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两版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之比较

(2022-11-28 09:01:21)
标签:

美食

教材

语言

纠错

分类: 教科书注释辨正

 

 

人教两版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之比较

 

 陈晓云

 

【摘要】对人教两版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部分注释,作对比评述,阐明各有长短。对短者除进行解析外,另有作者的修改意见。

 

人教两版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注释,近两年有了不少可喜的修正,这是有目共睹的。不过,瑜中仍有暇疵。笔者兹根据现行两版注释美中不足之处,予以评述。两版注释各有所长,所以评述均作对比。恳请专家指导,并与教学同仁以及关注教材建设者商榷。为了方便,就以注释出现的先后依次分别对比评述如下

.[奉]

大纲版注:捧着。

课标版注:双手捧着。

课标版注基本正确,不过有欠简洁。既然是捧着,当然是用双手了。大纲版注为“捧着”最佳。

2.[章台]两版同注: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角。

两版之注似是而非,内容似乎正确,但内有历史文化常识性的错误。须知,章台只是秦离宫中的一种建筑物。所谓离宫,是正宫之外专供皇帝临时生活的宫室。离宫中有一种体高而上平的高大建筑物,这种建筑物叫做“台”。离宫中的“台”,专供观察眺望用。“章台”只是离宫中的“台”之一,根本称不上“宫”。确切地说,章台是秦离宫中的一种台名。[1]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注“章台”第人教两版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之比较义项是:战国时秦王所建的亭台。位于今陕西省长安故城西南。[2]以上两家辞书的释义,都符合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章台的语境。遵照两家颇具权威的辞书的注释来理解“章台”,更有助于表明秦王在离宫的台观之一的“章台”接见赵国的使者,大失国礼,有损赵国的国之尊严,与下文的“列观”[3]前后相呼应。此也是蔺相如指斥秦王“无意偿赵王城邑”的重要理据。

自改革开放以来,两版对“章台”的注释,数易其版一直未变。建议两版教科书的编著者在改版之前,予以修正,以免误导。

3.[传以示]

大纲版注:传给看。以,连词,连接“传”与“示”。

课标版在此基础上补充:示,给看。

此为有益的增补,使“示”的意义落实到位。

4.[坚明约束]

大纲版注: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

课标版注:坚守契约。坚明,坚守。约束,约定,契约。

两版此注相去远矣。从这个短语整体意义看,大纲版解为偏正式,而课标版则解为动宾式。愚以为课标版可取。其理由如次。

1符合语境

这里找回原句: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不曾有坚明约束者也。

从句法的角度讲,此句的主语是“君”,谓语是“有”,宾语是“者”(的君主)。“坚明约束”则是“者”的定语。如果按照大纲版偏正式之解,宾语部分是:偏正式+者。全句的意思应该是:秦国从秦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过固定明白的契约的(君主)。看来译句的宾语部分(加线),定语和中心词就不能搭配了,可见“坚明”不可作“约束”的定语。再者也不能表达秦王负约的行为。如果按照课标版动宾式之解,宾语部分是:动宾式+者。看来“坚守契约”是作“者”字的定语,全句的意思应该是:秦国从秦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过坚守契约的(君主)。如此说来,以上的问题就不存在了,诸位不妨一试。

趁便说一下:大纲版对“坚明”的注,只说词义未说词性;对“约束”的注,只说词性而未说词义。此之谓体例不一。也未有“坚明约束”这个短语的整体意义。

 2符合史实

按照大纲版之注,秦国的二十多代国君与别国订的信约内容都是含糊其词,如此则不能令人相信,恐怕找不到例证。至于负约,倒有其事。就在这篇列传中就有例证,如“其后(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任何人都不会相信秦赵的信约有准许秦国侵犯赵国的条款,仅此两次秦侵赵的野蛮行径,还不足以证明秦负约吗?至于秦国为了并吞东方六国,采取“连横”的政策,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其背信弃义之举即不可胜数了。由此可见,秦国从秦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过坚守契约的,是符合史实的。

3辞书认定

《汉语大词典》在“坚明”的条目下,第一个义项注:谓坚守。所用的例证恰好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坚明约束”这一短语所在的句子。[4] 网上(360搜索)《汉典》同此。《古文鉴赏辞典》注“坚明约束”: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5]

4专著支撑

《文言文全解》译“坚明约束”为坚守盟约。[6]《古代散文选》将“坚明约束”注为:坚守信约。[7]《中学古文全编》为“坚明约束”作注:坚守信约。[8]《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坚明约束”作注: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用。[9]《中国史籍精华译丛》将“坚明约束”直译为“坚守盟约”。[10]《快读二十四史》也将“坚明约束”译为“坚守盟约”。[11]上海高中语文新教材备课中心解“坚明约束”为“坚守信约”。(互联网·语文在线)

以上七种专著的注译与课标本之注,虽然用语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如出一辙。再者,与大纲版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也将“坚明约束”译为“坚守信约”。此译未盲从教科书,值得赞赏。

由上可见,“坚明约束”之注何者为佳,课标版则无庸置疑。

5. [相视而嘻]

大纲版注:面面相觑(qù,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嘻,这里作动词用。

课标版之注基本与之相同,只是将“觑”的注音删掉,不知何故。“嘻”,两版均只注词性,未注词义。这里的“嘻”,《简明古汉语词典》注为:特指苦笑、强笑。其书证恰是“相视而嘻”所在的句子——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12] 《古代散文选》注“嘻”为:苦笑声。表示对蔺相如无可奈何。[13] 《汉字源流字典》注“嘻”的第3义项是:强笑,苦笑。其书证是:大怒,因嘻笑曰:“将军贵人也,毕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此后一例证恰是“相视而嘻”所在的句子。[14]

以上各书对“嘻”的注释,与两版教材注文中的“无可奈何”意,相当吻合。再者,让我们重读与大纲版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关译句:“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此句译文对两版教材关于“嘻”的注释,大有裨益。建议将“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改为“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更为确切。

6.[廷见相如]

大纲版注: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见相如。课标版在此基础上,将“见”改为“接见”,较前确切,改得有理。这里是处于外交的场合,秦王见赵国的使者,说“接见”国宾,恰如其分。课标版又补注:廷,名词作状语。给活用的文言实词作注,早成惯例,此亦有益的增补。

7.[加胜于赵]

大纲版注: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

课标版之注与此同。

两版对“加”和“胜”,只注词性,有语焉不详之嫌,以致在上述“胜过赵国”的语译中,“加”和“胜”就不能很好的落实到位。恕笔者直言,“胜过赵国”中没有体现“加”的意思。“胜”的意思也不是“胜过”。须知,“加”是“施及”的意思,好几种语文工具书注“加”,都有这个义项。 “胜过”是个动词,可两版都注“胜”是名词!“胜”在这里怎么理解也不是“胜过”。“胜”在这里是“取胜之计”。如果直译,“加胜”就是施及取胜之计,“加胜于赵”就是对赵国施及取胜之计,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是不错的。殊不知,能直译者,最好直译,否者然后才意译。此注尚有以下两例可以借鉴:

1[终不能加胜于赵]最终不能把胜利施及于赵。加,这里是施及的意思。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学语文阅读辞典》198912月第1版高中单册第119页)

2[加胜]施以取胜之计。

(互联网·语文在线)

通过利用各种工具在网上检索以及对《国学备览(增强版)》(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创新学会  联合研制)光盘的88部古籍的检索得知,先辈们用“加胜”这一词语的,只有司马迁的这一个语例。使用频率太低,所以很多汉语工具书,不设“加胜”这一条目,甚至《汉语大词典》竟也如此。对此,应视为处之有道。所以上列值得借鉴的资料,在笔者的视野里也是绝无仅有的。

8[]

大纲版注: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

课标版注:上。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两版此注大体相同,似有不妥。兹从以下两点予以评析。

1联言不当。两版此注“以右为尊”,从时间上讲是“秦汉以前”。从逻辑上讲,这是一个联言判断。两个肢判断:A.秦以前;B.汉以前。这两个肢判断必有一个是假的,非AB,故此这个联言判断必假。纠正的办法是,取消一个假肢判断(或AB),使之成为一个直言判断便可,即或秦或汉。

 2不合史实。诚然,从语言的实践上说,自战国到汉代这段历史时期,以右为尊。《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战国策》里有“国功争强,胜者为右”的说法,这都说明战国时就以右为尊,应当肯定。汉代也有此例。如:《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颜师古注:“古者以右为尊,言材用无能过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也。”足见汉代也是以右为尊,也证明上段所言的“秦以前”这个肢判断是假的。不过汉代以后“以右为尊”,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宋孝宗《经进东坡文集序》:“苏轼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根据《元史·选举志》的记载,元代中选举人和进士,都分别在省门左右和内前红门左右张榜公布,以右榜为尊,其上所列的是蒙古人、色目人;以左榜为次,其上所列的是汉人和南宋遗民。 铁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元左右丞相、左右丞,则以右为上。科场蒙古人、色目人称右榜,汉人、南人称左榜,亦以右为上也。”朱元璋称吴王时,在打败张士诚之前,还沿袭元代的旧制,以右为上。当时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可见一直到清代仍以右为上。

当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也有以左为上的或两者俱存的。不过从总的情况看,在古人的习惯中,如从崇拜权力和地位出发,一般说来是尚右的。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崇尚“右”的词语,如:右文(崇尚文治)、右武(崇尚武功)、右姓(豪门大姓)、右族(豪门大族)、右戚(皇帝的贵戚)、右学(太学)、右职(重要的职位)、右署(高级官员)、右客(尊敬的客人)、右鬼(崇尚鬼神)、右仗(崇尚械头。仗,兵器的总称)。“无出其右”也已代代相传,用以指称地位或水平等最高者,它早已为各种版本的成语词典所收录,至今仍相沿习用。

由上所述可见,在几千年古汉语的实践中,以右为上是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汉文化中的主导倾向。“右”之注,如何对待“秦汉以前”,需要认真才是。愚以为两版关于“右”的注文中的“秦汉以前”,改为“一般地说,古人”较为确切,让读者容易接受。

为了加强教材建设,建议两版教科书的编著者继续对其注释进行认真地修正。

 

注释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八卷1991385.

[2]360搜索[M].

[3][5]一般的台观,不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这里指章台。陈振鹏 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306307.  

[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二卷19881116.

[6]宋成广主编,《文言文全解》[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255. 

[7]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选编,《古代散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212.

[8]白化文、李鼎霞编著《中学古文全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241.

[9]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第二册197991.   

[10]中国史籍精华译丛编辑委员会,《中国史籍精华译丛》[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济南出版社、黄河出版社、青岛出版社,1993822.

 [11]宋智峰、韩飞编著 ,《快读二十四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  200746. 

[12]史东,《简明古汉语词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513.

[13]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古代散文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上册221.

[14]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805.

 

系方式

现址: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壹代城14-2-904

邮编:232063

学校:安徽凤台二中(本人不住学校,联系用现址)

手机: 13155455919

Q Q:  631377934

电邮:  631377934@qq.com

sutang790@163.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