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讲述】名人风骨之六 豫让:谁有当年国士心?
(2009-07-27 10:39:32)
标签:
杂谈 |
■谷良
中国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古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它的出典就是豫让。其实,与其说豫让是一名刺客,不如称他为一位伟大的国士。
士为知己者死
豫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人,他的祖父毕阳为晋国有名的侠客,家族的刚烈血性正是豫让忠贞精神的来源。豫让最初曾给范氏、中行氏做过家臣,但都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智瑶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智瑶对他颇为尊重。
尽管智瑶曾经很有作为,但他狂妄自大的个性最终令他自食苦果。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曾经多次被智瑶当场羞辱的晋国封君赵襄子还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
而作为智瑶的心腹家臣豫让逃到山里,感叹道:“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于是,他发誓要为智瑶报仇,行刺赵襄子。
为主报仇自毁容颜
开始,豫让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他怀揣匕首,伺机行刺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有所动,就拘问修整厕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藏着利刀。于是,他被赵襄子逮捕。
被审问时,豫让直言不讳地说:“欲为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赵襄子说
:“他是义士,我小心回避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士啊。”最后赵襄子放走了豫让。
不久,豫让为便于行事,顺利实现报仇的意图,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得嘶哑,他乔装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
一次,豫让在晋阳的街道上迎面碰到了自己的妻子,本想笑笑一走了之,但身后却传来了妻子的哭声,豫让忍不住返回去询问,妻子说:“我看到你的牙齿,想起了我的丈夫。”于是,豫让当夜用石块敲掉了自己所有的牙齿,直到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认识自己。
还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被辨认出来。朋友流着泪说:“凭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宠爱您。等他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不是很容易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我之所以选择现在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行刺失败伏剑自杀
经过考察,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一天,他提前埋伏于一座桥下。赵襄子过桥的时候,马突然受惊,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
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赵襄子听后,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兵士把他围住。
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三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舍身报恩流芳后世
豫让的事迹传开后,天下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而悲泣。
豫让行刺赵襄子,舍生忘死,历尽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为知己献身的精神让人敬仰感佩。
江淹在《别赋》中写道:“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赵厕即指豫让之事。
今天在太原市赤桥村西侧,仍然残留着千百年来人们祭祀豫让的祠堂———豫让祠。而赤桥村还保留有当年豫让刺杀毋恤所在的“赤桥遗址”。时至今日仍有一首古诗流传在当地:“卧波虹影欲惊鸥,此地曾闻手椹愁。山雨往来时涨涸,岸花开落自春秋。智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凭一剑酬。返照石栏如有字,二心臣子莫径由。”
豫让为知己而牺牲,因感恩而放弃。就这样,一个纯粹的人物,为了一个朴素的理由,做出一次坚定的选择,铸成一种高贵的风骨。
抚今思昔,伤痛不已!“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年国士心?”
国士已去,国风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