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 不沉默的电影人

标签:
杂谈 |
人物档案:
王小帅,电影导演,其作品《冬春的日子》被BBC评为电影诞生以来的100部佳片之一,同时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影片;《扁担·姑娘》入围1998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角逐金棕榈大奖;随后的《十七岁的单车》获得51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2005年的作品《青红》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左右》获得2008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新作《我11》将于今年5月公映。
王小帅被认为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国际巨星苏菲·玛索最欣赏和最想合作的中国导演。而眼前的王小帅,坐在沙发上,时不时地点起一支香烟,语速虽然不快,但非常清晰。他是一个健谈的人,没有回避记者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
文*《金鹰报》见习记者 王展
独立电影压力很大
《金鹰报》:您的新作《我11》近期就要公映了,能谈一谈这部电影么?
王小帅:《我11》还是延续《十七岁的单车》、《青红》等作品的思想轨迹,表达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困境时的挣扎与渴求。我一直都比较关注人,关注弱势者,努力表现他们面对无可抗拒的强权或者说环境困局时的处境。但是我相信人性本身的美好,也愿意相信他们的努力会有回报,所以我的电影往往会有一个比较有希望的结局。
《金鹰报》:一般来说,作品往往投射出作者的影子,您电影的这种情怀,与您本身的经历有关么?
王小帅:艺术创作,实际上就是完成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我的电影,外界一般称为独立电影,我本人更愿意称其为作者电影。我出生和成长都在三线工厂,那种时代背景下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个体的命运其实是很艰难的。但是人性的东西是共通的,我愿意通过我的思考去表达。有哲人说过:面对罪恶,沉默是最大的伤害。电影虽然是一门工业,但是其作为作品的创作属性不能被忽略。作为电影人,我不希望自己也是一个沉默的人。
《金鹰报》:目前我国电影市场,留给像您一样的独立电影的空间很不尽人意啊!
王小帅:不是不尽人意,而是越来越小。我们国家的电影市场,突然由10多个亿票房,到50多亿,这两年突然蹦到100多亿,去年160亿,这个过程很短。大家突然发现,电影原来这么有搞头,就都来了。但是,我们的电影工业体系却还没有完善,大家都盯着市场和票房,商业电影产品大行其道。就创作方式来说,商业电影是倒着来的,我先看看市场要什么,要类型就给类型,要明星就找明星,然后再找导演,之后出作品。而独立电影或者说作者电影是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来的,必须是要先有个人思想,要有作品,才有后面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非常大。
电影是我的朋友
《金鹰报》:《冬春的日子》是您第一部作品,也是您获得国际声誉的一部作品,而《十七岁的单车》才让您为国内观众熟知,您如何评价这些作品呢?
王小帅:《冬春》可以说是一个新鲜的东西,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影,广为人知的是第五代的,而《冬春》的出现,是乍出现的完全的个人声音,它引起的好奇与好感更多是基于这个方面。而《单车》的状态不同,它是无意的、偶然的艺术与大众接受的结合。我刚讲过,商业电影往往先研究市场和受众,而作为电影先有个人思想,这两者很难达到一个平衡,但是《单车》却做到了。它的成功我也很想每部电影都有,但是的确很难。
《金鹰报》:也就是说,您认为艺术和商业的结合是很困难的事情?
王小帅:我们还是要分开看。当然,好电影永远是好电影,它不会因为你将其定义为商业或者艺术就有所区别。《教父》、《肖申克的救赎》等都是商业电影,但是它们的艺术性也同样极高。而安东尼奥尼、德西卡、英格玛伯格曼等大师的电影,永远充满艺术的光辉。
像《阿凡达》,你就进你的Imax
3D影院好了,我进不去也不想进去,我更愿意我的电影在小厅或者俱乐部放映,小众就小众好了,但是请不要剥夺这部分人想看我的电影的权利。
《金鹰报》:您这话,是在呼唤艺术电影院线的构建么?
王小帅:法国等电影工业体系成熟的国家都是有成熟的艺术院线的,各个方面都在支持。曾有朋友跟我说等中国票房到百亿了,艺术院线的构建就到时机了,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我看不知道500亿之后会不会算时机到了。电影的整体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电影大市场、观众的成熟度也需要等待。
我们目前做的都是跟随的工作,跟随西方电影艺术、电影审美、电影市场的脚步,我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引领。
《金鹰报》:那您有没有拍商业片的计划呢?
王小帅:有人曾说电影是我的情人,我认为电影应该算是我的朋友,我很喜欢目前的工作,虽然压力很大,但我并不抱怨,我喜欢它,我能表达,目前来说我是满意的。《日照重庆》全国公映仅仅两天半,仅发行40个拷贝,收到的票房是280万,单拷贝是7万,算算,如果发行2000个拷贝,公映两周呢?难道这样算商业失败么?《我11》5月就公映了,希望大家都去看,让我也在商业上收获满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