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2014-04-30 08:53:46)韩松落│专栏
食物是故乡的密码
秋天,贵州东南的桥港村,在广州中山制衣厂工作的余高里,和丈夫一起回到家。他们有半个月假期,可以收玉米、修缮房子,以及,和一对儿女还有家人相处。
她是苗人,到家,先换苗装,盘起发髻,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了一下,这算是一个小小的仪式,意味着她和城市有了界限。此时,养在稻田里的鲤鱼正肥,她和儿女下田,捉来稻花鱼,剖洗罢,在小火炉上支起一个平底铁锅,锅面上铺垫一层草梗,稻花鱼平摊在上面,用微弱的炭火熏烤一夜。第二天,再用箩盛了,放在户外,经经风。同时进行的,是做甜米,把糯米蒸好,加酒曲发酵出酸甜味,拌上辣椒和盐巴。做好的甜米,塞到稻花鱼干的肚子里,用草绳捆上,可以蒸,可以油炸。
在腌制稻花鱼的同时,他们在溪流里捕来爬岩鱼,和辣椒、生姜、木姜子一起,剁成末,加许多盐,拌了,封存在坛子里,半个月后,鱼酱就做成了。他们启程回广东的时候,一些鱼酱炖了稻花鱼,全家人聚餐时吃,另一些装了坛子带去广东,更多留给家人。
余高里的稻花鱼和鱼酱,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第一集《脚步》里最打动我的一节。整个制作过程,堪称繁琐,可以想见,她必然是打小反复目睹和经历这吃食的做法,才能做得这样顺畅,像学会骑自行车,就一辈子忘不掉。她工作生活的地方,一定没有条件,让她施展这念念不忘的技艺。她一旦离开故乡,她从小看的、听的、吃的,熟手熟脚的,都得暂时弃置,每一年时间里,只有半个月,可以让她这样自如地,仅凭下意识,就操持起一家茶饭。
《舌尖上的中国》的意味,在第二季一开始,就再次明白宣示:食物不只是食物,食物是故乡的密码,是故乡全部讯息的数据接口。食物的味道,食物制作的程序,和方言、礼仪、地理性格一样,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小规模的故乡。所有对某地某乡特有食物的注视、缅怀、津津乐道,所有隐秘的饥饿感,所针对的,其实是食物背后的那个空间。
就像我这贫瘠的兰州,动不动为牛肉面骄傲,以至于,有人讥讽说,兰州人似乎总在搜索外地人评说牛肉面的帖子,为的是回复一句“牛肉面出了兰州城就不正宗了”。为的不是牛肉面,是那个即便被苯水污染也不肯离去的兰州城。
在这一集结束的时候,在片子里出现过的人,抱着他们的稻谷,捧着他们的蜂蜜,举着他们的鱼,或微笑,或肃穆,深深凝视镜头,像是北野武电影里出现过的场面:人们凝视镜头,似乎要把一生交托出去。他们的相貌,他们的手,他们皮肤上的皱褶,都在说,他们是一地一乡的人,由食物滋养长大。食物是深植体内的木马,是魂魄,是密码,指向二三十年山水,五六十里人家。
五一,向食物致敬,向劳动者致敬。
莫小米│专栏
家庭群的奇效
去年春天,孙子从国外回来,大家庭聚会。
爷爷前些年过世了,70多岁的奶奶独居。身体很棒,手脚勤快,只是听力渐渐丧失,儿女给她配了助听器,她不愿用,说戴了会听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声响,宁愿清净。
大家庭聚会,奶奶先是不响,后发小孩子脾气,说孙子啥时候回来的?谁都不告诉我……从小我带大他……都没良心的……说得眼泪汪汪。
儿子给她的糕点糖果,说是孙子从国外带回来孝敬奶奶的,她赌气不要,趁人不注意塞进儿子的车后备箱。真生气了。抑郁症?老年痴呆?儿女商量,是否要给她看心理医生。
今年春天的一个周末早晨,她趁女儿一家还熟睡着,溜出女儿家,坐早班公交车回自己家,东西一放就上了附近的山,嗓音脆脆地说:“嗨,我在城隍山上了,大家早上好!”她是在家庭的微信群里说的。
女儿惊醒,赶紧回复:“妈妈,你来我家住三天,把冬天衣物全部收拾好,为不让我们开车送你,你一早就走了。母爱真伟大。”
北京工作的儿子当即发上:“老妈健康,我们的福气!今天杭州空气好不好?”
在国外学习的孙子正是晚餐时间:“奶奶,鱼香茄子,您教的,看看做得对不对?”亮出照片一帧。
奶奶咯咯地笑个不停,应了这个又应那个。她小学文化,看文字没问题。她的声音脆亮,童声似的,心情也欢快得像孩童。
“姐姐早上好,我在白堤晨跑。”这是奶奶的弟弟。
“阿姐,我刚刚买了一只鸡回来。”这是奶奶的妹妹。
群里亲戚十七八个,有时七嘴八舌,奶奶也分不清谁是谁,张冠李戴闹出笑话,欢乐得不得了。
一切变化都来自这个可以对着说话的小机器。短短几个月,奶奶就玩得非常熟稔了。
啥抑郁症?啥老年痴呆?原来只是因为没法沟通,让素来性情开朗、勤快要强的奶奶仿佛掉进了无底黑洞。现在儿孙又环绕在周围,她又可以运筹帷幄了,指点这个提醒那个。
我有幸属于这个群的一员,我目睹并感叹奇迹。不是有人哀叹大家庭聚会所有小辈都在刷屏、老人不胜寂寞忿而离席的事吗?看来错的不是机器,是没用对地方。
补充一点,这群有个规矩,除了奶奶,所有人不得使用语音功能,奶奶听不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