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是故乡明——“意象”之中国说

(2014-08-21 00:10:26)
标签:

美学

意象

中国

理论

文化

分类: 读书札记


                                                                                     ——美学窥探之五

一、“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有:“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名句。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过月亮,谁也说不清楚。“”——这个“”——代表了多少“意象”,产生了多少意境,更无人能说清楚。
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    甫)——孤、思乡的月亮。
“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美丽、温情的月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壮丽、思念的月亮。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残冷、艰辛的月亮。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伤感、怀念的月亮。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曹雪芹)——孤寂、凄冷的月亮。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有名的散文《月是故乡明》,写的是他儿时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很是感人!无名之辈静虚谷也写过一篇有关月的作品——组诗《那山》中的第二首叫<那月>,歌颂了大山里(以小见大就到了普天下)世世代代苦难、勤劳、博大、无己的母性、母亲们。
    
    意象世界——你的世界,你的审美世界。
    意象理论,在中国源远流长,从来就是艺术界研究的重点

二、意象中的“象”源自老子。
    《老子》中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吾不 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而《老子》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思想的本体是“道”,认为天地万物之本源是“道”。以上三句可见以下思想:
    ①“象”是“道”的显示。  
    ②“道”是不好言说的,但用“象”可以显示、表现(这点很重要,我之认为,这就是我们在艺术中为什么要立“象”以表“意”之渊源所在)。
    ③提出了言不尽意”的基本思想(但未直接表述)。其表述了“言—象—道”的关系。老子思想之终极是“道”,而艺术之终极所要表达的是“意”——所罗列的一切形式、现象所要表达的目的。所以,也可以说,老子已经阐明了“言—象—意”的关系—— 言不尽意”

三、《易传》提出两个重要美学命题——“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上》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四、“意象”合称——汉代王充。

       王充《论衡· 乱龙》“ 夫画布为糜鹿之象, 名布为侯, 礼贵意象, 示以       取名也。”
   
      五、
魏晋玄学之“ 言意之辨”。
    
魏晋玄学时期发生了“立象以尽意”和“言象不尽意”之辩。前面提到,《周易·系辞上》上说:立象以尽意”,而颖川名士荀聚提出“言象不尽意”的命题。于是有了王弼著名的“言意之辨”:
  “夫象者, 出意者也 。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 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 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筌犹蹄者所以在兔, 得 兔而忘蹄,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也。然则, 言者, 象之蹄 也;象者, 意之也。是故, 存言者, 非得象 者也;存象者, 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 则所存乃非 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 则所存乃 非所言(又作:真言)也。然则, 忘象者, 乃得意者也;忘言者, 乃得象者也。 得意在忘象, 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 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 而画可忘也。”(《 周易略例· 明象》)
    王弼在这里明确、详细阐述了:
   “言—象—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 言生于象” , “ 象生于意” 。“ 故可寻言以观象” “ 故可寻象以观意” 。
    ②可以”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忘象者, 乃得意者也;忘言者, 乃得象者也”
   
    六、《文心雕龙》——首次把“意象”纳入审美之范畴。
    南北朝时期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
《文心雕龙》中说(?):然后傅玄解之宰, 寻声律而定墨, 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 谋篇之大端”。
 
    七、“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
   
清代著名思想家、美学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       二,而实不可离”。其在《古诗评选》中说:”情不虚情,情皆可 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即是说”意象“之生成、之情、之美。
   
    八、意象就是美的本体——朱光潜。
    朱光潜在《论美》的开场白中就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他是中国把美的本体归结到意象世界之第一人。
   
    九、”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同朱光潜一样,认为"美在意象”。他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其在《形而上(中西哲学之比较)》中创造了”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之“中西混血”(自语)之名言。
    
    、审美意象——美和不美、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叶朗
    
意象世界——美的世界。
    叶朗在《美学原理》<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中谈到萨特的”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己的手段“时说:“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而被照亮,被唤醒,从而构成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美的世界。意象世界是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的,美只能存在与美感活动中,这就是美与美感的统一。“
   
审美意象——美和不美、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
     叶朗在《美学原理》<意象的分析>中,在阐述了美的对立面后总结说:“美和不美(美的反面)的界限,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就在于能不能生成审美意象,就在于王夫之所说的,能不能”兴“(产生美感)。”

   (参照叶朗的《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纲》,李醒尘著的《西方美学史教程》、刘放桐等编写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美}梯利著的《西方哲学史》等。所注“自语”为本人的观点和看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