现的作者不是佛教徒而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义净引的诗也不见于任何传本。因此,也不能据此断定伐致呵利是七世纪的诗人。此外,至今还没有发现更确切的史料,比较确定的是伐致呵利生活的时代不比七世纪更晚,而且可能还要早得多

 

 

 

 

百咏十一)

 

 

 

能识者满怀妒意,

有权者骄气凌人

其他人不能赏识,

好诗句老死内心

 

 

三十三

 

热铁上滴水不见踪影

莲叶上滴水现出珠形,

日近大角星时滴入海蚌便化为珍珠

上中下三等品质往往由共处而生

 

 

八十二

 

女郎的调笑本是天性,

却闪耀在愚人的心间;

正如莲花颜色出于自然,

偏有蠢笨的蜜蜂飞来盘旋。

 

 

 

 

 

 

 

九十

 

没有甘露和毒药,

如若不算女姣娥

爱恋时她是甘露枝

离弃时她是毒藤萝。

 

 

 

一百十四

 

在这人生大海中,海鱼为它的渔翁,

将名为女人的钓鱼钩下抛,

不久便钓上贪恋唇边美味的人之鱼,

放在情欲之火上煎熬。

 

 

 

百二十

 

踟蹰在森林树影间,

有纤弱的女郎在行路,

手提起薄薄的胸前衣,

要把皎月的光辉遮住。

 

 

 

一百四十

 

雨季如少女,燃起情意,

开放茉莉花散发香气,

浓重乌云(乳房)高高升起,

何人能不由此心神悦怡

 

 

 

 

 

一百七十

 

生我们的人都已逝去;

长的人也沉入记忆;

现在我们一天天走进死亡,

象那大河的积沙岸边老树。

 

 

 

一百七十七

 

我们以树皮衣满足,你却以财富,

满足是一样,突出处是并不突出;

只有欲望无穷者才算是穷苦,

内心满足的人中,谁穷,谁富

 

 

 

一百七十八

 

享乐如天上云端轻盈电光一闪

寿命似风卷云层中纤弱滴一点,

青春嬉戏时短暂,应念此即人

智者啊!要修炼收心入定,切莫迟延。

 

 

 

 

人寿不过百年,夜已占去一半,

另一半中的一半属于儿时和老境,

余年有疾病离别愁苦,在侍候人中度一生,

这水波一般短促的生命哪有欢情?

 

 

 

百十

 

我所时刻想念的人,她却不恋我,

想要的是别人,别人又恋别一个,

又有另一个人却认为我最可意,

去吧!她和他,爱神,这个人,和我自己。

 

(金克木译

 

 

 

三百咏》是一部短诗集,它分的三部分,每一部分是大致同类而韵律不同的一百首左右短诗,故称百咏。这三个百咏的名称是:《正道百咏》《艳情百咏》《离欲百咏》,《三百咏》,也叫《三百妙语集》

梵语古典文学中有许多短诗的总集,在这许多集子中,《三百咏》最为流行,是印度历来学习梵语的人最熟悉的读本。

《三百咏》中的诗在思想内容和情调风格上是一致的,显示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诗人,诗作的主人公是很有典型的。传统注释者总是竭力宣扬《三百咏》中的厌世出家思想,金克木先生认为:诗集吐露了古代穷婆罗门文人的矛盾心情,发泄了这一社会阶层或集团依附王者富豪吃饭而不得意的愤慨。诗的突出之点并不是宗教徒的传教,而是城市落拓文人的牢骚。所谓“离欲”主要是不得已的慰安,所谓“艳情”往往是心情矛盾的表白,而所谓“正道”恰恰是表达一个“穷酸秀才”对于“世态炎凉,人情”的愤愤不平。这样对社会上层的讽刺正是城市贫民的进步方面,满腹牢骚乃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这些诗一方面与依附贵族、封建主以及城市上层人物服务的文人的作品相区别,另一方面也与民间文学截然不同。

这里选的第四首诗(按诗集中的顺序),表现的是象他这样的文人的社会境遇,叹息周围人对他的不平和冷落。《三百咏》之所以被称为妙语,是因为其中的诗都带着格言的性质,是人生经验之谈。但作者谈经验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一方面它运用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比喻。另一方面又借用不少典故,做到言简意丰,给人以较为深刻的思想启示。其中也有不少是对人生的深思,具有较为深刻的哲理意义,像第一百七十首,以冷峻的笔调写一个深沉的人生问题,第二百首诗也有这方面的思想意境,读起来情调上好像是很低落但却能促人深思。诗集中也有少数不带格言而只描写情景的诗,如第一百二十一首就是梵语古典文学中常

提到的城市中赴幽会的女子,短短四句就写出一个幽美的意境。

诗中所写的“艳情”和“离欲”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互为关联的;因为这两方面都和“正道”密切联系,他追求合乎“正道”的“艳情”,而当“艳情”离开了“正道”时,他又主张“离欲”,反对沉醉于“艳情”,无论是追求“艳情”,还是“离欲”,都不离“正道”,这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的三个侧面的表现。

《三百咏》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梵古典文学中卓越的代表。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除了宫廷文人之外,许多作家都多多少少同伐致呵利的境遇、思想、感情以及描写的方面、艺术的手法,甚至诗体有某种联系。伐致呵利正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他的诗集在千几百年的历史中广为流传,并不是偶然现象。  (海)



【印度】伐致呵利(Bhartrhari)(?—约700年前?)//三百咏(选十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