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
黄新华
最好的生活在路上
黄新华,1964年生于湖南桃江。1983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系。现任湖南盛世芙蓉餐饮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耕食记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株洲耕食书院院长。
●人过半百,桃李满天下。一路披荆斩棘,如今功成名就。可黄新华却说:我又站在了起点上。采访当日,辗转近三小时车程,记者在株洲仙庾岭上见到这位正生活在路上的黄新华。
文/图《金鹰报》记者 杨昀 实习记者 尹雨雷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金鹰报》:在外人看来,现在的您很幸福。
黄新华:外面人的感觉和自己是不一样的,现在很难说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幸福还是不幸福。
《金鹰报》:还有什么心愿没有实现吗?
黄新华:应该说,是把自己放在重新出发的位置上了。
向死而生,50岁重新出发
50岁重新出发是黄新华给自己定的人生目标。在旁人眼里,他是多家企业的董事长,手底下上千号员工。而今他即将升级当爷爷。本可闲云野鹤的生活,黄新华却偏给自己下了人生另一个命题——向死而生。
经过半个世纪披荆斩棘的人生旅程,黄新华说他有很多东西已经水落石出,包括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子女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的关系。但他心里清楚地知道,这些不会像他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过去是自己跌进了幻象当中,就好像一个企业在高峰期,不会思考企业到了低谷时这些人会怎么样。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这个倒推的过程就是向死而生。”
1983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系的黄新华,曾是一名备受学生喜欢的哲学老师。所以他这一生注定抛不开哲学。向死而生的思索便是如此。黄新华告诉记者,人如果知道自己死亡的结果再倒推生命,那么生命在死亡之前如何来完成向死而生的过程呢?或从企业来讲如何在每一个阶段把自己归零,或是情侣、爱人之间,因为感情的东西从规律上说不可能老是持续。
对黄新华来说,他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保持一种不怕死的心态。“心底无私天地宽嘛,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而且都是要体现你生命价值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就无所畏惧了。”黄新华坦言,人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命题,他50岁以前可能是在忙事业,可能没有想过家庭、事业到底应该怎样延续,而50岁是可以重新思考自己的年龄段。
《金鹰报》:您一周多长时间待在耕食书院?
黄新华:我每天待在这里。
《金鹰报》:那您待在这做什么事呢?
黄新华:干活,读书。
回归自然,愿作耕食家
置身青山绿水环抱之中,每日劳作、读书是黄新华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说:“日出而作是农耕,日落而息就是睡觉。这个睡觉和一般的睡觉不同,它应该和自己的心在一起,真正的一种修身养性。现在社会最大的精神问题体现在睡觉的问题上,太多人晚上睡不着。”
了解黄新华的朋友都知道,找到他最快捷的方式是拨打公司前台的电话。因为他时常将手机摆放在前台,“现在人的生活就是交通通讯太发达,导致人没有时间享受慢生活。”黄新华说他最近正构思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称这类人为耕食家。
“耕食家就是生活家,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井而饮、冶陶而艺、挑灯而读、坐望而禅……我认为这是中国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中国人最终希望回到的耕读生活。”这不仅是黄新华的想法,更是他的行动。
于是,黄新华在自己的耕食书院里建起了讲书坪,淘汰了洗脚城、KTV。再具体点说就是,黄新华在大众眼中的农家乐里,摒弃了大众普爱的消费项目,做起了户外私塾,专门给孩子们讲三字经、弟子规;开辟了农耕田,专门供大众耕地种菜。他说:“现在需要过生活的人首先是城里人,生活简单到回归自然。”很多人说黄新华在干一件高雅的事,他却不以为然:真正的教育便是来自生活。
《金鹰报》:当下年轻人在事业行进中面临着很多困惑、彷徨。
黄新华:我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我有时也会问自己:在这个山谷里我能干些什么。
《金鹰报》:您找到答案了吗?
黄新华:给大众三个东西:安静、节制、敬畏。
三生归一,把安顿放在最前端
有人担心甚至质疑黄新华的“耕食狂想”,觉得这是理想而非商业。但他却认为:所有文明的传递都是通过商业来实现的。以权谋私表现出来的没有商业化。我之所以不担心这样做会破坏商业的原因是我们书院需要通过民间力量传播,商业就是载体。
“我们看到您在企业的产品中推出了‘陪嫁芋头’,其中融入您和妻子及家人的故事。这是生活在服务工作吗?”记者追问道。
“不是的。‘陪嫁芋头’是真的,故事也是真的,它只是需要一个好的商业来传播。”黄新华将生产、生活、生态这三个东西合在一起,统称为“三生归一”。他说:一个人做企业,可以是当作家庭在扩大。我们倡导人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连在一起,不像城里人的工作和家庭没有关联。
“生活还是工作?这样不会累吗?”记者反问道。
“这个累对企业的创立者来说需要营造一个生态环境。百年老店就是一家几口人能把这个店当作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传宗接代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去传承。”黄新华坦言,现在99%的人没办法实现“三生归一”,所以大家会抱怨工作,甚至辞去工作自己去开个小店。
因此在黄新华的脑海中,安顿这个词的分量很重。他说:“我们把人生的安顿放到企业延续前面。我们要通过劳动、饮食、学校的共同修炼,来实现人生的安顿和企业的延续。”
《金鹰报》:哲学很博大。
黄新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
《金鹰报》:哲学故事能缓解情绪,对吗?
黄新华:基本不大管用,励志都是很短暂的。
传道者,厨房里最懂哲学的人
黄新华经常开玩笑说:我是哲学老师里面最会做厨房的,厨房里面最懂哲学的人。当然事实也是如此。从1994年开始,黄新华坚持自己给员工做培训,“从厨房到门店都讲点哲学。”
在职场中,黄新华深知自己的优势。在曾经工作过的公司中,他为了体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总会花近十分钟的时间,讲一点人生哲学的东西。后来,他自己当老板,在企业中他承担的依然是一个老师的职责。他甚至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公司自己准备的完整教学。
“当时,我准备讲完了文化之路,再讲品牌之路,但品牌之路中断了。”这让黄新华感到有些遗憾。因为在当时,他所经营的盛世芙蓉餐饮品牌,虽然生意兴隆,但他却始终找不到这个品牌的内在核心价值。为此,黄新华冥思许久,突然有一日他想到了,也便有了后来的耕食记。
“2008年以后我就开始想耕食记的事情了,它实际上是我哲学思考的一种结果。”职场奔波数年,这个结果的诞生让黄新华很欣慰。于是他在去年年底又开始了自己新一轮的授课事业。他给这趟授课取了个标题叫“从耕食的源头开始重建中国人的身心家园”。
“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这个标题,甚至被吓到了。”黄新华说听过之后就会理解了。在他看来,湖南这个地方出产三个东西:“耕”、“食”、“记”。“耕”就是湖南的农业,“食”就是湖南的饮食文化,“记”就是湖南的书院文化,这三个东西放在一起就是湖南独有的耕食文化。同时对湖南人的性格给了一种解释,湖南历史上有5次大的移民,移民到一个地方就必须拓荒耕食,这才养成了湖南人的性格。
《金鹰报》:您是诗人?
黄新华:曾经是湖南省著名的校园诗人,我的诗曾有两期和舒婷一起发表。当时若不下海,现在应该在写诗上有点作为。
《金鹰报》:您现在还写诗吗?
黄新华:现在写的很杂。整个企业的策划案都是我自己做的。
睡在板凳上的快乐诗人
在黄新华相册簿保留着几张1994年与张艺谋在海南的合影。这一年黄新华下海创业,在三亚开了人生第一家餐馆。“餐厅的名字叫蓝鸭子,张艺谋就是被这个名字吸引过来的。”连续多日都在黄新华餐馆吃饭的张艺谋为他留下了很多字画,“张导当时觉得自己写得不好,就写了一幅又一幅,现在它们还保留在三亚。”
“当老师不开心,所以下海了吗?”记者好奇道。
“不。就是想去远方,想通过下海的方式去寻找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黄新华算得上那批“下海潮”中为数不多的成功者。当初下海是黄新华那一代人所向往的,当时海南岛是中国发展的最前沿地带,在黄新华的心中,海南代表的是一种最风尚的生活。于是黄新华抛开一切,去了。
然而,书生下海,没有从商的经验,没有社会背景,黄新华在这里经历了人生的起落。蓝鸭子餐厅因经营问题于1995年关闭,但失败却没有打倒黄新华。他接着开了一家约300亩的农场,种植香蕉和反季节瓜菜。“在当地的农贸市场里,我卖过瓜果蔬菜。”黄新华回忆道。但1996年8月的一场台风,将黄新华农场里的工棚全部吹垮,山上种植的香蕉被打落一地,农场的员工也都被“吹”跑了。
就这样,没有收入的黄新华离开了海南岛,但他没有径直回到湖南。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被自己的学生收留在他开的一家餐馆里。当时那间餐馆并不大,生意不是特别好。因此发工资成了偶然事件,但这里每天管吃管喝。那时的黄新华,没有老婆在身边,每天睡在一楼的板凳上,但这却成为他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
“那时候从一腔热血到什么都没了。又回到了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光。有空闲的时候,可以去店旁的图书馆坐坐,那种感觉现在找不回了。”黄新华感慨道。同时这年,也是黄新华诗人情怀最浓郁的一年。
《金鹰报》:文化是什么?
黄新华:文化就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东西。
《金鹰报》:天马行空?
黄新华:天马行空的方式很多。艺术当中有个叫作酒神经,是一种醉酒的状态,我们目前这个状态其实就是酒神经,已经超越了现实的一些东西,我们现在正在干一件营业场所从未想过要干的事情。
总经理兼厨师长,这是耕食同修
1997年,诗性大发的黄新华没有因此成了诗人,却因此奠定了如今事业的前生。
当时的黄新华,虽然几经失败,虽然负债累累,但依然没有放弃的念头。趁着在深圳的闲暇时间,他一个人在深圳图书馆查阅了无数有关开餐饮店的资料。从那时起,他就给自己的餐饮店定下了名字,叫“芙蓉镇”。“这个名字也是现在我两个品牌‘盛世芙蓉’和‘耕食记’的前身。”
2000年,正值本命年的黄新华在株洲开了第一家芙蓉镇餐饮店。在此之前,他被另外一名学生请到长沙一家大型酒店当总经理。“当时的经理分为ABC三级,我属于B级经理,穿黑西装。”黄新华记得很清楚,因为对于完全没有星级酒店管理经验的他来说,与他同行的管理者都是从香港过来的专业人士。
“在这里工作的七八个月里,是我这辈子唯一正规的一次职场经验。”也正是这一次经历,让35岁的黄新华在自己未来的餐饮行业中,积淀知识与人脉。
而在黄新华开第一家“芙蓉镇”时,他已经负债70多万元,“当时我真的感觉自己可能永远都还不清了。70万在当时真的是个很大的数目。”黄新华没有办法忘记那段岁月,同时他也很感谢2002年,这一年他还清了身上的全部债务。
这一切并未让黄新华变得浮躁。从2000年到2004年,黄新华足足花了四年时间呆在厨房里,他就是厨师长。“当时带了很多徒弟,包括现在这个体系里好多人都要喊我师爷、师叔。”回想起当初,黄新华很幸福,他说:“那会和员工之间没有距离,完完全全是一种耕食同修。”
《金鹰报》:您曾干过无厘头的事情吗?
黄新华:这当然。
《金鹰报》:觉得“邪”与哲学会有冲突吗?
黄新华:哲学其实是让人找到幸福的感觉,哲学不负责给你一种幸福物质的东西,而是在告诉你如何找到幸福的状态,这个“邪”可能是精神上的一种超越。
“黄老邪”把崔健带上哲学课堂
无论员工、朋友或是妻子,大家都习惯称黄新华为老师。而这也是他一生丢不开的职业和头衔。可除此之外,黄老师还有一个称呼叫“黄老邪”。落座在耕食记的桃花岛旁,岛主“黄老邪”定会邀您小酌一杯酒,话人生。而这一雅号是学生、儿子一起送给他的。
19岁当上老师的黄新华,和同学们大多年纪相仿,甚至有些学生比他年龄稍大些。所以与学生打成一片很容易。“那会我篮球打得好、诗写得好、酒喝得好,上课受欢迎,加上喝了酒歌还唱得好,所以学生就给我取了这样一个名字。我觉得这个名字很好。”黄新华清楚地记得,自己的课堂几乎没有缺课的学生。
“哲学课感觉会枯燥。”面对记者的怀疑,黄新华笑了。他说:“我认为那会的自己不太符合哲学老师,但又是符合哲学老师做的事情。我当时在课堂上把崔健的摇滚歌曲的歌词部分,当作哲学和学生讲。”在黄新华看来,崔健的那张《新长征》专辑,实际上就是中国人当时的哲学,属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哲学。
“会用哲学为自己答疑解惑吗?”记者问道。
“自己其实是不可能用哲学看自己的。其实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投射的关系,你对人怎么样,家人对你就怎么样。”黄新华答道。
或许,正是这种开放思路与心态,让黄新华在家庭教育上与别人不同。他说:“妻子叫我老师,儿子基本没叫过爸爸,他喊我黄老师,有时候叫我黄老邪。我觉得我们这代人的教育不再是君臣、父子关系这样。”又或许正是这一点“邪气”成就了今天的黄新华。
《金鹰报》:妻女不在身边,您孤独吗?
黄新华:有时会。
《金鹰报》:在修炼自己吗?吃素也是?
黄新华:保持吃素很难。实际上这是一种生活模式的吃饭,我自己还不一定能修到这个程度。在我看来,最好的生活在路上,不在现在。
妻子是董事长,他是总经理
虽说“三生归一”,但做起来绝非易事。
黄新华这样感慨道:“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特殊的情况,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个人角色在家庭和企业中的角色没有很好地区别开来。我们这代人在家庭里没有扮演一个好的角色,这个其实是不好的。”正如他所设立的堂训“自耕心田,正食合道”一般,他试图在解决一个个人的问题:因为你会发现你不关心别人,别人也不会关心你,你不关心环境,环境最终也会来伤害你。
摸爬滚打这么多年,黄新华与妻子是生活和工作中的好拍档,“夫人在国内的时候,她是董事长,我是总经理。”在实际分工中,黄新华的妻子管财务,而他更多承载着导演一职,“我管实际的更多一些。”
现在妻子和小女儿生活在加拿大,黄新华为什么没去?他说:“我离不开是因为精神上割舍不了。”
“你这样会失去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记者追问道。“是的。我很少有时间陪家人,但是一有时间我就会陪。最近陪我只有6岁的女儿看宫崎骏的电视作品,在此之前我从来没看过,但现在我看一次流一次眼泪。”在黄新华的心里,家人很重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