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责“录取不报到”者不诚信,是何心态?
(2012-08-13 09:19:02)
标签:
四川弃学高考不诚信遣责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谈 |
遣责“录取不报到”者不诚信,是何心态?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考生填报高校志愿是一种契约关系。从法律上讲,考生符合高校录取条件,高校应予录取。高校的录取行为是履行合约。如果考生不按契约报到入学,则是毁约,是考生不诚信的表现。(8月12日《四川新闻网》)
高等教育资源目前还是一种“稀缺”资源。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高校亦煞费苦心,按招生计划为录取新生准备好了学位、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录取新生不报到,势必造成这些资源浪费。同时,弃学者对于想读书的其他考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弃读考生占用了招生名额,其他人就无法被录取。
如此分析,考生被录取不报到,的确是资源浪费。考生出尔反尔,单方毁约,釜底抽薪,给学校造成了巨大损失。于是,四川省教育考试院遣责录取不报到者不诚信。这种遣责是在维护学校的利益,那么谁来维护考生的权益呢?
考生为何录取不报到?有出国留学、想复读考更高层次大学、经济条件差等原因。其实从考生填报志愿时,就埋下了弃学的祸根。考生填报志愿,应该慎之又慎,需要时间权衡、选择,然而,我们给考生填报志愿的时间有多长?可以说,考生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内,匆匆填报志愿,但有些学校并不是考生理想的学校,虽然这些学校不是考生心仪的学校,但不得不填,否则只有来年再考。志愿填报完毕后,许多考生没有一填了之,他们还在思考,还在选择。因此,有的考生重新选择了自己的求学之路,或出国留学,或复读重考,等等。这种重新选择,合情合理,因为这一选择也许决定了其人生的走向。因重新选择,被遣责,被戴上“不诚信”的帽子,不是很无辜吗?造成考生弃学的根源不是考生三心二意,而是录取程序不科学。遣责因经济条件差而弃学的考生“不诚信”,则更是荒唐。虽然国家对经济条件差的考生有帮扶措施,但扪心自问,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吗?他们面对昂贵的求学费用,选择弃学,是更明智的选择,怎么是“不诚信”?
考生填报志愿,选择就读学校,犹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向前,还是向左,抑或是向右,他们应该自由选择。我们应该尊重考生的选择,不能苛求考生一锤定音,更不能强求考生从一而终。
考生录取后弃学,选择另外的求学之路,有着许多的无奈和酸楚。“不诚信”,这种自以为是的遣责,是往考生受伤的心上撒盐。
(罗义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