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对照表》指瑕
(2022-04-22 10:00:24)
标签:
文化历史积累纠错 |
分类: 古今汉语 |
《汉语大词典》(附录·索引)中的《历代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对照表》(以下简称《对照表》)在“朝代”栏内,先后有“夏、商、周、春秋、战国”等。稍有中国历史常识的人(包括外国人),都知道其间有些知识性的错误。仅就“夏——战国”这个历史阶段,恕敢分别例析如下。
1.限制不严。《对照表》关于夏朝的公元纪年: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十六世纪
2.以偏概全。《对照表》关于周朝的公元纪年:公元前11世纪起—前781年。这个时间跨度应该是西周的公元纪年。“周”和“西周”是两个概念,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将“西周”的公元纪年名为整个周代,此为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对照表》应将朝代名“周”改为“西周”。
3.张冠李戴。《对照表》将“春秋”和“战国”列为两个独立的朝代名,(《附录·索引》卷第23-25页)殊感不妥。须知,周王朝大部分时间处在奴隶社会,国都在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的历史阶段,史称“西周”。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众所周知,人们习称“春秋”为“春秋时期”或“春秋时代”,称“战国”为“战国时期”或“战国时代”。从来没有“春秋朝代”和“战国朝代”之说。因为“春秋”和“战国”本不是两个独立的朝代,而是东周这个朝代的两个历史时期。所以《汉语大词典》注“春秋”和“战国”,均将其注为“朝代名”,此称谓应予纠正。
4.时间有误。《对照表》关于“春秋”的公元纪年栏内注明:前770年—前425年。这个时间跨度有误。请看《汉语大词典》的注释:
【春秋】9时代名。孔子《春秋》记事,从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春秋时代。……今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春秋时代。(第五卷第645页)按:《对照表》关于“春秋”的公元纪年的最后一年,提前了半个世纪。
5.王位帝位未能分清。“王位”和“帝位”是两个概念。《对照表》在帝王纪年栏内注明:秦王政[37],意为秦王政在位37年。接下来,《对照表》在帝王纪年栏内注明:始皇帝(赢政)二十六年。(《附录·索引》卷第25页)
需要明确的是,同是一个赢政,先有王位后有帝位,先是秦王,后是秦始皇。司马迁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纪传体里面有编年体,大部分的篇幅是按赢政在位的先后逐年写的,从元年写到三十七年。《资治通鉴》同此。可见,赢政在位的37年,是王位和帝位时间和。但是《对照表》是把赢政在位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王位 一是帝位。《对照表》将赢政居王位的26年列在战国时期,将居帝位的12年,列在秦代。从历史事实看,王位26年(前246年—前221年),帝位12年(前221年—210年)。此可由以下经典佐证。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即位的第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五十一岁)而崩。(《史记·秦本纪》)
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前246年)(《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史记·秦始皇本纪》)
由上引资料数据可知,《对照表》中的“秦王政[37]”,理应改为“秦王政[26]”。始皇帝(赢政)二十六年”,理应改为“始皇帝(赢政)[12]”。
陈晓云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壹代城14-2-904
邮编:232063
电话:1315545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