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栏

(2013-09-29 09:40:02)
【戴旺财专栏 】

旅游和度假

国庆长假又来了,有人却陷入了苦恼。
春节是天经地义要回去和家人一起过年的节日,剩下的唯一一个国庆长假,又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无疑是出游的最好时光。
但真要出去玩了,却又是各种头痛的问题。高速公路免费了,却堵成了停车场;旅游景点人山人海,照片里满满当当的人占据了每一寸风景;酒店机票赶着黄金周乘火打劫,不仅一点折扣没有,稍微晚点还订不到。
我觉得在考虑是否要在黄金周出游之前,先要想明白你是要去“旅游”还是去“度假”。“旅游”和“度假”的区别,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差别。
旅游的重点在于景点,而非风景。到了法国一定要去凡尔赛宫,到了美国一定要去看自由女神像,至于凡尔赛宫是路易十几的行宫,这里发生过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和标志性建筑合影,再狠一点的直接留下“到此一游”的字样,证明自己不虚此行。
旅行社当然也了解中国游客的这种爱好,于是开发出令人发指的“欧洲七国十日游”,据说生意还不错。反正大家都是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回家睡觉,第二天一问什么都不知道,最后带回来的就是满满一照相机的留影和疲惫身心。
度假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可以不用把风景都看透,但一定要和日常生活做彻底的切割,用一段与世隔绝的悠闲时光彻底放空自己。
说到与世隔绝,我认识的外国人都做得很好。比起我每次出门还带着笔记本,时不时还要回复一下公司邮件,我以前公司的欧洲老板每次出游就会彻底消失,在假期内得到他邮件回复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或许偶尔他会查看私人邮箱的信件,但是绝对不会去碰公司的公务邮箱,往往还会在邮箱里添加一个自动回复的设置,邮箱在收到邮件时会自动回复说本人现在正在度假中等等。
按照我的经验,往往越是大的boss便越是如此,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便兢兢业业,一旦进入休假状态,便两耳不闻窗外事,因为那是他的私人时间,就像私人住宅一样,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公私分明得很。
我记忆中最美好的一次度假是去年年底的越南。大概越南还不是中国游客心目中的旅游胜地,美奈的海边更多的是美国和俄罗斯人,一个星期时间里几乎没看到大吵大闹的中国熊孩子,只有风和海浪的声音。每天我们就跟着一群俄罗斯姑娘躺在酒店游泳池的躺椅上,晒完日光浴就看看书,在游泳池游一会儿,再去海里游一会儿,然后去海边大排档餐厅喝一只椰子吃一份海鲜饭,再回到游泳池边躺着。因为酒店没有无线网络,国际漫游流量又很贵,我们就顺理成章地不用任何电子设备,连手机都扔在房间里不带出来。这样一周过下来,感觉浑身都充满了正能量。
其实旅游和度假的差别无关阶层、无关穷富,只要调整好心态,生活中可以没有“旅游”,却可以随时“度假”。





【蔻蔻梁专栏】

黄金周我们需要怎样的“相机观”

数码单反相机从一开始的奢侈专业器材变成今天的“日常必需品”,顶着一个普及的光环,完成了一条精神堕落的道路——一如当南极和北极都变成交足够的钱就能踏足的土地,它们也就失去了那种圣洁和神秘的力量。世界上总应该有些事情可望不可及,才算让众生梦想得以不灭。
15年前的国庆节,我拿着一个嘶嘶作响的傻瓜胶片机,挤在哈纳斯湖边那群发烧友的高级相机里暗自发誓,总有一天我要买一台“镜头变焦是靠拧的,变焦不会发出声音的,以及过胶卷的时候也不响”的高级相机——彼时“单反”这两个字对我而言还是科技教材上的字眼,甚至不曾听过。15年后的国庆节,我挤在上热浪岛的码头人群里,哇,如果此时有人来抢劫数码相机,必可以发笔大财。尼康的3D -X和佳能的5D -M ark2比比皆是,高级摄影背心和摄影包布满码头。
因为敬爱的厂商为单反们配备了各种“场景模式”,甚至可以像傻瓜机一样用lcd取景。它们让人们相信:
不需要技术也能拍出好照片的美好年代来临啦!单反相机恋物癖的美好年代来临啦!A档S档M档甚至P档都见鬼,自动档当道的美好年代来临啦!
怀着远大摄影志向的人们举着相机,调节着各种模式,看着lcd取景框。他们简直像成心的那样,绕开美丽构图,绕开曝光准确,甚至绕开所谓焦点。他们像我那个艺术家朋友那样,拍下一堆模糊而虚妄的照片。
向来本着“我乐意,你管不着”的人生座右铭的我突然很想管管这些乐意拿着单反相机的人,我认为政府应该出台某条法律,把摄影水平与允许其购买的相机级别挂钩。这时,身边那个拿着一台旧的佳能小胶片傻瓜机的男青年,作为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我对这个场景的心理承受力——它的朴素和淡定,它散发着时间感的小小机身,它拨动胶卷时候的那轻微的声响,都是对一种“错误相机观”恶毒的嘲讽态度。
我那个艺术家朋友对这种现象报以宽厚的笑容,似乎不宽厚就不显出其大师风范一般,这让我觉得自己的郁闷又增添了一层矫情的色彩。本来,这种强刺激足以让我重新投身于传统底片机的行列,但这种矫枉过正的“相机观”无疑又是自己打了自己一个嘴巴子。
于是我发愁了,到底应该树立一个怎样的相机观才算正确呢?或者说你的摄影水平应该买个怎样的照相机拿着才最匹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