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赖特(JamesArlingtonWright,1927—1980)//幸福
【美国】赖特( James Arlington Wright,1927—1980)
赖特生于俄亥俄州的马丁斯费瑞。
他对人类的不幸耿耿于怀,为自然难以言说的美而倾倒,他总是描写特殊的地方和被社会摈弃的人。理解并表现人的不幸,把握并创造美,是他终身锲而不舍的追求。
赖特又是一个自觉自愿的实验者。他不断探索,锐意求新,竭力避开旧我,时时去创造新我,决不旧调重弹。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创作方式一旦显得得心应手,我就已经变了并且永远如此。”他的重大变化是由对节奏、传统诗律和句法的着迷而转向应用系列意象和口头语言的韵律。
赖特一生中获得各种诗歌奖——包括普利策奖不下十次。他的重要集子有:《绿色的墙》《圣徒犹大》《树枝不会折》《我们相聚在河畔》《诗集》《两个公民》和《致开花的梨树》。
幸福
就在通往罗彻斯特的公路旁边,
暮色柔和地在绿草上轻跳。
两头印第安人的小马张着眼
眼色象暮色一样多情。
他们高兴地走出柳树林子
来欢迎我的朋友和我。
我们跳过铁丝网进入牧场,
这两头马在那里寂寞地吃了一天的草,
看见我们来了,浑身颤动,
掩不住那高兴的劲儿。
他们彼此相爱,象天鹅般羞怯怯地低着头。
可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多么寂寞!
终于安静下来了,
他们在黑暗里嚼着初春的嫩草。
我真想把那瘦小的一头抱在我的怀里,
因为她向我走来了,
用鼻子亲着我的左手。
她的毛色黑中间白,
鬃毛洒脱地披在额上,
微分吹过,我禁不住摩抚了她的长耳朵,
那皮肤柔和得象姑娘们的手腕,
我突然感到
如果我能脱出自己的躯体,我就会怒放如花。
(王佐良译)
这首诗写诗人和朋友一次出去散步时的所见所感。
初春的傍晚,在溶溶的暮色里,诗人和朋友徜徉在公路上,心情非常愉快。看到夕阳的余辉在嫩绿的草地上跳来跳去,柔和而轻快。两匹印第安的小马,睁着天真的眼睛,神色如暮色般柔和,如暮色般明亮,又满溢脉脉的温情。诗人寥寥几笔勾勒出了这温馨如梦、美丽如童话的田园牧歌的情景。
这两匹小马眼色多情,寂寞地啃了一天草之后,终于见到有人走近,情不自禁地走出柳林,有着说不出的高兴;诗人和朋友对此情此景也由衷地喜悦,于是就迎着小马走了过去。走出文明的道路(以公路为象),跨过文明与自然(自然景色、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的小马都会令人想起原始、野蛮,更让人想到质朴、真纯)的樊篱(以铁丝网为象征),与自然、纯厚、古朴融为一体。
接下去便写了诗人如何同自然水乳交融,物我浑成的。那印第安人的小马便是美好自然的化身。诗人与之神情交融,深深地体会到他们的爱,他们如天鹅般的羞怯,也就是极为美丽、极其自然的羞赧(天鹅在人的心目中不仅是自然的化身,也是自然美的精萃)。所以诗人才会产生炽恋中的情人的冲动,想把那小马拥在怀里。而小马鼻子的亲吻,在诗人看来,宛如无限钟情的美丽姑娘的热吻。所以诗人观赏小马,轻轻地抚摸它,感到它的一切都美丽动人,它“那皮肤柔和得象姑娘们的手腕”。
诗人还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公路、汽车的文明社会,暗示铁丝网这边的高度发达的社会,实写自然,实写诗人与两匹小马感情的融融:同样对印第安人社会也由两匹小马代表。这种写法,大大地开拓了诗的意境,宛曲地表达出了诗人要走出文明,跨过文明与自然的铁丝网,与自然相爱相依,从而达到美满的幸福。此诗的比喻也是富有特色。如“他们彼此相爱,象天鹅般羞怯怯地低着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