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蠢材”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2012-10-12 08:41:15)
标签:
约翰&bull格登诺贝尔医学奖英国莫言杂谈 |
分类: 教育杂谈 |
“科学蠢材”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现年79岁的英国人约翰·格登在中学时成绩垫底,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被老师断言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家。然而,“科学蠢材”——约翰·格登不仅成为科学家,还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英国医学教授约翰·格登和日本医学教授山中伸弥,他们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促成了许多医学领域的长足发展。
格登出生于1933年10月2日,少年时被生物学深深吸引,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毛虫,并看着毛毛虫变成飞蛾。15岁时,格登在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求学,当时在250名学生中,格登的生物科成绩排在最后一名,其他科目的成绩排名也非常靠后,这位“后进生”在学校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同学们讥笑他是“科学蠢材”,一名老师在格登的成绩报告单中写道:“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浪费时间。”
虽然成绩差、不被老师和学校看好,但格登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对生物学的热爱从来没有减少过。同学们的讥笑、老师的断言没有成为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而是他前进的动力。格登没有扔掉或撕碎这份成绩报告单,而是把它装在镜框里,妥善保存着,至今仍放在他的办公桌上。每当遇到什么麻烦,比如实验无法进行下去等情况时,格登都会看看这份评价,提醒自己要努力坚持,不然真的被老师说中了。
格登考入牛津大学,最初读的是古典文学,后转向动物学,正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1958年,格登用从蝌蚪细胞提取的完整细胞核成功克隆了一只青蛙。这次成功随后被应用于哺乳动物的克隆。格登在这次实验中用于细胞核移植的工具和技术至今仍在使用,他也因此被称为“克隆领域的教父”。1962年,格登在英国《胚胎学与实验形态学杂志》发表论文,论述了一个突破性理论:细胞的特化机能可以逆转。这项发现震惊生物界,也遭到很多质疑声,当时全球生物学界普遍认为,特化细胞发育过程是不可逆的。直到2006年,日本教授山中伸弥通过对小白鼠的实验,证明了一个成熟特化细胞的细胞核可以被逆转到非成熟的干细胞状态,格登之前的发现才逐渐被学界接受。
在科研生涯中,格登一直兢兢业业,79岁的他现在仍坚持全职工作。在被通知获得诺贝尔奖时,他还在实验室工作。一名英国记者曾试图联系格登进行连线采访,但格登的实验室答复称:“格登正在工作,请不要打扰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格登的成功不是奇迹,他由“科学蠢材”到科学巨人的事实,再次为陶行知的名言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格登就是“冷眼里的牛顿”,就是“讥笑里的爱迪生”。一个人能走多快,能走多远,不是他人说了算,不是他人能够左右的,关键取决于自己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将他人的积极评价作为动力,可能走得较快、较远;将他人的消极评价作为动力,则能够走得更快、更远。
(罗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