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社村古建筑群

(2013-05-05 15:42:35)
标签:

古建筑群

南社村

乡土建筑

宗祠

谢氏

分类: 岭南闽海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至清·广东东莞

http://s8/mw690/4de9e751tdbf3c207d667&690
(邻水的宗祠群落争奇斗艳,身影倩倩)

与没落倾颓的塘尾村相比,位于东莞茶山镇境内的南社村则光鲜有余。这座村落经近年维修,其特色的邻水祠堂群焕然一新,而古风却显得不足,好在多数建筑的保存完好程度则显胜一筹。开发后的南社村,多少有些往来游客,静谧氛围也不及塘尾村,但毕竟不是著名景点,除偶尔接待团体游之外,多数时候则是散客摄影的天堂。两座古村落形成鲜明对比,利弊互现。

http://s3/mw690/4de9e751tdbf3c8963982&690
南社村同样历史悠久,其居民的远祖可追溯到东晋时会稽山阴的谢氏。权臣谢安曾对朝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侄谢石、谢玄指挥淝水之战击退前秦虎狼之师,保存了东晋的半壁江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士族势力的江河日下,谢家作为一个整体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后代子孙耕读传家,文风延续且适应了科举制度,个人出仕做官者也不在少数。南宋淳熙初年(公元1178年),谢安第32代孙谢元伟出任广东南雄郡司马,其家族开始南迁至南雄珠玑巷——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移民集散地之一。由于宋末战乱,家族继续南迁,于1275年定居于东莞南社村。从此处于华夏边缘而避乱求存,至今已繁衍20余代。“中原乱,簪缨散。”在今人宁静安详的生活背后,也曾有先人的颠沛流离和酸甜苦辣。

http://s9/mw690/4de9e751tdbf3c5991678&690

但是南社村谢氏并未就此隐退出历史视野。岭南之地明清以来开风气之先,村民们在耕读之余,也有不少在珠江三角洲乃至海外经商营生。鸦片战争以后,赴香港及海外谋生者增多,使得该村成为著名侨乡。生意成功者回乡后便改造祖屋,大建宗祠,一则光宗耀祖,二则祈求祖先荫庇子孙。于是在南社村的沿河两岸,两条颇具特色的祠堂街便已具规模。

http://s7/mw690/4de9e751tdbf3cb61f3d6&690

(黄色瓦顶、封火山墙)
http://s15/mw690/4de9e751tdbf3cb35690e&690
(科举成功人士的表彰)

南社村至今仍存数座城门,其中西门和北门保存较好。进入村内,主线是一条小河,两岸是鳞次栉比的宗庙祠堂,其中精品如谢氏大宗祠、资政邸、晚翠公祠、百岁翁祠、百岁坊等。多数经近年修葺,且已改成各类陈列馆。祠堂多采取岭南特色的黄瓦铺就,硬山式封火山墙护卫左右,而屋檐下、梁架上则布满各类木雕砖雕,其中多为戏曲人物故事,或花鸟虫鱼等,反映了村民们的生活情趣。岭南雕刻更为生活化、戏剧化,地处天高皇帝远的广东,僭越犯上的担忧也要淡薄很多。有的木雕采用朱金敷彩,颜色鲜艳,吸引眼球。有的木雕虽为本色,而雕刻细腻,很见功力。

http://s9/mw690/4de9e751tdbf3ce4dea68&690
http://s6/mw690/4de9e751tdbf3ce8dde25&690
http://s5/mw690/4de9e751tdbf3ce0dc494&690

http://s13/mw690/4de9e751tdbf3d7e0d10c&690
http://s3/mw690/4de9e751tdbf3d7b77322&690
http://s9/mw690/4de9e751tdbf3d7844608&690
http://s11/mw690/4de9e751tdbf3da0e351a&690
祠堂内部采取四水归堂的格局,正厅及两厢均为开放式,便于通风和纳凉,适应岭南地区湿热的环境。正厅仍供奉着谢氏列祖列宗牌位,一幅幅对联也昭示着慎终追远的传统主题。谢氏大宗祠为全村宗祠之首,绿色琉璃瓦脊上有一排彩塑,当为近年新修。其余部分旧物还有不少。百岁坊是为纪念一位百岁村民而建,也应为近年重修,但内部祠堂仍为原貌。以红、黄、绿三彩为主的色调倒映于水塘之上,其身影随清风微澜飘飘欲动。

 http://s7/mw690/4de9e751tdbf3d186bb96&690

池塘宗祠群背后的老屋们仍旧落寞,但多数保存完好,雕梁画栋也并不亚于宗祠。其中资政第位于村南山岗之上,曾为纪念某出仕为官的村民而建,目前也修葺一新。只是随着人丁减少,村内小径杂草丛生,也有几分荒凉景象。

http://s13/mw690/4de9e751tdbf3defca89c&690
(百岁坊及一旁的近代风格建筑)

或许由于历代经商的缘故,南社村采取开放式布局,从各处城门均可进入宗祠群落所处的公共空间,而不像开平碉楼、客家土楼那样以防御性、封闭式为特征。南社村的心胸是乐观开放的,后世村民们也远涉重洋,苦心经营,开辟一番新天地。移民谋生的故事,近代以来又继续上演着。

http://s16/mw690/4de9e751tdbf3dbf4125f&690

http://s2/mw690/4de9e751tdbf3dc1197d1&690
榕树似乎是每个岭南村落的标志,南社村口水塘边也有一株,村民们来此纳凉闲谈,度过这悠悠岁月。而今南社村这株大榕树下,不少男女村民围坐聊天,一听口音居然都是东北的。随着本地村民的城镇化,村里的古屋多廉价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迁徙和更替,是否在以另一种形式,仍继续上演着千百年来移民们的艰辛故事?

http://s5/mw690/4de9e751tdbf3ddbc4e74&690
在沧海横流的历史大背景下,从普通草民乃至显赫家族的命运都是不由自主的。然而逆来顺受、乐天知命的人们,总能寻找到适合自己时代的生活方式。于是文化心理的传承,其生命力总能不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