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语大词典》未能完全执行“古今兼收”的方针

(2022-12-17 09:08:05)
标签:

美食

积累

语言

较真

纠错

分类: 古今汉语

 

  《汉语大词典》未能完全执行古今兼收”的方

 

                        高玉林   陈晓云

 

《汉语大词典》的第一卷开卷就有《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和《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共同署名的《前言》,《前言》说:19799月间在苏州召开第一次编委会时,明确了它的编辑方针为‘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词典》对这个编辑方针执行得基本上还好,但它却未能完全执行“古今兼收”的编辑方针。兹就查阅《汉语大词典》所遇到的问题陈述于下。

 

一、有今无古

 

关于宾语

《汉语大词典》注宾语为:

【宾语】语法术语。受动词支配的成分,表示动作涉及的人或事物。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后面,常用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用来回答“谁?”或“什么?”。例如:“他开拖拉机”的“拖拉机”,“接受批评”的“批评”,“他说他不知道”的“他不知道”。有时候一个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例如“教我们历史”中的“我们”和“历史”。(《汉语大词典》第十卷第217

此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从总体上看有今无古。我们有必要看一下古汉语中宾语的面貌。

1)句子成分之一。

2)谓语动词表示的行为动作所涉及、支配的对象。例如:氓之蚩蚩,。(《诗经·卫风·氓》)(下划横线——动词谓语|虚线——介词|波浪线——宾语|笔者注,下同晋侯、秦伯(《左传·僖公三十年》)

3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后面,常用名词代词来充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等也可充当宾语,用来回答“谁”或“什么”。相对应的语例如下:坎坎兮(《诗经·魏风·伐檀》)皆白衣冠以(《战国策·燕策)》民不,奈何以死惧之(《老子》)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夫子必于此矣。(《孟子·公孙丑下》)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七十余城。(《乐毅报燕王书》)既得之,失之(《论语·阳货》)不患寡而不均(《论语·季氏》)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所引进词语,通称“介词宾语”。介词宾语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充当。例如: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攻城,何城不克?(《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 

5)特定条件下宾语置于动词前,此之谓前置宾语。例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论语·公冶长》)“闻道百以为莫”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晋居深山,戎狄邻而远于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

6)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均可省略。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而食(省“之”)也。(韩愈《马说》)死马且买之(省“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

这个问题毋庸置疑,一目了然,《汉语大词典》注宾语,只谈今不论古。

2.从现今角度看是以偏概全。(关于这个问题有另文阐述,从略)

由上可知,《汉语大词典》注宾语的释语只是适用现代汉语,只字不提古代汉语的宾语语法功能和用法。

 

二、有古无今

 

关于“裳”

《汉语大词典》中,仅有“裳”的古义:

[cháng《广韵》市羊切,平阳,禅]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皆服。亦泛指衣服。“裳”。“常”。(《汉语大词典》第九卷第97页书证略

《汉字源流字典》在这一点做得比较好,列出了“裳”的今义。

shang如今用作“衣裳”,不单用,只作词素使用。泛指衣服。(《汉字源流字典》第1710-1711

查《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如今的“裳”要点有:只读轻声shang,只和“衣”组成名词“衣裳”一词,意思是衣服,用于口语。(第1148页、第1541)《汉语大词典》可就此做适当补充。

 

关于“折桂”

《汉语大词典》注“折桂”:

晋书·郄诜传》:“ 武帝 于 东堂 会送,问 诜 曰:‘卿自以为何如?’ 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 唐 杜甫 《同豆卢峰知字韵》:“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宋 张抡 《满庭芳·寿杨殿帅》词:“流庆远;芝兰秀发,折桂争先。” 清 李渔 《夺锦楼》第一回:“那些未娶少年一发踊跃不过,未曾折桂,先有了月里嫦娥。” 王毓岱 《示和甫》诗:“撷芹复折桂,亲非由我显。” (第6卷第379

此注,显然是有古无今。“折桂”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早已销声匿迹了。如今人们用到它,只是用它的比喻义。例如:

1.大亚湾核电公司在法国电力公司2014年度国际同类型机组安全业绩挑战赛,再夺“能力因子”的第一名。据悉,大亚湾核电公司已连续七年折桂。

2.迪拜赛马世界杯:球星欧文战马折桂 皇家马逆转

3.社科院公布海事司法透明度 宁波海事法院折桂

4.象棋团体赛落幕,河北队第五度折桂,四川浙江队季亚军。

5.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谢毅教授折桂“女性诺贝尔奖”

以上5语例来自五个媒体报道,其中的“折桂”是第一名的意思,无一例外。根据语言的发展变化,能够与时俱进的语文辞书,已经恰到好处地对“折桂”的词义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和铨释。例如: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科举时代指考取进士,现多借指竞赛或考试获第一名:省队联赛折桂。                              (第6版第  1648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晋书·郄诜传》记载诜举贤良对策,名列第一,自谓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之片玉。折桂科举及第;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第3版  1668

 如今人们将“折桂”已视为“夺冠、夺魁、独占鳌头、独占鳌头之类的同义词。

 

 关于音响

《汉语大词典》注音响:

【音响】声音。指诗文的声韵效果。犹消息,踪迹。书证均来自古籍(略)。(《汉语大词典》第十二卷第657

由上可知,现代汉语的“音响”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只字不提。根据现代汉语的理论和实践得知,“音响”的意思有:声音(多指声音所产生的效果说)。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以及扩音器等发音收音设备的总称。播放音乐的电子装置一种表演艺术的创作手法。

 

三、古今不分

 

关于“白话”

《汉语大词典》注“白话”有3个义项,本文需要引用的是第3义项:

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 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 代的变文, 的话本、小说等,及 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社会上普遍应用。 瞿秋白 《文艺杂著·荒漠里》:“‘文学的白话,白话的文学’都还没有着落。”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 茅盾 《我走过的道路·文学与政治的交错》:“译文很准确,很风趣,又很通俗,是地道的白话。” 

                                    (《汉语大词典》第八卷第203页)

由上引可知,此注只可让我们从整体上笼统地理解了“白话”的意思,但有古今白话不分之嫌。又加《汉语大词典》未将“古白话”和“新白话(一说“今白话”)”分开解释或分设条目注释,所以读者对此便不能清楚地确切地理解。

下面让我们从相关的工具书中,分清古今白话的不同意思。

武汉大学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辞典》注“古白话”:

六朝以来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古汉语书面形式。因其接近口语,故易为当时的人们所掌握。常用于民间文学和笔记语录等作品中,如唐代变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所使用的语言,均为古白话。与文言同为汉民族语言的书面形式。“五四”以后,古白话进一步发展为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        1988年版  5页)

中华书局《古汉语知识辞典》在【古代汉语】的条目中指出“古白话系统即六朝以后(一说唐宋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接近口语的书面语。”  (  2004年版第2页)

中华书局《古汉语知识辞典》注【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与口语比较接近的语言。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此前称古白话,此后称新白话。”

                                                  (同上书第3页)

由上引可见,武汉大学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辞典》让我们对“古白话”理解得更具体更清楚。中华书局《古汉语知识辞典》让我们明确地区分了古今白话。

 

关于“窗户”

《汉语大词典》注“窗户”只有一个义项:亦作“窻户”。窗。(第八卷第445)书证古今兼有(略),旨印证“窗户”的。但是须知古今“窗户”不一样的。

”和“户”连用,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例如:班固《白虎通·辟雍》里说:“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闼tà即门。)”对此,《礼记·明堂位》孔颖达注:“每室四户八窗,窗户皆相对”(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从加点的词,便可看出古代的“窗”“户”连用,其表达的意思是窗户和门。再如:白居易《夜雪》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第一句先从人的知觉写起,暗示雪大。第二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雪。夜深不仅感觉衾凉枕冷,而且举目外看,又只见窗户和门都光明白亮,再次暗示雪大。此句的“窗户”就是"窗+门",和上句的“衾”“枕”一一相对。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见该书第869页)对此也只提到“窗明”,丝毫不沾其“门”,和《汉语大词典》的观点相同。大概受以上两辞书的影响,有几位先生写《夜雪》赏析的文章,对“复见窗户明”中的“窗户”,也就直录不译了。凡此种种,都是把古代的窗户,当作现在的窗户,此之谓"以今释古"。

下面让我们看看《汉语大词典》给“窗户”作注以后的书证:南朝梁何逊《嘲刘谘议孝绰》诗:“房栊灭夜火,窗户映朝光。”唐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明。”宋刘过《谒金门·次京口赋》词:“剪烛写诗无语,漠漠寒生窗户。”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四面窗户洞开,水天一色。”曹禺《雷雨》第一幕:“大概是窗户没有开。”以上书证,除后两例的“窗户”是今义,其余的都是古义。可见书证关于“窗户”是不分古今的。《汉语大词典·前言》说;“编辑方针为‘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按照这个方针,在给“窗户”作注时,就应该既要有今义又要有古义,古义今义要分清

顺便说一下,由于语言的演变,“窗户”到近代渐渐地由古代的两个单音词变为一个双音偏义复词 ,"户”义虚化,仅有“窗 ”义

以上仅是在查阅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未能穷其例。建议《汉语大词典》于再版前,不忘初衷,严格执行既定的“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方针,以利修订。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

安徽凤台二中

刊于《中国图书评论》杂志2020年第2期

责任编辑:魏建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诗两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