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古文的标题“归去来兮辞并序”
(2024-10-18 08:41:31)
标签:
素质质问较真 |
小议古文的标题“归去来兮辞并序”
陈晓云
先看《
《归去来兮辞》的“辞”是一种文体。源出于《楚辞》,但是《文选》单列为一类,置义论性的“设论”和应用性的“序”当中,先入刘彻《秋风辞并序》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
本文标题中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大体意思没有异议,就是“归隐吧”,但“归去来”三字却颇有争议。清人毛庆藩认为:“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古文学余》卷二十六)这一观点为很多人接受。但有学者以清人王引之“来,句末语助也”(《经传释词》卷七)的说法为据,认为“来兮”是语助连用,以加强语气、也有学者统计陶渊明其他诗文中“来”字的用法。发现基本没有作句末语气助词的用法。因此认为“来”字还应当作一般动词理解。还有学者指出“归去来”是六朝习语,“涵义重在‘归’字,而去来之方向性,已逐渐淡化,重在表示强调、呼唤之语气。”(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卷五)
引文的第一段介绍《归去来兮辞》中的“辞”是一种文体以及这种文体的来源等,此说无可非议。
引文的第二段介绍标题《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各种理解和用法。此段很少看到编者的主见,读后仍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感觉。笔者认为“有学者统计陶渊明其他诗文中“来”字的用法。发现基本没有作句末语气助词的用法。因此认为“来”字还应当作一般动词理解。”还有学者指出“归去来”是六朝习语,“涵义重在‘归’字,而去来之方向性,已逐渐淡化,重在表示强调、呼唤之语气。”凡此都是言之有理的。简而言之,“归去来”这一六朝习语,我们把它们都看作趋向动词理解,“兮”字在标题中不仅没有作句末语气助词的用法,就是什么用处都没有,不过是个衬字。只有正文中的两个“兮”字有作句末语气助词的作用。
为了学术上的严谨,还是向先师们请教请教。众所周知,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俩编选的一部《古文观止》,编入的就有《归去来辞》。刻本每两句中有夹注,例如:
“歸去來兮、淵明為彭譯令、是實郡遺督郵至、吏白當束帶見之。淵明歎曰、我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田園將蕪胡不歸。”
小兒、乃自解印綬。將歸田園、作此辭以明志。因而命篇曰歸去來。言去彭澤而來至家也。
(选自吴楚材吴调侯选,《古文观止》,中华书局,映雪堂本1959年下册第二八八页)
刻本中的夹注是七号字,现返回五号字“淵明為彭泽令、是實郡遺督郵至、吏白當束帶見之。淵明歎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乃自解印綬。將歸田園、作此辭以明志。因而命篇曰歸去來。言去彭澤而來至家也。”
此为《归去来辞》正文的前两句中的夹注。由夹注可知: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当时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里,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上正衣去迎接。”陶渊明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于是在义熙二年,将印绶交出,就离开官职,回归田园。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志,作这篇辞,所以命题为《归去来》。夹注说的“言去彭泽而来至家也”,就是离开彭泽县令的官位而来到家中。据上看来,《归去来》是陶渊明自己命的文题,那么,清人毛庆藩认为“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的这一观点就无可非议了。
凡单行本、注译本或二册本的《古文观止》,编入
联系方式
现址: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壹代城14-2-904
邮编:232063
学校:安徽凤台二中(本人不住学校,联系用现址)
手机: 13155455919
Q Q: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