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斯堡(A·Ginsberg,1926—1997)//嗥(老G、伊沙译)
【美国】金斯堡(A·Ginsberg,1926—1997)
嗥
——为卡尔·所罗门而作
1945年,金斯堡来到旧金山,与邓肯、斯奈德等诗人一起,在咖啡馆、餐厅等公共场所朗诵诗歌。一天晚上,他在“六画廊”集会上朗诵了新作《嗥》,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个夜晚后来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诞生之夜”,金斯堡也因此声名大噪。
威廉斯为《嗥》诗集作序的第一句话就是:“女士们,拉住你们的衣裙,我们就要经历地狱了。”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嗥》的整体艺术效果。这种效果首先是由于诗中的人物形象所造成的。在《嗥》中出现的,是社会重压下畸变的心灵,充满世界末日的疯狂情感。从所选的两段诗中可以看到吸毒者、嬉皮士、罪犯、狂呼乱喊的人群、疯狂的音乐节奏中魃魃的黑影。人物形象的群体中充满了欺诈、乱伦、狂饮、噩梦、幻觉,恰似一幅地狱中的鬼影图。当这些影影绰绰的人群在读者面前一一闪现时,地狱之感自然会涌入脑海,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
当然,金斯堡并不是像但丁那样刻意描绘地狱的景象,他所表现的是社会生活的现实。虽然整首诗的形象怪诞,但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实生活的环境。在金斯堡笔下,有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区、设备简陋的公寓、奢侈豪华的饭店、鬼哭狼嚎的疯人院……诗人把他所见到的一切都汇入这首诗,把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和麻木不仁的人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蒙上一层极其灰暗的色彩,以表达他对社会的不满,体现年轻一代对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
这首诗用词狂放,不避秽语,嗜血、虐待等变态心理都在诗人笔下赤裸裸地表现出来。诗人还着力描写人们在吸毒之后产生的种种幻觉,诉之听觉的如“倾听着墙外恐怖之神的声音”、“疯狂的流浪汉和天使合拍敲打”;诉之视觉的如“真正的秃头,除了一个沾满血污的假发”,当然还有头脑里浮现的种种怪诞的画面,其中最值得人们思索的是宗教信仰中令人敬仰的天神,在这首诗中的形象却是猥亵、怪诞的。穆罕默德的天使们在“公寓屋顶上踉跄而行”,上帝的天使长被“绊住灵魂”。这种对宗教的蔑视,正反映着青年一代失却信仰,丧失了生活目标的心态。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感到生活只是充满梦魇的可怕历程,为了逃避生活,年轻人就用幻觉、恶梦、狂喝乱饮这些摧残身体的方式夜复一夜地丧失理智,从而得到暂时的麻木和安慰。“我目睹我这一代最优秀的头脑毁灭于疯狂”——他们的行动也是荒诞的。“在窗户上发表猥亵的颂诗”,“在废纸篓中烧钞票”,把“最后一架电话摔向墙壁”……这是表达个性、证实自己生存位置的方式,在一个没有理想、没有希望的生存环境中,自我的表现必然呈现出这样的畸态。
诗人眼里没有任何未来的安慰,现实中看不到一丝暖色。美国的精神是刺耳的“哭号”,连身边的物质存在也只是想象的产物,只有幻想才是年轻一代所拥有的一切。这种精神的极度空虚,必然导致心理的歇斯底里,以及生活方式的荒诞不经。
金斯堡无疑是描写幻觉的大师,他对幻觉有切身的体验,并从幻觉中吸取诗歌的灵感。最重要的是,他为表达自己的幻觉找到了一种与幻觉内容协调的艺术形式。
为了便于朗诵,他的诗歌讲究呼吸的间隙,注重口语化的节奏和声调,因此,为了展示幻觉而显得拖沓杂乱的诗句读起来却铿锵有力,节奏有序,并且有强烈的音响效果,因而表现着一种奇特的艺术魅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