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华去世前为病友治心病
(2009-05-18 17:10:44)
标签:
杂谈 |
一直带给我们快乐的“蔫老头”李文华,因为癌症遗憾地离开了喜爱他的观众。这个永远把笑声留在舞台上的相声演员,在失去声带并与癌症抗争的20多年里,笔耕不缀。在最后的人生之路上,他身体力行地鼓励身边的病友,要积极乐观面对生活。
患病后用食道发声
一直视声音为生命的李文华,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竟不能说话。
1984年,在春节晚会演出的李文华发现自己说话声音沙哑,但是由于当时演出任务多,一向视工作为生命的李文华没有去医院,自己随便吃点消炎药继续演出。一直熬到6月份,李文华抽空去了医院,医生的检查结果出来了:喉部鳞状肿瘤,必须手术切除!
说相声的李文华难以承受。发声说话是一个相声演员的基本要求,没有了声带,不能说话,等于扼杀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啊。李文华再三恳求医生帮他保住声带,但医生为了防止肿瘤扩散,建议李文华做手术切除声带。一想到今后不能再说相声,甚至不能说话了,李文华心都快碎了。幸好有陪伴了将近50年的老伴一直为他加油鼓气,头颈科的医护人员也告诉他手术之后还可以学习用食道发声,李文华这才勇敢地接受了手术。
顺利完成手术的李文华,两个月后在主治医生的建议下开始学习食道发声。他参加了当时北京同仁医院办的“食道发声”训练班,开始了第二次“呀呀学语”。每周两天半,李文华坐公交车到北京沙子口跟医生学习发音,从最开始的打嗝练起,慢慢地往外蹦字,然后练音、讲单词,朗读诗句。
经过两个月的练习,李文华硬是凭着自己的语言功底和顽强毅力,以最短的时间学会用食道说话并开始与人交流。
住院时被病友当成心理医生
对此,李文华非常珍惜。他告诉家人:“人最大的幸福,不是吃喝玩乐,而是健康的生活,以健康的身体为社会作贡献。”
学会了食道发声之后,李文华就自愿做起了抗癌大使,经常出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科和其他医院的病房,为其他即将接受手术和手术后的病友送去鼓励,用自己的事例鼓励病友战胜疾病,面对生活。
李文华住院的时候,因为他特别乐观,大夫们让他给其他患者当“心理医生”,李文华也乐意为大家伙儿做点事儿。病房里谁该做手术了,医生总会提前把李文华叫去,他往病友面前一站,不说话他们都乐。李文华又进一步现身说法,鼓励病友勇敢面对手术和病情。
出院后,病友们也没忘了李文华,他们还经常给他写信。现在李文华的抽屉里还有几百封全国20多个省市的病友写来的感谢信,看到这些信,李文华就算不吃饭,也要抽空写上十句八句的回信,因为在他看来,这是病友对他的信任,也是他的责任。正因为这样,直至最后一次住院,他还在乐观地鼓励其他病友要坚强勇敢。
不说相声“转岗”搞创作
虽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舞台上给观众带去快乐了,但李文华也没有懈怠。在与疾病作斗争期间,李文华先后写了单口相声《吃饭》、《许愿》、《喝粥》,对口相声《医盲》、《住院须知》、《相声小段》等作品。
说起自己的笔耕,李文华自嘲说:“我不能说相声了,恋恋不舍地走下了舞台,可以称之为‘下岗’。但我还可以用心、用笔写相声,等于我又一次‘上岗’了。从用嘴说到用笔写,这可不能叫‘下岗’,只能叫‘转岗’。老天爷想割断我的相声情缘,我一千个不答应。嗓子眼儿使不上劲了,心和手还能使劲儿。我就是要和老天爷斗一斗,和病魔斗一斗。”不仅如此,李文华还在电视剧《那五》、《离婚合同》中客串了角色。
当人们为李文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动时,李文华总是谦虚地说:“虽然我扮演的是一个不用说话的小角色,但我很高兴,因为我还有价值,我能尽我所能为社会做事。”
《金鹰报》记者 罗懿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