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破冰前行,这冰有多硬?
(2013-03-16 13:19:56)
标签:
异地高考破冰前行教育公平异地高考方案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谈 |
异地高考破冰前行,这冰有多硬?
去年两会,教育部把“异地高考”提上日程,到年底,全国有31个省区市交出各自的“异地高考”方案,具体内容差别明显。在最受关注的北京上海和广东,很多人还够不着这个门槛。今年的两会上,“异地高考”再度成为讨论的热点。
过去,知识改变命运;如今,高考改变命运。
网络上曾经流传一个段子,十几年前,两个同龄的小伙子参加高考,全国统一的试卷,山东的五百多分落榜,北京的四百多分上了沈阳一所大学。后来他们在工地相遇,山东的小伙子是农民工,北京的小伙子是建筑师。
然而,去年底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还不足以阻止这个故事发生。因而,今年的两会上,“异地高考”再度成为讨论的热点。
“异地高考”要如何权衡各方利益,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之声两会特别报道《改革探路》的第十篇是《异地高考破冰前行》。
造冰容易,破冰难。这冰虽然让有些人满意和欢喜,但这冰破坏了教育公平,理应早破、速破。五百多分的山东小伙子落榜,四百多分的北京小伙子却能上大学。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面对广大考生和家长对“异地高考方案”的质疑和两会委员代表对“异地高考方案”的热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和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都坦言,现有的政策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部长和厅长的回应虽然言之有理,千真万确,但都回避了“公平”二字。这种回应是避实就虚,答非所问,转移了公众质疑和热议的本质话题——“公平”。现有政策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这不错,但是,任何制度的建立必须凸显公平,如果制度凸显了公平,有人不满意,则很正常;如果制度凸显着不公平,即使有人满意,也需要修订和完善。
因此,“满意”不能作为衡量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为无论是正确的政策,还是错误的政策,都有人赞同和反对。比如段子中的两个小伙子,无论谁落榜,这个小伙子则会不满意。只四百多分的北京小伙子上了大学,五百多分的山东小伙子却落榜了,山东小伙子舒服吗,满意吗?如果五百多分的山东小伙子上了大学,只有四百多分的北京小伙子也会不满意。
其实,政策本身的公平性比民众对政策的满意度更重要。很明显,如今的高考政策,缺乏公平性,同是考生,有的考生因地域不同,拥有着优越性,北京大学成为北京人的大学既是。因而,现有的高考政策必须改革,且应加快改革的进程,教育部门不能满足于“蜗牛式的速度”。如此沾沾自喜,不是破冰前行,而是增加冰的厚度和硬度。
“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不能成为异地高考破冰前行的挡箭牌。“高考政策”可以不保证所有人满意,但必须合格证公平,对所有考生。唯有公平的高考政策,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满意,才能够让后人认可。
(罗义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