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灿烂的感性——“意象”之西方说

(2014-08-24 13:29:04)
标签:

美学

意象

西方

理论

文化

分类: 读书札记


                                                                                     ——美学窥探之六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国
  手中握无限
  刹那铸永恒
                    ——(英)勃莱克《无题》

  犹如那晚餐时分
  鸣响的钟
  为落雪覆盖而走了调
                    ——(德)荷尔德林《哥伦布》

     也许任何对这些诗歌的阐释都脱不了是一场钟上的降雪……为了让在诗歌中纯粹的诗意创作物稍微明晰地透露出来,阐释性的谈论势必总是支离破碎的。
                     ——(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成名诗,“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这看似带有佛家思想的诗句,映射出西方世界的“意象”之美
    而海德格尔的阐述不正是我们中国美学“意象”中的“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吗?!——“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一、中国的“意象”,西方的“image"。
“意象”的英文是“image"。但 “image"在英文中有意象、影像、肖像、 概念、意向、镜像、映像、 、反映、想象、 象征等多重含义。
    为此,叶朗在《美学原理》中说:“和我们说的意象比较接近的是西方现代诗歌流派意象派所说的意象以及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的意象”。
    意即,我们只讨论西方在“中国意义上”的“意象”。
    
二、审美意象——构成艺术天才的某种独特的“心意能力”——康德
     康德首次从理论上阐明了审美意象的主体性、超越性和非理性特征。在《判断力批判》里,康德将审美意象界定为构成艺术天才的某种独特的“心意能力”。艺术天才就是“表达审美意象的功能”。“我所说的审美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它能引人想到很多的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 
    这里有中国所说的“言不尽意”的意思。
    他说,就连荷马那样的诗人也不知审美意象是如何形成的。

三、胡塞尔的“现象学”剔透、照亮了西方”意象“。
    现象学在西方影响重大,它影响到其后的存在主义等众多哲学流派。海德格尔、萨特、庞蒂、伽尔玛、德里达等的出发点基本上都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反思及发展。
     在胡塞尔那里,现象即本体,是超越主客二分的,就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意为“天人合一”,尽管胡塞尔没有明说,但本质上就是如此。。胡塞尔的“现象”就是人的意识参与的主、客混合物(自语)。所以很多美学、艺术理论者说,胡塞尔的“现象”(生活世界)就是我们中国的“意象”。张祥龙就是代表,他认为,现象学说的现象本身就是美的。意即,就是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意象”。
    我本人认为,胡塞尔的“现象”确实类似中国的“意象”,但就中国“意象”概念的“情景交融”特性,尤其是其中之“情”所占比重“较大”来说,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中国“意象”之“情景交融”的“情”在胡塞尔的“现象”中基本就是“主观”的意思,虽然“情”是主观的,但“主观”不等于“情"。
    胡塞尔的”现象学“对其后的西方美学,尤其是西方”意象“理论影响重大。海德格尔、萨特、杜夫海纳等人的美学思想都深受其影响。
   
 四、克罗齐的“直觉论”与“审美意象”。
    贝奈戴托·克罗齐(1866年—1952年)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其《艺术原理》、《美学原理》中。
    1.“直觉论”——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基石。
    克罗齐在《艺术原理》引入“直觉”这一概念。 将之解释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一种直接性的精神认识活动。他认为世界仅仅是一堆无形式的“材料”,而且这“材料”也不过是由心灵活动时所产生的一堆“情感”而已(即情感、欲念、快感、痛感等)。他把心灵综合“材料”,赋予“材料”以形式的心灵活动叫“直觉”。
     直觉无意在事物的浅层上耗费过多的精神,它似乎更乐意受个体经验的影响,经验的历险让直觉拥有创造的快感,就这一层面而言,直觉带有鲜明的唯美倾向。固然,直觉更容易在事物的表面找到温床,但创造的意义高于一切,意识主体得到了美丽苏醒。 
    
    2.直觉就是抒情、艺术、欣赏,甚至是美。当然,直觉也是“审美意象”。
    其《美学原理》的主要观点是“五正”、“五反”。其中“五正”是:
   直觉即抒情。他不承认世界上有“物质”存在,只承认“材料”的存在(这些“材料”是心灵的产物),“材料”一旦经过直觉,就可以获得“形式”,转化为意象(万事万物)。一切直觉既来源于情感又表现情感。
   直觉即艺术。心里有了直觉品(直觉到的形象)就等于“表现”了艺术。至于这心中的艺术写不写,画不画,做不做,那是无关的。人人都有直觉,人人都是艺术家。在艺术家与一般人相比只是在直觉的量上不同。
   直觉即欣赏。欣赏就是用直觉再造艺术家所创造的抒情的意象,从而得到和作者大致相同的体验和感受。欣赏和创造是统一的,不仅需要鉴赏力,也需要直觉的能力。
   直觉即是(指其中的成功表现)。直觉的功用在于给无形式的情感赋予形式,使情感成为意象而“对象化”。这种“心灵的综合活动”有成功与失败之分,美只是指成功的表现,不成功的表现则是丑。美感就是成功的表现引起的一种快感
   语言就是艺术。他继承维柯的形象思维论,认为语言就是一种形象思维,在本质上和艺术相同。他根本不承认抽象思维和艺术有关,认为把思想当成直觉的活动是荒谬的。

    3.“审美意象”的构成和形成。

    为了提纲挈领,我给其总结了“两个公式”:
   材料”    +     直觉=“意象”
     "意象“+情感+综合=“审美意象“
    由此可见,他所说的”意象“(我觉得其类似老子的”象“)和”审美意象“是两个概念。
  
    4. ”审美意象“的特征和“艺术的本质”。
   ①  ”审美意象“的特征
    他将审美意象的非理性特征推演到极端,批评了康德企 图用美学“弥合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裂口”的做法。他说:“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概念区别开来,把艺术和 哲学、历史区别开来,也把艺术同对一般的肯定及对所发生 的事情的知觉或叙述区别开来。意象性是艺术固有的优点意象性中刚一产生出思考和判断,艺术就消散,就死去。”
    直觉力而非想象力赋予了审美意象的整体。克罗齐认为 ,纷繁杂沓的感觉印象在审美过程中汇聚融合为一个具有共 同中心的“综合的意象整体”,这是审美意象区别于一般表 象活动的根本特征。但审美意象的整体性的获得,不是凭想 象,更不是凭理智,而是凭直觉。他说:“直觉当然产生意 象,但并不是由回忆先前的意象而得来的一大堆支离破碎的 意象,”“直觉确实是艺术的,但只有当直觉具有能使它生 气蓬勃的一个有力原则,靠这个原则把直觉变成一个整体时 ,它才确实是直觉。”他反复强调,只有当直 觉意象相融相合“构成一个有机体”时,真正的艺术才能 产生。 
   艺术的本 质。
    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在直觉中的先验综合构成艺术的本 质。他说 :“艺术是直觉中的情感意象的真正审美的先验综合,对 此可以重复一句:没有意象的情感是盲目的情感,没有情感 的意象是空洞的意象。”
    
5.艺术和美的“灭亡”。
    有人说克罗齐直觉主义的“泛艺术论”和“泛美论”也宣告了艺    术的灭亡和美学的灭亡。
   这让我想起法国达达主义艺术家马塞尔杜尚1917年从商店买了一个小便池并起名《喷泉》匿名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展览要求展出,这一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五、对于海德格尔,他的“存在”几乎等同于意象世界”

    1.海德格尔的美学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之上。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创始人。他是胡塞尔的学生,他把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克尔凯郭尔、尼采的孤独的个体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个体存在为核心的“此在现象学”——存在主义
    胡塞尔认为现象即意识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即存在——不是主客二分意义上的存在,是不分主、客意义上的存在。此在即“我的存在”或“人的存在”。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既非物质也非意识,此在即本体
    2.对艺术的定义。
    海德格尔认为美、存在、真理都是无遮蔽性,三者是一回事。“真理是存在的真理,美不出现在真理之外”。 
    他给艺术下的定义是:“艺术就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他反对传统美学,显然,这一定义与艺术模仿论或再现论相对立。
    3. ”意象世界“与”存在“的关系
    海德格尔的”存在“就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此在“,所以他的”存在“在本质上就是”意象世界“
    4.。”意象世界“就是人的”存在“,就是海德格尔向往的“人的自由”的世界(自语)。
    为了说明艺术作品中的物的超现实性,说明审美意象的美,正如所有讲到海德格尔美学时都提到的——海德格尔举了凡高的画《一双鞋》作为例子。
    5.诗之美,意象之美。
      海德格尔被称为“诗人哲学家”,他十分重视和喜爱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并为此做过多次演讲,并著有《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书。 他很欣赏荷尔德林如下这些诗句  ——而这些诗句与“存在”,与“意象”,与“美”有关,并且有很深的关联(在此,不再展开讨论)。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
    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 荷尔德林《在可爱的蓝色中闪耀着……》

    犹如那晚餐时分
    鸣响的钟
    为落雪覆盖而走了调
                  ——荷尔德林《哥伦布》

    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说“也许任何对这些诗歌的阐释都脱不了是一场钟上的降雪,……为了让在诗歌中纯粹的诗意创作物稍微明晰地透露出来,阐释性的谈论势必总是支离破碎的。”

六、审美意象是“浸透着情感的表象”——苏珊朗格。
    美国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1895—1982)认为,审美意象起源于由感知而 得来的表象,表象诉之于想象,经过再造成为“浸透着情 感的表象”,这就生成审美意象。欣赏者对艺术品的欣赏, 同样是通过审 美意象实现的。
    他的审美意象的生成和构成可如下表示(自语):
    
感知→表象→想象→“浸透着情感的表象”=审美意象。

或:
            表象+想象=“浸透着情感的表象”=审美意象。

七、艺术(审美意象)是对现实的否定,是人在自在和自为的统一        中走向自由——萨特。

     
    1.审美意象只存在于自为世界中(自语、自括)
    萨特把世界的存在划为两种形式——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他拒绝把美赋予现实的世界——自在的世界。美只存在于自为世界中(自语)。为了超越现实的荒谬,他力图用想象构筑艺术和美的世界,所以他非常钟情和偏爱意象世界
    2.意象处于概念和知觉之间。
    他认为意识有三种类型:知觉、意象和概念意象处于概念和知觉之间,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观念,因为还保留着感性的形式,处于近似观察的状态。它和知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脱离知觉的材料而凭空存在。但,意象的出现却是以知觉的溟灭为前提的。
    3.意象——“自由地飞翔”(自括)。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自由是核心问题 意象理论是其美学的核心。萨特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应用意向性理论分析意象。认为,意象是一种非现实,是对现实的否定,其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特征。意象的功能体现在通过构筑理想的境界,超越现实,把握虚无,在自在与自为的统一中走向自由。

    八、“审美意象不是别的,只是灿烂的感性”——杜夫海纳。
    杜夫海纳的哲学基础仍然是胡塞尔的现象学。采用现象学的方法,从胡塞尔的意向性出发研究美学。
   的《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基本框架,主要是研究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审美经验。
     1.审美经验是先验的本体。
   他在《审美经验现象学》导言的开头就说:“我说的审美经验指的是欣赏着的而不是艺术家本人的审美经验。”
    为了走出在审美过程中形成的主、客体的怪圈,在杜夫海纳那里,审美经验并不是审美主体观照审美客体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即联接审美主体或审美知觉又联接审美客体或审美对象的统一体。审美经验就是先验的本体。  
      2.作品(物体)+审美感知=审美对象
    认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感知是不可分 割的,只有艺术作品与审美知觉结合才会出现审美对象。
    所以,有的艺术作品是审美对象,而有的不是。如挂在墙上的画,对搬运工而言只是物,而对于鉴赏者而言是审美对象。又如,树木对砍柴者来说是物,对游人来说可能是审美对象。
      3.审美对象(意象)——辉煌呈现的感性,灿烂的感性。
    他总结说,审美对象的特点在于,它是非现实性的,超时空的,超功利的,先验的,是具有自己独特方式的存在。
    审美对象从构成因素说,它首先包括感性,感性是作品的物质材料被审美感知的产物,它排除了物质材料的实用性,成为”自在“的外在性。
    他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说:“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呈现的感性”。总之,审美对象是感性和意义的统一,自在和自为的统一,完全是自律的。“审美对象如同一件不属于世界的东西那样出现于世界”。
    他在《美学与哲学》中说“审美对象不是别的,只是灿烂的感性”。


  主要参考书目:
《美学原理》——叶朗
《中国美学史纲》——叶朗
《西方美学史教程》——,李醒尘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等
《西方哲学史》——{美}梯利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集》——刘浩明译

(所注“自语、自注”为本人的观点和看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