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人

冯志诚:
影像世界的“杏林高手”
文图/《金鹰报》记者 刘欢乐
80后冯志诚在影像界算是很牛逼的人。10年如一日,这位浓眉大眼的小伙子练就一手维修照相机、摄像机绝活,经他妙手回春的照相机、摄像机近万台。从清朝、民国时期的老款相机,到如今的各款高科技数码相机,无论中外品牌,各类疑难杂症,经他倒腾一番,定能起死回生。
家里电器被逐个“解剖”
小时候,冯志诚就对布满密密麻麻彩色电线的电子产品有着浓厚兴趣。读初一时,趁家里人外出走亲戚,小志诚将房门反锁,偷偷地对家里的宝贝黑白电视机下手了:打开盖子,电视机肚子里奇形怪状的零件和线圈被他一一拆解开来。小志诚好奇地坐在满地的零件里揣摩着每个零件的用途。等父母从亲戚家回来,满头大汗的小志诚早已完整地将电视机零件和线路复原,连小志诚自己都惊讶,这台黑白电视机居然还能正常播放。
后来,家里添置什么家电,冯志诚都要一一“解剖”一番。父母和姐姐见他每次都能安装复原,也就很少责怪过他。小志诚的每次“开膛破肚”都有惊无险,常常引来家人惊叹:“几百个零件都冒出错,咯扎鬼崽子的记性何解咯样好哟!”
10年如一日的影像维修历程
高中毕业时,班里同学大多选择各类热门专业,冯志诚却出人意料地填了一所大学的电子运用专业。大学期间,冯志诚如痴如醉地徜徉在电子知识海洋里,在这里,他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冯志诚承认,大学学到的东西,为他后来的照相机、摄像机维修带来便捷,“相机同属电子产品,电路、电源、电阻等知识原理大多一样,只是细节方面有些不同。中外品牌影像产品,万变不离其本。”
大学毕业后,冯志诚在一家大型公司工作,负责照相器材售后维修工作,在进入公司之前,他参加了该公司的维修业务培训。从此,他踏上了漫长的影像维修历程。从2003年进入公司开始,10年如一日,他始终与影像产品打交道,从来没有偏离过这个从业轨迹。而除了摄影器材维修,户外采风、摄影算是他的另一爱好。
细致的服务,加上精湛的维修技艺,冯志诚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前来找他维修的摄影器材的人络绎不绝。追崇自由的冯志诚讨厌公司朝九晚五上班制。从公司辞职出来,他很快在长沙火车站附近的赛格电子市场二楼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维修工作室,他给工作室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星光摄影器材快修中心。他的维修领域很快延展到了中外各品牌数码相机和胶片机、专业摄像机、大中画幅照相机、旁轴相机、投影仪等。电视台摄像机坏了,大多请他“治疗”。
患“肠胃炎”的哈苏被救活
冯志诚回忆,在他10年维修岁月里,最难维修的是一台瑞典产的中画幅哈苏,这是他第一次维修这种机型。拆开机器,他揣摩了一天时间,才领悟其中奥秘。平时,他修一台单反最快只需个把小时,而这台哈苏修得特慢,花了他三天多时间。
头一天,冯志诚将哈苏的所有部件和线路一一拆解,不停地做电路分析,他排除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可怎么也发现不了病灶,“癌症都有成活几率呢,我就不信治不好它。或许它只是肠胃炎呢!”晚上,冯志诚随意扒了口饭,他感到异常苦闷,但不忘自我解嘲。
第四天的中午,冯志诚终于找到了病灶——那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的线路故障,“我的直觉告诉我,它只是肠胃炎,果真没错!哈哈哈哈!”在冯志诚眼里,这些冰冷的机器跟人一样,他们的“五脏六腑”都拥有各自的生命密码,而破解它们,需要不断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过程很苦恼,酸甜苦辣都有。当一部被判死刑的照相机起死回生时,冯志诚高兴得手舞足蹈,孩子式地哈哈大笑,一脸灿烂。“一部相机,它没有丝毫生命迹象,只有我能让它重获生机,这给我多大成就感啊!”
相机主人的深深鞠躬
冯志诚修得最贵的一台相机是一台数码后背,是一个摄影发烧友花了近20多万买的。相机主人去过全国很多家维修点,没有一家敢接。通过圈子里的朋友找到冯志诚时,相机主人望着眼前这位娃娃脸的小师傅,他有些忐忑。大半天工夫,当这台数码后背运转如初时,相机主人深深地朝冯志诚鞠了一躬。
“影像110”的90后徒弟
这些年,在摄影圈里,冯志诚被誉为“影像110”,无论什么疑难杂症,只要他出手,定能手到病除、妙手回春。而快修是冯志诚的最大特色,一般的问题,快的十几分钟就能解决。而清洗镜头这样的活计,他从不收钱。圈子里难得这么善良的忠厚人。
冯志诚曾带过几个徒弟,他们都是90后。冯志诚承担徒弟们的吃住,还不收一分钱学费。可徒弟们都一一离他而去,有的另起锅灶,接些维修活。跟冯志诚学得最久的才一年,最短的仅4个多月。“90后大多舍不得吃苦,而这门手艺要细致,耐得住寂寞。”
冯志诚说,如换屏、镜头除霉等小维修,他的徒弟还能应付,遇到稍微棘手一点的问题就无从下手。很多摆不平的问题,最终都要拿到他这里来求救。
冯志诚希望有徒弟超过他,他不担心徒弟抢了他的业务。“我正在物色好苗子,他(她)必须细心,吃得苦,耐得住寂寞。我会对爱徒倾囊相授,毫不保留地奉献我的绝活!对未来爱徒的要求,除了人品好,必须跟我学满三年,三年里,我不收一分钱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