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距离创新 |
分类: 历史地理制度之辨 |
Tom Peters 如是说 :距离已死
如果你曾经听过“地球村”的说法,我认为“村”还是太大了,试试“地球街区”,更准确的,或者“地球商场”。-- Tom Peters
“从伦敦打电话到纽约的成本和你打电话到邻居一样。距离的消失,也许是塑造下个世纪前50年的社会的最重要的经济推动力。” ——经济人
在“距离已死“里,TP谈到了至少三种“距离”:空间距离、年龄距离和成本空间。对“空间距离”的消失,上过网的人都很容易理解;如果用IP电话,我从加州打电话回中国,1.7美分一分钟;但是从加州的家里打电话去旧金山,用传统电话打要1美元一分钟。在关于“年龄距离”的问题上,他认为“年轻人将领导我们”;他还大胆推测:如果一个IT公司没有一个年龄在15岁,甚至12岁以下的孩子作为“资深执行官”,那么这个公司迟早要有麻烦。很有趣,不过并不新奇。1988年,在Tom Hank第一次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的片子《Big》里,这个理念已经被运用,当时他饰演一个年仅12岁、但是有20岁的身体的孩子,他莫名其妙的担任了一玩具公司的市场总监,但是很成功。因为玩具是孩子的世界,今天IT开始成为孩子的专长。
“You can’t shrink your way to greatness.” ----- Arthur Martinez, chairman and CEO, Sears, Roebuck
“No business can cut its way to success.” ----- Bill Dahlberg, Chairman, the Southern Company
“In the final analysis, you can’t continue to reduce costs and grow.” ------ Paul Cook, founder, Raychem
“成本空间”的消失倒是更引人注意。以上的三句引言都表达了同样一个意思:光靠削减成本,你的business无法成功。同样,光靠“改善”(Kaizen, Improvement),你也无法成功。他认为不断的通过持续改善追求完美虽然值得佩服,但是(重点永远在于“但是”后面),像6?这样的目标——要求100万个产品的废品率只有3.4,会使企业“沉溺”于“琢磨”往日的商业模式。于是,他对“积累”提出了疑问。
“Incrementalism is innovation’s worst enemy.” --- Nicolas Negroponte, MIT Media Lab
TP说,他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基本没有留意;但是在句话在他脑里停留了几分钟后,他突然发现这是一句分量很重、很深刻的话。我也是。我一开始无法理解。因为我一直认为“积累”是学习成长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和方法;但是,“积累”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创新”的好方法,还是个问题。
Negroponte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把所有的工作时间都用于改善手头的东西,让它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比今天更好一点,日趋完美;那么,这就意外着你没有时间去“彻底改造”(reinvent)它,创新也就无从可谈了。那么,你说“积累”是不是“创新”最大的敌人?当然,我认为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放弃“积累”,但是要匀出一点时间来思考“积累”的目的和目标,如果有一天我们达到了目标,接下去会怎样?量的积累不一定会带来质的飞跃,演变不一定会导致变革。
最后听听Kevin Kelly 在“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里是怎么说这个问题的:
“Wealth in the new regime flows directly from innovation, not optimization; that is, wealth is not gained by perfecting the know, but by imperfectly seizing the unknown.”
看来我们的书架上,除了TQM或BPR方面的书以外,还需要增加一下关于“Innovation“的书。
如果你曾经听过“地球村”的说法,我认为“村”还是太大了,试试“地球街区”,更准确的,或者“地球商场”。-- Tom Peters
“从伦敦打电话到纽约的成本和你打电话到邻居一样。距离的消失,也许是塑造下个世纪前50年的社会的最重要的经济推动力。” ——经济人
在“距离已死“里,TP谈到了至少三种“距离”:空间距离、年龄距离和成本空间。对“空间距离”的消失,上过网的人都很容易理解;如果用IP电话,我从加州打电话回中国,1.7美分一分钟;但是从加州的家里打电话去旧金山,用传统电话打要1美元一分钟。在关于“年龄距离”的问题上,他认为“年轻人将领导我们”;他还大胆推测:如果一个IT公司没有一个年龄在15岁,甚至12岁以下的孩子作为“资深执行官”,那么这个公司迟早要有麻烦。很有趣,不过并不新奇。1988年,在Tom Hank第一次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的片子《Big》里,这个理念已经被运用,当时他饰演一个年仅12岁、但是有20岁的身体的孩子,他莫名其妙的担任了一玩具公司的市场总监,但是很成功。因为玩具是孩子的世界,今天IT开始成为孩子的专长。
“You can’t shrink your way to greatness.” ----- Arthur Martinez, chairman and CEO, Sears, Roebuck
“No business can cut its way to success.” ----- Bill Dahlberg, Chairman, the Southern Company
“In the final analysis, you can’t continue to reduce costs and grow.” ------ Paul Cook, founder, Raychem
“成本空间”的消失倒是更引人注意。以上的三句引言都表达了同样一个意思:光靠削减成本,你的business无法成功。同样,光靠“改善”(Kaizen, Improvement),你也无法成功。他认为不断的通过持续改善追求完美虽然值得佩服,但是(重点永远在于“但是”后面),像6?这样的目标——要求100万个产品的废品率只有3.4,会使企业“沉溺”于“琢磨”往日的商业模式。于是,他对“积累”提出了疑问。
“Incrementalism is innovation’s worst enemy.” --- Nicolas Negroponte, MIT Media Lab
TP说,他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基本没有留意;但是在句话在他脑里停留了几分钟后,他突然发现这是一句分量很重、很深刻的话。我也是。我一开始无法理解。因为我一直认为“积累”是学习成长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和方法;但是,“积累”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创新”的好方法,还是个问题。
Negroponte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把所有的工作时间都用于改善手头的东西,让它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比今天更好一点,日趋完美;那么,这就意外着你没有时间去“彻底改造”(reinvent)它,创新也就无从可谈了。那么,你说“积累”是不是“创新”最大的敌人?当然,我认为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放弃“积累”,但是要匀出一点时间来思考“积累”的目的和目标,如果有一天我们达到了目标,接下去会怎样?量的积累不一定会带来质的飞跃,演变不一定会导致变革。
最后听听Kevin Kelly 在“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里是怎么说这个问题的:
“Wealth in the new regime flows directly from innovation, not optimization; that is, wealth is not gained by perfecting the know, but by imperfectly seizing the unknown.”
看来我们的书架上,除了TQM或BPR方面的书以外,还需要增加一下关于“Innovation“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