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频实词
(2022-12-18 09:11:51)
标签:
语言积累高频实词 |
分类: 古今汉语 |
文言文高频实词
陈晓云辑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鼓励,奖励;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游玩,游览;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
7.趣、趋: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听说,听见;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责备,责怪;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临时驻扎(用于军队);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因……犯罪或错误,触犯;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1.狱:案件,案情。
2.脱: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只,只是,只要;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史记·孙膑列传》)。 “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通“促”: “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 (《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高考文言文的第三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示授予、提升: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简、铨(是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的意思):选拔。
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
擢、拔:提升;
主、秉、典: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知、守,尹:主管,主持。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长官,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长官。
2.表示降职、罢免:
贬:降职。
左迁:降职(但“累迁”多是升职)。
谪:被流放或被贬职。
罢、免、黜、废:免官,废弃不用。
放:驱逐,流放。
出:离开京城,外调(古人以入京任官为荣)。
3.表示调动: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调动官职。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4.表示兼职:
兼:兼任。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官职。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判:高位兼低职。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5.表示代理,暂时担任:
署:代理官职。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后汉书·范雎传》)
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
摄、行或行走。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如(到、往)
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僭(jiàn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阪(山坡)
狱(官司、案件、监牢)
与(赞扬)
勤(辛劳)
树(种植)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令(美好、县令)
延(延请)
雅(平时)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竟(结束、完)
寻(不久)
造(造访、到)
弑(子杀父、臣杀君)
容(宽容、或许、许可)
官员年老体衰,也要离休或是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乞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