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瑰宝——洪水泉清真寺

标签:
洪水泉清真寺乡土建筑木雕青海 |
分类: 关陇丝路 |
http://s3/mw690/4de9e751tx6B8erZn8uf2&690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水泉清真寺·明至清·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
中国现存的古清真寺,就风格而言大致分为古式、汉式、维式三类。古式多在东南沿海沿江一带,为古阿拉伯人经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而来;汉式多位于内地回民聚居区,建筑汉化但仍保留着回教的功用;维式则位于新疆地区,通过路上丝绸之路而传来,具有中亚民族风情。而青海东部河湟地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除汉族外,还曾有羌、氐、匈奴、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多民族势力此起彼伏。如今留存的清真寺,则多为晚期当地的回、撒拉、保安等信仰伊斯兰的少数民族所建,算是多民族交融地区的历史见证之一。
http://s7/mw690/4de9e751tx6B8eto6QSb6&690
(↑峰回路转,看见小山村里的古建筑群)
http://s11/mw690/4de9e751tx6B8etZsaSba&690
(↑照壁上的麒麟戏凤图)
洪水泉是西宁以东的海东地区平安县下属一个乡。从西宁曹家堡机场往南行进,翻过黄土高原的重重山岭,最终在峰回路转处的山坳之间,发现了这座偏僻孤立的小村落。只见三两座飞檐翘角呈黛色,立于一片黄色土坯民居之间,虽质朴却精美。
http://s4/mw690/4de9e751tx6B8eI4kyn03&690
(↑照壁、山门、邦克楼)
http://s6/mw690/4de9e751tx6B8eGkgx705&690
http://s8/mw690/4de9e751tx6B8eLu27Zb7&690
(↑邦克楼旁看山门和穿门)
http://s14/mw690/4de9e751tx6B8eXT0Zf8d&690
(↑邦克楼正东面的照壁)
作为乡村级的清真寺,名气自然不如西宁城内的那座万人朝拜的清真东大寺。或许也正因为此,它才能避免近现代的破坏和重修而完整保存下来。低矮的民居映衬着俊秀挺拔的邦克楼、巍峨庄重的大拜殿,体现了宗教在当地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洪水泉清真寺据传建于明代,现今建筑风格来看约为清代中期重修。全寺布局简单:一座照壁和朝南开的山门,进入内部则需左转,来瞻仰面朝东的邦克楼和大拜殿,仅此而已。这些建筑都是砖木结构,未上漆彩,尽显本色,至为淳朴。特别是邦克楼共三层,除一层砖墙外,其上两层为纯木结构,勾心斗角,飞檐翘角,镂空窗门,雕饰十分精美。在阴雨天的映衬下呈现出暗色调,更突出其质朴秀美的特点。
http://s6/mw690/4de9e751tx6B8f7vPVPe5&690
(↑从东面看邦克楼及两侧穿门)
http://s8/mw690/4de9e751tx6B8f7sLST37&690
(↑邦克楼一层西面的砖雕)
http://s6/mw690/4de9e751tx6B8fbqiTb25&690
http://s5/mw690/4de9e751tx6B8fbt8rO44&690
(↑邦克楼一层东面砖雕动物形象)
这座不大的清真寺院落内,竟然布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砖雕和木雕。特别是历来清真寺禁止崇拜圣像,建筑装饰中也禁用动物人物形象,但这些清规戒律似乎不能强加于这座山间的小清真寺。虽不见人物形象,花卉、虫鱼、鸟兽却随处可见。斗拱、雀替、照壁无处不雕,栩栩如生,使一座庄严的清真寺瞬时活泼起来。而花鸟、书卷等雕刻,都是汉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一方面体现了儒家耕读求知之风,一方面也象征了民间的吉利事物。这些细节甚至让人怀疑此庙原为文庙或者书院,后来由于回民开始在此村聚居,才改作清真寺之用。但无论如何,多教合流、包容共处是中华域内的特色。
http://s8/mw690/4de9e751tx6B8flrTWD27&690
http://s2/mw690/4de9e751tx6B8flmAsFc1&690
(↑↓大拜殿前殿及其正面斗拱、雀替、窗饰等)
http://s4/mw690/4de9e751tx6B8flpG4X03&690
http://s12/mw690/4de9e751tx6B8fu66jF2b&690
(↑拜殿内部情景)
大拜殿也和邦克楼同样精美,但由于底盘低、占地大,更显庄重沉稳。梁枋上华拱如花绽放,雀替上则环绕着蟠龙附凤,高浮雕手法极其生动。从侧面看,方知大拜殿实由两座连接的建筑组成,这是为增加拜殿的纵深,容纳更多的信众朝拜,也使殿内空间更为深远肃穆,典型的汉式清真寺做法——用汉式古建筑容纳伊斯兰教的功用。前殿为歇山式建筑,后殿则为十字歇山式二层楼阁,屋顶结构更为复杂。两座殿顶均为蓝色为主的琉璃瓦覆盖,历经风霜已经淡隐而去,只有剪边处色彩依然鲜艳可辨。从内部看,二层楼阁恰好为了透进一丝光线,好让所有信徒向着光明的西方朝拜。但从整体效果而言,这座清真寺的建筑艺术效果远超出了其宗教功能所给人的震撼。
http://s11/mw690/4de9e751tx6B8fzVGX0fa&690
(↑从北侧看前后拜殿)
http://s14/mw690/4de9e751tx6B8fABTGZfd&690
(↑拜殿砖雕书画花鸟)
http://s13/mw690/4de9e751tx6B8fAzlnKdc&690
(↑拜殿柱头以及雀替上的雕龙)
http://s10/mw690/4de9e751tx6B8fzSW2Ba9&690
(↑拜殿木门上的蝙蝠浮雕)
前殿屋脊正中装有三座琉璃宝瓶,据说类似藏传佛教法器,也许又是宗教融合共处的标志。但从屋脊众多的花卉雕刻而言,似乎又是山西汉式古建筑风格。其实这种混搭风并不显眼,都完全融合到几座风格统一的砖木建筑之中。唯有南墙外一排文革时代标语,又印证了一个离去不远的火红年代。如今院落寂寥,人去镂空,一切历史旧事如云烟过往消逝中。
http://s3/mw690/4de9e751tx6B8fM2m9I42&690
(↑拜殿屋脊上的三宝瓶)
http://s7/mw690/4de9e751tx6B8fLZi7Qd6&690
(↑外墙上的文革标语,如今已和古迹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