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卫视女记者只身跟拍三一泵车驰援日本

(2011-04-08 08:58:03)
标签:

杂谈

湖南卫视女记者只身跟拍三一泵车驰援日本

马婉琳:在余震中挑战极限感受爱


日本地震引发核电机组核泄漏事件,引起全世界关注。三一重工第一时间响应,捐赠一台62米泵车驰援日本。该泵车对机组进行注水冷却作业,缓解了核泄漏危机。
获悉捐赠信息,湖南卫视新闻中心决定派记者全程跟踪采访。因受只有一个名额的限制,拥有护照、能拍摄、懂非线编辑、能出镜解说的马婉琳成了不二人选。
文*《金鹰报》记者  刘欢乐    图*受访者 提供


大阪采访多次亲历余震
 3月22日晚,马婉琳与三一公司员工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到达东京时,正好是东京时间下午6点(注:东京时间比北京时间快一个小时)。而三一公司捐赠的泵车则通过海运一路犁波前行。  
第二天到达东京时,余震不断。晚上,马婉琳住的整栋楼都在摇晃,马婉琳在床上被多次晃醒。刚开始,她有些害怕,摇晃次数多了,她也习惯了。“工作疲惫时,再怎么晃,都能很快进入梦乡。”
东京的水核辐射超标,饮用水特别紧张,超市的水被抢购一空。很长时间,马婉琳喝不到一口水。
泵车于3月24日早上8点到达日本大阪港。马婉琳是唯一获准进入码头进行拍摄的媒体记者。
狠心挂断老公越洋电话
去日本采访的事,马婉琳一直瞒着父母,她知道,父母会阻拦她。临行前两天,马婉琳将去日本采访的事告诉了老公。沉默良久,老公无奈地点了点头,“你一定要平安地回来!”这是临行前他对妻子叮嘱得最多的一句话。
马婉琳赴日本大阪采访的日子里,主管新闻中心的王维副台长和新闻中心的同事们都时刻牵挂着她的安危,他们或电话或短信,不时询问她的近况。
那些日子,马婉琳的老公彻夜难眠,他不时给马婉琳打电话,还给她发了很多条短信。“我骂他很多次,叫他长话短说。他打来的很多电话,我立马挂了,他发来的短信,我很少回复,现在想起来,感觉对他很残忍。”马婉琳不知道手机电池能坚持多久,她希望每一分钟都能用在工作联系上。
口罩成了唯一的防护工具
到东京下飞机时,乘客都不约而同地戴上自备的口罩。因为行程匆忙,马婉琳没有做太多准备。
坐在马婉琳身边的一位中国女孩微笑着递给她一个口罩,“太危险了,你还是戴着它吧!”这个口罩成了马婉琳在日本采访期间唯一的防护工具。好在东京的辐射量对人体没太大危害,戴口罩只是防止受到核辐射的空中颗粒吸入体内。
马婉琳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很累,却很充实。采访一天难得喝上一口水,吃饭也经常不准点。既要亲自拍摄画面,还要现场解说,拍完后,还要写稿,带着非编机,找到能上网的地方及时将采访资料传回新闻中心。这些繁琐的事,都由她一个人完成。
在日本采访期间,马婉琳拍摄了累计18G的新闻素材。她的新闻素材多次被央视新闻频道,央视一套、二套、四套,凤凰卫视等媒体采用或转播。
“我没有把自己当女孩”
每天,马婉琳提着几十斤重的非编机来往于采访现场。一天下来,这位昔日的四川省青年登山队队员,累得骨头都快散了架。三一公司的工作人员看她每天干这么重的活,笑她“比爷们还爷们”。马婉琳知道,她是硬撑着不让自己倒下,“我没有把自己当女孩,我觉得我跟这群爷们一样。”
马婉琳有严重的恐高症,拍摄高空喷水全景时,她将自己的身体绑在升降机上,强迫自己升到几十米高空。拍完之后,她很开心,她又一次挑战了自己的身体极限!
流泪拍摄感人画面
采访中,马婉琳拍摄到几个不经意的画面:在培训现场,中日双方交流时,虽然语言不通,但彼此的一个眼神照会,大家都心照不宣;日本的操作手很细心地擦拭着崭新的泵车零件,因为他深信,这部来自中国的机器,能帮助解决核电站面临的注水降温难题,而它最终表现不错且不负众望。
培训完毕,分别时,中日操作手相互拥抱,除马婉琳之外,现场的大老爷们的眼眶都红了。
马婉琳坐在面包车后面拍摄泵车离开的最后一个画面时,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在一起的日子虽然很短,但与操作手结下的友谊,以及危难之中的点滴真情,令这个勇敢的姑娘泣不成声。这一天,马婉琳特意穿了件红色衣服,她将祝福融进大红喜气的纤维里。
“他们选择在最危险的时候亲自驾驶泵车到核泄漏现场,我曾想过,这是不是他们跟我们的最后一面。”马婉琳说,在灾难面前,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平等的,而奉献、勇于牺牲与人性中的大爱,将在天地间永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