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句解

(2023-12-24 17:33:36)
标签:

美食

情感

较真

古文精典

分类: 古今汉语

 


“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句解



陈晓云

 

先看一道文言翻译题:

1日待哺于南之转晌,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2008年高考试题

考答案】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浙地人民已困乏,要解救这一不如屯田。(以上着重号原文如此)

一位教学同仁在《语文学习》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对上述“参考答案”中加着重号的句子提出了批评。请看:

译文改变了原句的结构:原句主干为动(哺)补(‘于东南之转饷’),而译句却变成了动(吃)宾(军粮)。

(见该刊2009年第3期第70页)

署名文章所指原句即文言试题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对此,请恕笔者不敢苟同,特在这里从以下两个方面与作者商榷。

(一)语义方面。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这里的人或事物就是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可见。宾语所要回答的是“谁”或“什么”。

补语的语义功能是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程度、状态、趋向、数量以及处所等等。一般回答“怎么样”“多少”“多久”“何处”等等。

据以上分析可知,要抓住这一点要领:那就是看谓语后面的词或短语表达的语义是什么,则很快就能区分宾语和补语来。比如:

门外虫鸣(《促织》)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同一动词“闻”,前者表达的“什么”——主谓短语“虫鸣”,是宾语,后者表达的“何处”、“怎么样”——“屏障中”、“抚尺一下”,是补语。

由上可见,愚以为“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是动宾结构,而不是动补结构。  

(二)句法方面。

充当宾语的可以是名词和名词性词语,而充当补语的主要是谓词性词语,只有表时量的补语是时间名词。这是区别宾语和补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下标号:宾语 〈补语〉)比如:

1.官宰宿夫人(《礼记》)

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2.饿其体肤(《孟子》)

饿〈死〉(《盗》)

3.(《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于此〉(《勾践栖会稽》)

由以上三组对比可以看出,同一动词后面跟的是名词性词语,则是宾语;跟的是谓词性词语,则是补语。

至此,我们还是回到“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这个短语上来。从这个短语的整体情况看,它的主干应该是动(哺)宾(饷)结构而不是动补结构。汉语语法的常识告诉我们:及物动词所支配的对象——宾语,可以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谁,二是什么。“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中的及物动词“哺”(吃)的宾语部分是“于东南之转饷”,“于东南之转饷”的中心词是“饷”(军粮)。“哺”的是什么? 简要地说,“哺”的是“饷”。可见宾语“饷”回答的是“什么”的问题。据此可知,“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这个短语的主干是“哺……饷”。从这个角度看,它是动宾结构无疑。

再说,“饷”从何处来?“于东南(从东南地区)”。介词“于”与表处所的名词“东南”组成介宾结构,这个介宾结构,很可能被认为是“哺”的补语,所以那位同仁臆断原句为动补结构。其实不然。动词后有“于”字,未必就是动补结构。“于东南”是介宾结构,介词“于”,引进方位名词“东南”,但“东南”没有和动词“哺”发生联系,所以它不可作补语。介宾结构在常式句中除作补语外,更多的是作状语,“于东南”这个介宾结构表示从何处“转”(运),它用以限制和修饰动词“转”,作“转”的状语,它不是“哺”的什么 “状语后置”。如果将“于东南”分别作为“哺”的补语或状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就会觉得不成话而颟顸可笑。如果诸君不信,实践后便可知晓。应该看到“于东南”+“转”组成偏正式的动词短语,用此作“饷”的定语。可见“于东南之转饷”是以名词“饷”为中心词的偏正式的名词短语。汉语语法的常识还告诉我们:充当宾语的除了名词和代词外,还有主谓短语和名词短语。“于东南之转饷”这个偏正式的名词短语,正可以作动词“哺”的宾语。如图:

       

            

              

              

              

             

         名词短语

动宾

 

我们还可以把参考答案和原文加以比照,然后可知:译文几乎都是对译。应该看到它们的结构完全相同。并非译文改变了原句的结构。

由上分析,“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实属动宾结构,参考答案无可非议。

顺便说一下:我的一位颇为要好的同事认为,如果把“哺于东南之转饷”看作动宾结构,其中的“之”则不太好交代。须知,这个顾虑是不必要的。其实这个“之”是句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它往往用在主谓之间。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等指出:

这种“之”字又常常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二册第459页)

“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中的宾语部分“于东南之转饷”承前省略了主语,因而从这个角度说,也是主谓结构。所以下面也就摘引做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用“之”字的语例: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论语·子罕》)

唯恐缄滕扃之不固也。(《庄子·箧》)

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战国策·燕策》)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原文 “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 中的“之”,参考答案不译出是对的,因为这个“之”,现在看来“不是必要的”。(吕叔湘《文言虚字》)它是句中助词,译不出也不需要译。

 

 

陈晓云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淮南市三和镇壹代城14-2-904

邮编:232063

电话  13155455919

Q Q:  631377934

电邮:  631377934@qq.com

       sutang790@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