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血脉·寻找名人后裔

(2012-05-17 20:26:40)
标签:

杂谈

【基因档案】
贾谊Jia Yi
※(前200~前168),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并破格为太中大夫。23岁时因遭群臣嫉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坠马而死,其深感歉疚,33岁忧伤而死。著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鵩鸟赋》等。

 

【家族血脉】
贾谊·贾瑞吾(先祖· 后代)
※贾谊玄孙贾惟德南宋末年世居湖南益阳。元末明初,贾惟德曾孙贾寿、贾祥因帮明朝打天下有功,被朱元璋敕封“五凤名家”,其后裔定居沅江、桃江、岳阳等地。家族核心区域在今益阳沅江青年坝贾家湾,约1000多人。按贾家湾流传有序的《贾氏七修族谱》推测,贾瑞吾为贾谊后代。

 


寻  访


贾谊后代孙贾瑞吾

老村支书的“治安策”
  当了几十年村支书,贾瑞吾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然而,这种平淡无奇的生活于1997年被打破——这一年8月,贾家湾七修贾氏族谱时,村里的“土秀才”贾曼云从老族谱字里行间找到了惊人发现:贾家湾有1000多个村民均是西汉著名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的后代。很快,该信息得到了长沙贾谊故居管理处吴松庚主任的印证:“想不到益阳沅江还有这么多贾谊后代!我感到很惊讶。”
文/图*《金鹰报》记者刘欢乐

千年血脉·寻找名人后裔
(左图)贾家湾贾氏祠堂祭坛正中央供奉着贾谊的牌位和画像;(右图)这套发黄的《贾氏七修族谱》,贾瑞吾翻阅过很多次

“哎呀!来稀客哒!”放下一堆绿油油的辣椒秧子,贾瑞吾扛着锄头飞快走来,伸出右手与记者握手的一刹那,他突然将手缩回,将手掌上的泥巴在裤子上搓掉一些,“对不起,有点邋遢呢!就不讲这些礼行了!”
贾家湾的身世之谜
68岁的贾瑞吾身板还挺硬朗,干惯了农活,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依旧闲不住。家里的几块菜地荒了很可惜,带上锄头、撮箕、粪桶,在地上折腾起来,“种了点辣椒、茄子、黄瓜、豆角、苦瓜,我们乡下,饭碗里的菜是不用买的,稍微勤快点,小菜吃不赢!”
很多年来,贾瑞吾所在的贾家湾是益阳市沅江县青年坝下面的一个自然村,几年前,贾家湾纳入青年坝社区。住在贾家湾的300多户人家里居然有60多户姓贾,而且人口很集中,有200多名贾姓村民,随着邻村男女通婚,散落在其他村的贾姓村民还有1000多名。近2000名贾姓村民的身世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与贾谊“攀亲”的疑惑
贾瑞吾也曾纳闷过,村名叫贾家湾,五分之一的村民都姓贾,这因缘巧合里面是否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久远故事?农闲时,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祖辈们也时常提起,说贾家湾的贾氏家族古时候属于名门望族,是由一个叫贾惟德的祖宗一脉发展下来的,曾被朱元璋敕封为“五凤名家”。再细问下去,祖辈们就直摇头:“很久很远的就不记得了!”
1997年贾氏家族第七次修族谱时,贾瑞吾的爷爷搭楼梯上阁楼忙乎了一阵,他从一个老木箱里抱出一叠老族谱来,“这里面有很多贾氏老祖宗的来历,最好找个读老书的人来看看。”大家都想到了贾曼云,他读过不少书,是村民公认的“土秀才”,在供销社工作时,贾曼云就利用工作闲暇博览群书,文史地理无所不通。
捧着这些发黄的老族谱,贾曼云“啃”了好几个月,一天,他瞪大眼睛,张开嘴巴,露出惊讶表情,他不断重复着:“我们是谊公子孙啊!我们是谊公子孙啊!”
当曼嗲将他的惊人发现告诉几个肚子里有点墨水的村民时,大家都怀疑曼嗲弄错了。“鬼扯呢!我们是贾谊的后代?不可能!”
“这边是一千多个祖辈务农的泥腿子,那边是大政治家、文学家,两边的人居然攀上了亲戚,冒搞错吧?”贾瑞吾也有些怀疑。
贾谊后代回“家”拜先祖
听说长沙贾谊故居管理处吴松庚主任是全国研究贾谊的顶级专家,2006年的夏天,贾曼云一行带着贾瑞吾爷爷留下来的那套民国31年的《贾氏七修族谱》找到吴主任,吴主任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打开族谱,细细考究,吴主任顿时兴奋起来:“没错,你们都是贾太傅的后代!欢迎回家!”吴主任对着贾谊故居里的贾谊雕像鞠了一躬,说:“贾公,你的后代们回家看你来了!”贾曼云一行虔诚地跪地便拜。
据吴松庚主任介绍,在贾氏大家庭中,湖南洞庭贾氏和江苏南京蓝氏均是以贾谊为始祖的贾氏家族。洞庭贾氏源自南宋末年世居湖南益阳的贾惟德,自南宋末,贾惟德从四川辞官后,在益阳一带定居,从此,勤劳、勇敢、质朴的洞庭贾氏在这里不断繁衍。“西汉谊公(即贾谊)为长沙王傅,遂宅长沙,历汉、晋、隋、唐,子孙代依故土。”从明万历33年《贾氏一修族谱序》字里行间,可以寻找到洞庭贾氏的发展足迹,到了元末明初,惟德公的曾孙贾寿、贾祥,因帮助明朝打天下有功,被朱元璋敕封“五凤名家”,赏洞庭湖区渔米税收之利,其后裔至今仍定居湖南沅江、吉首、桃江、岳阳等地,人口约2万余人。其家族核心区域在今沅江青年坝贾家湾,宗祠遗迹、祖坟亦均在此。
吴主任说,贾瑞吾爷爷珍藏的这套民国族谱是根据明清版本中的内容印制的,它记录了贾谊后人贾惟德分支的历史变迁,谱中有贾谊后人到沅江的详细记载。
可惜的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敕封的“五凤名家”牌匾在文革时被破坏。该套族谱在文革时也险些被毁坏,在贾瑞吾的爷爷极力保护下才免遭劫难。后来,贾瑞吾将这套珍贵的族谱捐献给了贾谊故居。
自弄清身世那天起,贾瑞吾与贾家湾贾氏家族的数十位代表自2006年开始,每年的重阳节都要到贾谊故居祭拜先祖。
老村支书的“治安策”
1970年,由村民推举,贾瑞吾当上了贾家湾村支部书记,因为为人正直,做事踏实且亲民,多次换届,贾瑞吾的名字都名列榜首,直到2006年,因身体不适,贾瑞吾才从村支书位上退休。
36年的村支书工作,没有给贾瑞吾带来任何“好处”,大儿子在乡政府从事基层计生工作,二儿子在家务农,小儿子在广州打工。贾瑞吾把更多的好处让给村民,遇到好的招工计划,遇到政策优抚照顾指标,他二话不说,全给了家境不好的村民。
36年来,贾瑞吾以身作则,在抗洪防汛、农作物抗虫害现场,他身先士卒打头炮。他还带头改良蔬菜、种植柑橘,发展多种经营特色,带领村民走出困境。
贾瑞吾说,他没读过贾谊的《治安策》,可他知道,里面有先祖贾谊讲的很多道理,最重要的是政府、个人要学会居安思危。在风调雨顺之年,贾瑞吾带领村民疏通河道、新开水渠、水塘,这些设施在干旱或洪涝时能派上用场。
“疏者必危,亲者必乱”,这八个字是贾谊的原话,贾瑞吾也略懂一二,“贾家湾有300多户,我不搞小团体,不会亲热姓贾的村民而疏远其他姓氏村民。遇到什么问题,我主张村民都坐在一起商量,大家一同想办法解决。”
有时候,遇到一些社会上的人来村里捣乱,贾瑞吾总是孤身一人挺身而出,与他们周旋。情况危急时,贾家湾贾氏成员会跟他一起上阵,全然不顾危险与艰难,“思前想后,我们贾家湾的贾姓村民还真有点老祖宗贾谊的个性。”

 

 

对话后裔

 

曾经雕梁画栋,青砖灰瓦,古色古香
贾谊后代期盼修复老祠堂
贾谊的后人,就这么质朴地扎根于贾家湾。任凭历史风云变幻,他们生于斯,老于斯。他们,将贾太傅的血脉基因与激情挥洒于这片热土。沅水幽幽,亲情戚戚!贾瑞吾说他的学问不深,先祖贾谊与贾家湾的故事需要年轻一代贾氏后人去挖掘。
《金鹰报》 :说起湖湘,都要提到“屈贾之乡”这个词,总绕不开屈原、贾谊,想不到,你们村子里就有200多个贾谊的后人。
贾瑞吾:我开始也有些怀疑,毕竟,从来没有听到老人说起贾谊这个名字。贾谊故居的吴松庚主任查阅了大量资料,他发现,唐朝时,贾氏就有临汾、武威、武陵、河南、长乐五大郡望,而武陵郡望指今天洞庭湖南岸的常德、益阳的贾氏家族,贾姓在唐代就是武陵地区著名家族,其与贾谊有渊源。听说汉朝初期鼓励人口繁衍及多妻制盛行,也可能造成许多繁衍支流没有入贾氏族谱。贾谊的老师张苍,就有妻妾上百人。贾谊在长沙工作了三年多,作为长沙王太傅这样的特殊地位,在长沙留下后代的可能性很大。我希望能在长沙找到贾公后代,也好攀亲啊!
《金鹰报》:老族谱上有张图,是贾氏祠堂一角的手绘图。它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贾瑞吾:听老人讲,老祠堂有500多年历史,里面曾供奉着贾谊遗像和牌位。只可惜该祠堂于50多年前被毁,后来,在一村民家的中堂临时设置了个祭坛,供后人祭拜。老祠堂在村子不远处的一片桔园里,村民在那里挖出过一些古砖,都把它捐给贾谊故居了。老祠堂是一栋明清建筑,雕梁画栋,青砖灰瓦,古香古色。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前后,沅江周边的贾氏后人都会纷纷赶来参加祭祀仪式。每逢祭祀,村子里就杀猪宰羊的,很热闹。老祠堂被毁之后,村民在老屋基上栽种了桔子和苎麻。耕地时,经常挖出一些古砖瓦、陶瓷器皿碎片,有些物件上有精美图案。离贾家湾不远的沅江马公铺乡保民村,解放前这里曾有座“娘娘庙”,相传贾家曾有姐妹三人,其中两人都当过明朝的娘娘。后人为纪念她们而修建了“娘娘庙”,现只剩遗址。但村里的竹林里还有几座清朝时期的老祖坟,它们见证了贾氏家族的一段历史。
《金鹰报》:自媒体报道贾家湾发现贾谊后代之后,村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贾瑞吾:我们这些种田的村民都很朴实,媒体报道之后,来过一些新闻记者,找老人谈话,还拍了族谱和古墓的照片。村民都争着请记者到家里做客,贾谊的后代不是小气鬼,都很好客,饭菜也还可口,我们都会拿出家里最好的菜来招待客人。遇到橘子采摘季节,还能送上几袋鲜橘品尝。最有趣的是,有记者拿着贾谊的照片跟村民做比对,看哪个更像他。
《金鹰报》:作为贾谊后人,您还有什么期盼?
贾瑞吾:我爷爷叫贾海生,他生前曾多次跟我提起过贾家老祠堂,希望后人能修复它。从弘扬家族文化和尊重中华文化传统角度来看,很有必要将它修复,恢复明朝时的模样。可是这牵涉到用地,牵扯到资金,看来很有难度。要是政府牵头,给予支持,就很圆满了。要是将我们这一支血脉的故事拍成纪录片,也会很不错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微小说
后一篇:Cover Star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