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质斌曾被传是鞠萍妈妈
(2009-07-20 10:30:16)
标签:
杂谈 |
2009年6月,罗京病逝,观众含泪送走了他。一个月之后,罗京的老搭档、国嘴邢质斌向央视递交退休信,陪伴了我们30年的面孔即将在每天的19点时“失约”。
犹记得去年年近六十的邢质斌领取“金话筒奖”时,让许多人眼前一亮。那天晚上她穿了一件大红的衣服,整个人都被衬得光彩动人。
这是邢质斌首次获得“金话筒奖”——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
金饭碗砸中“小钢炮”
回忆一下子被拉到1973年原中央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宋培福挖掘邢质斌的一段往事。宋培福时任电视台录音科科长,手下只有三名播音员,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借来的播音员沈力、在录音科做配音工作的赵忠祥,以及后来赴美的吕大渝。
宋培福深为人手不够而头痛,邢质斌的声音意外出现。
那时宋培福在大兴县的岳父家准备迎接新年。一天,他极为偶然地听到从县广播站传出的女声,“就跟小钢炮似的,突突突”。来不及细想,他就与这“小钢炮似的声音”擦身而过了。
转眼夏季来临,录音科同事为宋培福带来了一个姑娘。 这个被宋培福形容为“很本色”的女生,就是邢质斌。
貌不惊人的邢质斌一开口,宋培福迅速捕捉到那个久违的声音,正是他当初在岳父家不期而遇的。两个月后,宋培福闷不作声地从台里调来一部小车,直接去往大兴县广播站,为邢质斌办理调动工作。
那辆小车开到邢质斌住的小胡同里,左邻右舍都放鞭炮出来欢送,大家都说这孩子命好,找到金饭碗了。
学历低曾想去当记者
1981年7月,邢质斌首次与赵忠祥以男女主播、相互搭档的形式正式出镜。刚进电视台时,邢质斌是以可塑性强、天赋好而著称,“声音穿透力强,大方气派,吃辣椒都没事。吐字好比机关枪,从没出过错。”罗京生前这样评价他的搭档。
论过目不忘,播音员中属邢质斌与罗京功夫最过硬。播新闻的时候,有时必须要播出从中央直接下达的文件,可等到新闻已经开播了,稿子才拿来。上面勾勾画画,飘满了红气球,看得编导们都腿发软。可邢质斌却能镇定自若,扫完一遍后,一字不差地播出来。
但邢质斌很快意识到光凭这些是绝对不行的。面对一批后起之秀,邢质斌学历偏低,理论知识不行,这些都是她的薄弱环节。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里曾提出新闻主播应换换面孔,虽然最终不了了之,邢质斌还是感觉到了挥之不去的压力。
邢质斌曾向台里同事倾诉过:她想走,想从《新闻联播》退下来。同事大为吃惊地问:“你现在退下来做什么?”
“我想去当记者。”那时,邢质斌四十刚过,而且具有记者素质,新闻语言能即兴发挥,记者的工作对她而言不是难事。但罗京听了没有接话,他知道邢质斌离开不了主播台,因为《新闻联播》早就成了她生命的第一。
果真“当记者”的话也只是念想而已,邢质斌还是如约19点与全国观众见面。不同的是,
1990年初,邢质斌辞去播音组组长职务,而由业务突出,资历比王宁、李修平高的罗京与李瑞英接替。
交接的那天,邢质斌说:“如果自己不能突破,就把天空留给更有能力的人吧。”
“二姐”被传是鞠萍的妈妈
邢质斌的“让贤”,只是工作生活中极小的一件事情。她在央视的人缘极好,被小辈尊称为“二姐”。
曾在《新闻联播》工作过的播音员卢静说,邢质斌给她最大的印象就是很有大姐样,还肯仗义执言。卢静说:“我和罗京刚到台里时,看大家都叫邢质斌‘二姐’,我们也跟着叫起来,现在已记不得这个叫法的由来。但她确实很像姐姐,处处做表率,还很会照顾人。别看她外表挺严肃,但生活中却让人感到很温暖。我们谁有什么事情想不明白,都愿意找她聊聊,有时候经她一点拨就豁然开朗了。”
担任播音组组长的时候,邢质斌从没因为职务便利给自己多安排出国采访机会。“她总是把学习的机会让给别人,自己则留出时间去陪病重的母亲。”
主播台下的邢质斌还是一个喜欢开玩笑的人。央视曾有段时间传她是鞠萍的妈妈,因为她俩长得很像,邢质斌听了也不生气,只是说:“别让鞠萍知道了,她要知道有个这么老的娘,得多失望啊。”
纪念地震给儿子取名“朴宁”
退休后的邢质斌还是会担任中央电视台一些重大活动的主持人,但相比于每晚7点准时得出现的工作来说,她有更多的时间去陪家人吃个正常的晚餐。
关于邢质斌的家庭,因为她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所以一直是个谜。直到老朋友宋培福无意中透露,当年给邢质斌调档案的时候,邢质斌递给他一份资料,上面填写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父母是教师,男友姓朴,朝鲜族,在航天部下属单位工作。邢质斌的老公基本资料才为人所知。
而宋培福透露邢质斌丈夫姓“朴”一说也被邢质斌本人证实。在汶川大地震的采访中,邢质斌曾说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年,她刚好生下儿子,本来为了纪念地震,准备给孩子取名“朴震”的,但丈夫说:“地震已经过去了,就别再‘震’了,老百姓需要安宁,儿子叫朴宁吧。”
低调的丈夫和儿子从来没有在公众面前露脸,但他们用无私的爱支持着邢质斌的工作。
邢质斌在长期重压下也觉得非常疲惫。好在家人一直大力支持她,儿子也从来没有抱怨过,所以邢质斌30年来,依然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金鹰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