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颖丹】学术生活第五讲 教学感悟:国际战略管理

标签:
教学感悟管理教育 |
分类: 我的学术生活(原创) |
2012-2013学年,我负责“国际战略管理”(International Strategic Management)的讨论课教学,这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国际商务管理专业(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的大三(荷兰研究型大学本科最后一年)和硕士预科(pre-master) 的核心课程。学生主要是荷兰人,有一些交换生,比如来自印尼、香港、墨西哥和巴西。感觉是:从学术水平来说,交换生和硕士预科的学生,背景知识相对欠缺很多。
课程设置是这样的:这门课每个星期有一次讲座(lecture),一次研讨课(tutorial)。我负责两个组的tutorial,每组约50人,相对于讨论课,人数算是比较多的。但是与其他只是解答课后习题的tutorial相比,这门课的tutorial 内容非常丰富,类似很多美国学校的MBA教学模式,学生们要分组进行案例研究(case presentation),撰写一篇3000-3500理论相关的文献综述(topic paper),还要领导一次课堂讨论(class discussion)。我很喜欢这样的课程设置:既有理论上面的分析,又有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还有讨论的时间和机会。学生们需要在上课前24小时把他们准备paper发给老师。
我的职责:我要负责给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评分,所以和其他只是讲讲习题的tutor相比,我的权利非常大。我给学生们分组,负责学生间的协调等等。因此,学生们相关的问题也比较多,每天都要回复和处理学生们的电子邮件。
谈谈我的几点零星感悟吧。
1、第一节课让学生们介绍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和职业发展目标(Career goals),这些学战略的学生们对于自己的定位没有清晰的认识。除了几位有实习经历和已经创业的荷兰学生,基本上没有职业定位。
Tip:对于在校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利用暑期,尽早接触社会,多接触不同类型的企业(国企、外企、银行、创业企业、政府机构等等),以及接触不同的职能部门(金融、人力资源、运营等等)。
2、从内容上说:基本上,学生们的沟通能力(presentation skills)已经较满意,但是逻辑(logical argument, line of reasoning)需要加强,体现在无论是论文还是案例。特别是在撰写论文的时候,很多学生没有明显的逻辑线索,没有侧重,眉毛鼻子一把抓。
Tip: 写短的文献综述和应用案例分析文献都是很好的学以致用的方法。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可以(1)阐述文献的历史严格(2)文献的某一部分或者方面(3)文献在某一特殊领域的应用。举个例子:某个话题是企业文化,一个小组的题目是:企业文化的变革(Change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这样他们就很好的阐述了文献的一个方面。
3、关于案例的选择
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好的故事。有时候,选择过于陌生的案例需要大量的背景介绍;而另一些情况下,众人皆知的案例又很难有新意(听过很多遍的故事,很难再扣人心弦吧)。比如委托代理理论中(Principal-agent theory),利用ENRON的垮台这个案例,就很难阐述出新意。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请学生们思考:What's new about your story?
4、关于讨论
(1)如果问题是agree/disagree 之类的问题,非常明显,学生们更容易加入讨论。
(2)如果在提问之前,提供一些背景,能加深问题的深度。
(3)有意义的讨论并不是飘在空中的纯理论问题,而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让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关于交易成本理论,有个组的学生想到了关于买奶酪和买iphone的比较,非常有意思,总结如下。
|
Asset specificity |
Uncertainty |
Frequency |
Explain the terminology |
The resources devoted to a transaction |
Complexity about the transaction |
How often is the transaction conducted |
Explain |
Buying an iphone is expensive; buying cheese is inexpensive |
The uncertainty of an iphone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cheese |
Buying cheese is more common than you get a new phone |
Cheese |
Low |
Low |
High |
Iphone |
High |
High |
Low |
这样下一次,研究交易的三要素的时候,只要想想买iphone就可以了。
(4)学生们思维还是不够严密
出现了几次大家都同意,我一个人不同意的状况。比如,有个讨论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组织都有委托代理问题(principal-agent)和agency cost,大家都纷纷说:是啊!我说:不对!如果是一个人的公司呢?
我没有真正能够和学生们辩论。似乎我往往一下子就切中要害,没有真正有过有趣的辩论。想我几年前上硕士的时候,辩论总是说不过我的荷兰同学。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进步了?还是我research master 同学水平比较高?抑或说是因为地位?我现在参与讨论的时候,学生们就不直接反驳?
5. 其他影响教学的细节
(1)课程时间:我有两个组,一个在周一,一个在周三。由于周一的组要在周日下午提交内容,我发现已经发生两次学生失踪的事情了。而周三的组,组员间的交流相对要顺畅一些。一般情况,荷兰人周末是不学习的,我们系的教学楼周末也不开放。
(2)课程的任何细微的细节:比如上课的时间、教室的大小、课桌的摆放、老师讲话的位置和声音,都是可以影响教学结果的。
6. 教学支持
这是我第一次在荷兰教课,但是在国内有一些英语教学经验。总体上,课堂控制比较好。但是,有时候,在时间上而言,往往不乐意去打断好的讨论。
其他课程支持方面,除了搭档负责lecture的老师,学校提供了TA的课程和一对一的educational support,有人专门到我的课上听课,提了几个宝贵意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