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对不起

◎5月11日,又一个母亲节。
没有谁能保证没做过伤害母亲的事、没说过伤害母亲的话,所以我们倡导在母亲节这天,对自己的妈妈说声对不起,为自己对母亲的关爱不够,为自己年少无知曾顶撞过她,为我们曾经做过的很多很多让母亲担心的事。
◎这个星期天,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放下手中的繁忙,抽出一点时间回家看看妈妈,为她做顿饭,陪她说说话。
文/《金鹰报》记者 杨湛 漫画/曹阳
遗憾事件簿 ——
手机里,我和母亲甚至连张合影都没有。属于我和母亲的时间都去哪了?我不敢想。
AigoZ,32岁 白领
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些遗憾是无法弥补的。比如“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我如今体会得异常深刻。
母亲走得很急,那年我刚大学毕业,在北京忙着找工作。印象中,父母就好像是“钢铁侠”,永远不会生锈,永远不会倒下。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我才知道,母亲是劳累过度引起的肾病。1997年家里盖房子,为了省个劳力,很多重活母亲也跟着干,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病根。
1997年,我才13岁,读初一,在很远的学校寄宿。母亲总说,你学习忙就不要回来了,我真的就回去得很少。我虽然是独生子,但从小就很独立有主见,一直到北京读大学,我几乎没让家人操过心,自己的事也基本不和家人商量,都是自己做主。去北京后我就更忙了,寒暑假也忙着勤工俭学,没有时间回家。
一上火车,我就开始哭。哭累了睡觉开始做梦,梦到母亲在灶台忙碌,问我肚子饿不饿;梦到母亲在村头张望,接过我手里的书包;梦到母亲到学校给我送棉被,匆匆离去的背影……梦醒后,我慌了,母亲的样子竟然有些模糊。手机里,我和母亲甚至连张合影都没有。属于我和母亲的时间都去哪了?我不敢想。
高考时,我立誓要考上北京的大学,压力很大,几乎小半年没有回家,都在学校复习。有一回,母亲来学校看我,我当时正在寝室解一道数学难题,刚找到一点灵感。我不想打断思路,谎称老师在补课,让母亲回去。结果6月的大太阳天,母亲就在校门口等,一直到我把题目解出来为止。母亲把钱塞在我手里,只说,别太累,尽力就好。
母亲的病情恶化得很快,终究没有等到我送她最后一程,只剩屋中间照片中的母亲,一如既往的从容安详,眉目宛然。父亲说,母亲一直拉着他的手,望着门口,那是在等我。我回到母亲的房间,看着她生前用过的东西,开始自责大哭。
妈妈,对不起。我从未给您递上一杯淡淡的清茶,用温柔的手指轻轻地替您理一理零乱的白发,用坚实的拳头为您锤一锤微驼的身腰……
妈妈,我爱你。我祝福您,愿您在天堂一切都好,来生咱们还是母子,让我加倍报答您的恩情。
母亲去世后,这些年我的工作有了起色,但今年我决定辞职回家创业,因为父亲不再年轻,我不能让遗憾重演。现在无论多忙,我都要抽出时间陪父亲坐坐,我知道,那是一种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的幸福。
遗憾事件簿——
酒瓶砸在弟弟脚上,碎玻璃溅到我额头,划了一道口子。这道伤疤,很长一段时间成了我和母亲心中的一道坎。
杨阿姨 60岁 退休职工
对不起,给我最多的人
印象中,母亲一过50岁,就开始病。
我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大弟学话学得晚,常被人笑话是哑巴,母亲就把弟弟放在外婆家,一有空就往外婆家跑。我从县城放学回来,时常是漆黑的堂屋,冰冷的灶台,还得临时做饭。有一次,我故意和弟弟抢酒瓶子玩,酒瓶砸在弟弟的脚上,碎玻璃溅到我额头,划了一道口子。这道伤疤,很长一段时间成了我和母亲心中的一道坎。
母亲是在去外婆家的路上,意外摔倒的,从此一病不起。弟弟当时都在外省谋生,那些年都是我一个人背着母亲楼上楼下的挂号、做检查、等结果。记得,有一次我背着母亲从三楼往下走,母亲死死地抓着扶手不松,我一个女人本来就力不从心,母亲这一使劲,我更加举步艰难。我气不打一处来,就把母亲放在楼梯上,哭起来。“你两个儿子力气大,有本事让他们回来背啊,喜欢到处走,你这病就是走多了!”母亲愣住了,默默地给我递过手帕,就不做声了。
后来,父亲的身体也垮了,我脾气越来越大,总没好脸色。一半是心里着急,一半也是更年期闹的。为了让父亲安心休养,我特意把母亲接到城里住,住了几天母亲就吵着要回家,我就恼了,“回去还不是拖累我爸。我爸的病就是让你磨出来的。要是嫌我这里不好,要你崽接你去住。”母亲看我生气就不再吵着要走。母亲最后的日子,我回家看她,她总在剥干桂圆,柜子里都是一瓶瓶的桂圆肉,“妹子,多吃桂圆,对你身体有好处。”
我知道她是特意找医生问的,桂圆肉煮汤静心安神。
那句对不起,我最终还是没能说出口。母亲走了,我心里一下子空了。再没人能无怨无悔地任我放肆哭喊、尽情抱怨。她不是陪我到最后的人,却是给我最多的人。我最亲的娘,对不起!
■微观点
给儿女们的建议
作为子女,有一些话永远别对父母说——
“有事吗,没事?那挂了啊。”
(父母打电话,也许只想说说话,我们能否理解他们的用意,不要匆忙挂了电话!)
“你们那一套,早就过时了。”
(父母的建议,也许不能起到作用,可我们是否能换一种回应的方式?!)
“说了别吃这些剩菜了,怎么老不听啊!”
(他们一辈子的节约习惯,很难改,让他们每次尽量少做点菜就好)
“这些东西说了不要了,堆在这里做什么啊!”
(多年后,看到自己还是婴儿时的小棉袄,难道不会觉得很惊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