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副书记邓亚萍从政如同“打乒乓”
(2009-05-18 17:09:35)
标签:
杂谈 |
36岁的体坛名将邓亚萍正式调任北京市团委副书记。这是继王楠任职团中央后,又一位“乒坛女皇”进入共青团组织。赛场上的邓亚萍拿到18个世界冠军,被称为乒乓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退役后,她先后取得清华大学英语学士学位、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研究硕士学位、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现在又转型政界,为青年团员无私服务。
短短十余年,邓亚萍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人生转型。
奥运村村官,从政的首次转折
1997年,邓亚萍从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的委员,之后当上“奥运村副村长”,可以说这是邓亚萍从政的起点。
2004年从国家体育总局正式调入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邓亚萍就全身心投入。“在奥运村家具的购置上,我们几乎想到了所有能够想到的,衣柜的挂钩不能太高,轮椅运动员要能够得着;抽屉和柜子的拉手不能有尖,要买U形拉手,使无臂运动员能够开关抽屉和柜门。”
邓亚萍甚至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奥运村某个角落里摆放的某一种花卉。
邓亚萍每天一大早赶进村,因为早晨七点半要开各代表团负责人碰头会。除了负责好奥运村里的大大小小事情,邓亚萍还担任新闻发言人,英语十分流利。可谁知道1997年邓亚萍背起书包迈入清华大学的第一堂英语课,她足足花了半个多小时也没能将26个英文字母写全。如今她已是一名出色的新闻发言人,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朋友和各国的贵宾,无论问及多么复杂的问题,她总是有条不紊、字句清晰。
“8月9日,历时13天的北京奥运会运动员村入村欢迎仪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们实现了仪式各环节零失误的预期目标。”邓亚萍说,“零失误”的背后有一个感人故事。由于要升204个国家和地区的旗帜,这是非常容易出错的环节,升旗的人一定要在奏歌曲结束的时候,把旗升到点上,这是非常难的。仪仗队的志愿者每天早晨五点钟就要到升旗仪式现场练习,不管天气是多么炎热,也不管是不是下雨,非常辛苦,专门有一个人在旁边掐着秒表,做手势,最后不差一秒钟。
出席“两会”,落实了两个提案
今年两会期间,邓亚萍是政协会议体育组的召集人之一。9天的会议无论是全体会议、大会发言还是小组讨论,邓亚萍没有请过一次假。每一天她都是早早地来到会场,每一次小组讨论也都是极有见地的发言,内容涉及体育内外。
邓亚萍是新闻媒体追逐的对象,会议期间不间断的采访一直在进行着。问题五花八门,从体育到经济,从民情到外事,而她总是热情和善地对待每一个前来采访的记者,对记者提出的每个问题,她大都会迅速地思考后给予一个具体、明确的回答。
邓亚萍认为,认认真真地开会,踏踏实实地去完成工作是履行职责,是应该做的,全国政协委员只有2000多人,政协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有两件在当时乃至现在仍让邓亚萍感到非常欣慰的事情:一件是她去年提出的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再一件就是机场建设费加到机票中去这个提案获得解决。
用乒乓球比喻将来的团委工作
2009年4月16日,邓亚萍出现在昌平区“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的开业典礼上,这次她的身份是北京市团委副书记。这也是邓亚萍正式履新以来的第一次公开亮相,这家示范园,也是全国首创的青年创业园地,一共由32家小企业组成。
站在红色幕布前台上的邓亚萍,比之人们所熟悉的站在球台前左右窜动的那个凶狠名将,显得更为老成持重,落落大方。
对于再次成功转型,如何担任好北京市团委副书记一职,邓亚萍表示:“我想用更轻松活跃的方式,用青少年熟悉的语言、方式和渠道做共青团工作,让青少年乐于参与我们的活动,接受团的理念。”
当上团委副书记后,邓亚萍并不忘她过去的老本行。她将她今后工作的创新比喻成打乒乓球,“没有新技术,就很难赢球。”她还想用更轻松活跃的方式,用青少年熟悉的语言、方式和渠道做共青团工作。“我要了解青年人的需要,尽可能为他们解决困难。”邓亚萍说。
从政之后坦然面对新压力
对于这次转型,邓亚萍说:“当我还在打球时,我的愿望就是当一名乒乓球教练员。但后来在我与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认识后,他便开始影响我,让我产生了要在乒乓球之外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有人认为我们当运动员的只能在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领域中继续工作,我就是要证明给他们看,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从政”难免有更大的压力,作为运动员出身的团委书记,邓亚萍显得十分坦然:“我当运动员的时候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坚持,能吃苦。所以现在也不觉得苦了。从运动员开始,到后来读书,再到奥组委上班,我觉得我始终都在交叉做着很多事情。可以说几乎没有在一个时间里只做一件事情,这种繁忙的程度到现在我早就习惯了,所谓的压力也就习惯了。”
曾经带领邓亚萍的教练陆元盛说,“我相信只要她发扬打球和读书时候的那种拼劲,就一定能够在新岗位上取得更大成功。”
《金鹰报》记者 罗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