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云中壶天阁 元君殿) 壶天生悲(柏)

标签:
泰山壶天阁旅游壶天生悲(柏) |
分类: 泰山幽区【红门路】 |
活动特色:登五岳至尊,观云卷云舒,听松涛骇浪,赏日出日落,看雪雾之松,宿泰山之颠,许新年之愿。
泰山云中壶天阁:明时叫“升仙阁”,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扩建后,因此处东有十峰岭,西有九峰山,北有回马岭,山势若壶,遂更名为“壶天阁”阁楼门洞两侧有古楹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她”。这里海拔800米,恰是泰山高度的一半多,而泰山瑰丽多姿的景色尚在更高处。进了壶天阁,只见四周奇峰环绕,脚下仅有一席之地,恰是壶中窥天。“壶天”按道家之说,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传说秦始皇当年派方士徐福到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取长生不老之药时,见三座山的形状都像壶一样,壶天阁就是仙山琼阁之意。所以到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时,泰安知府廷璐又题联作注释:“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阁北是元君殿,内祀元君铜像;西有倚山亭。
壶天阁位于于泰山中路四槐树北,回马岭下,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明代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改名壶天阁,1979年重建,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阁楼建于高台之上,是跨道式门楼建筑,九脊歇山黄琉璃瓦顶,前廊式。清嘉庆六年即公元1801年泰安太守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元1816年泰安府事廷璐又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这里海拔为800米,大致是泰山高度的一半,门洞有双柏自墙中横生,东西对峙,盘旋而上,宛如守护山门的雷祖、真武二将军,堪称奇景。
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下层为石筑, 由12层条石砌成,东西宽14.5米,高4.75米。跨道拱形门洞,高3.1米,宽3.5米, 总进深7.95米,其中北面2.4米系后拓展而成。拱脚角上施仰覆莲墀头石,东西有石阶通上层。台上建殿阁3楹,面阔10米,进深5.4米,通高5.9米,三柱五架梁,七檩前廊式,重梁起架,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柱下施覆盆式柱础,柱子、檩梁及檐子、扒砖等均为水泥预制件。正间开门,装六抹隔扇门四扉,次间开窗装四隔扉窗,其上装支窗(上亮窗)。正间后面开一拱形门,两次间后面各开一拱形窗。
门洞的上面是1993年重修的三清殿,殿内供奉着三尊天神:元始天尊是道教的第一大神,左手虚拈,右手握棒,象征着混沌世界的无极状态;灵宝天尊手捧半黑半白的圆形阴阳镜,象征着从无极状态延伸到太极;道德天尊手持一把阴阳鱼扇子,象征着从太极生化出来的两仪。这便是一幅道教的宇宙演化图。
壶天阁---元君殿
阁北有元君殿3间,内置元君铜像建在高0.8米的台基上,坐北朝南,面阔11.5米,进深 7.2米,高7.46米,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后廊式。正间柱下有石鼓柱础,前面檐柱和老檐柱下覆莲式柱础,筒瓦五脊硬山顶,檐檩、阑额上饰墨线小点金彩绘。正间开门,装四扇六抹隔窗;次间装四扇四抹隔扇窗。正间内须弥座神台上供元君铜坐像。
西北是回马岭坊;西为依山亭;东有乾隆皇帝御制摩崖诗刻3首《壶天阁诗》。
中天门位于壶天阁北,又名二天门。此处高岭拦壑,土色黄赤,名黄岘岭,为中溪发源地。
=================================================================================
诸位网友博友 游客注意啊:提示在泰山游览时(壶天阁---元君殿)千万不要被忽悠了。
泰山壶天阁---元君殿香火,那些穿蓝色衣服的人就是庙宇里的工作人员,千万不要被他们忽悠了。我想他们在这个旺盛的香火掩护掩饰下,他们一定有可观的灰色收入吧!!!!
=====================================================
壶天生悲(柏)
=============================================================
-----------------------------------------------------------------------------------
泰山“壶天阁”与“三清”
在登泰山的盘道中有一个“壶天阁”的景点,有人望文生义,曲解为后面的山头像把“茶壶”而得名。殊不知泰山的一切人文景观都是与道家、佛教、儒家有密切关系的。这是泰山的文化根基所在,泰山的历史价值所在。
穿过柏洞,一座高大的门楼式建筑跨道而立,大门上方刻有“壶天阁”门额的景点便映入眼帘。壶天阁在明代称升仙阁,清乾隆12年(1747年)扩建,改名壶天阁,1996年重建并彩绘。
太清:原始天尊;玉清:灵宝元君;上清:道德真君。
《道教三洞宗元》称:“道”起自“无”,“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化生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三神君主治“三天”,即“三清境”。三清境“下二十八天”称“三界胜境”,其中的神灵均断人间生死之灾。
壶天阁北有院落,形成了一座小庙宇。迎面3间元君殿,建在近1米高的台基上,正间的须弥座上供奉碧霞元君铜像,西面有厢房。登山盘道从元君殿西侧继续蜿蜓而上。
壶天阁高度地体现了古人独到的建筑美学理念。壶天阁所在的登山路,自古被称为“幽区”,古道通幽,处处峰回路转。此地本无天然屏障,故巧妙利用地形修建起楼阁。人工屏障阻断了游人的视线,形成悬念。它与来时的“红门”、“万仙楼”有机组合产生“美感”。使游人在山中感到扑朔迷离,如同欣赏一出情节曲折的戏一般。“疑无路”和“柳暗花明”得到了充分的注解。
当游人登阶进入院中,只见东西两面皆山,南面是层峦叠嶂,不见来途,只有北面开阔,然而又被“回马岭”再次阻挡。恰似壶中窥天,可谓陶然生趣。古人的用意已经在门洞上的对联里讲的很生动:“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门洞旁还有一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进一步强调了壶天阁在整个登山序列中的地位。
古代泰山建设者,充分考虑到登山道路漫长而艰苦,为了调节体力和心理的矛盾,则利用各种不同的单体建筑或建筑群,把漫长的旅途分割成若干单元,造就“且听下回分解”的企盼,激发了继续攀登的欲望。
----------------------------------------
======================================================================================
泰山求子,有求而必应 泰山的香客
泰山求子风俗由来已久。据民国时的《泰安县志》载:“泰山为五岳首,而圣田之庙在焉,既有求而必应,亦无感之不通。上山祈愿一般在山顶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诉。”而碧霞元君也是广布恩露,成为华北各省以至天下华人共同信奉的送子娘娘。据传,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其全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因其久居泰山,又称泰山娘娘。“泰”字在《易经·泰卦》内表示“天地交而万物生”之意,很多人附会地视其为妇女生子之卦,视碧霞元君为滋生万物、主管生育的送子娘娘,能福佑众生,特别保护妇女儿童,有求必应。
自宋真宗兴建昭真祠以来,民间对碧霞元君的信奉千年不衰。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中称,自碧霞宫兴建以来,世人朝拜泰山的都是来给泰山奶奶烧香的,近的数百里,远的达数千里,每年到泰山顶烧香磕头的多达数十万人,施舍香火钱亦数十万钱两。即使现在,每年仍有逾百万的香客游人登泰山朝拜碧霞元君,心香一瓣,祈神福佑,尤以求子者居多。
上山进香求子称作“拴娃娃”或“偷子”。
进香的程序是“起程,沿路焚祠,冲火,落宿,登山,报号(到泰山娘娘殿前报到),朝顶,守架,进供,进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驾,谢山。”上
山进焚的香纸主要有三种:
一是黄草纸(当地称火纸);
二是印有玉皇大帝为行长,东岳大帝为副行长的大面额冥币;
三是元宝,用锡箔、裱糊、金银成对。碧霞祠有一方“碧霞之君玺”,有钱的可请道士在纸上加盖玺印,以期增加效力。进香之后,就可以“拴娃娃”了。据《寿春岁时纪》载,在碧霞元君祠,庙祝在神座前摆放着许多镀了金色的泥娃娃,供人抱取。如果求生男孩就拴一个金男娃;求生女孩,就拴一个金女娃。凡来“拴娃娃”的都必须向庙祝交钱,谓之“喜钱”。日后若赖以神助,如愿得子,就必须为泥娃娃披红挂彩,并送回原处,谓之“还子”,并要向泰山娘娘进香还愿。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关于“拴娃娃”的习俗写得十分清楚,称“拴来的泥娃娃照样要天天喂它吃东西”。并记载了北方民间这样一个传说:有个人家,主妇锁上门出去走亲戚,中午被留下吃饭没回来,邻居突然听到她屋里有小孩哭声,可这户人家并没有儿女,后来才知道是拴来的娃娃饿哭了。
民间向来还有“心到神知”之说。也有些人在向泰山娘娘求子时,并不先进泰山朝拜,而是在当地举行虔诚而隆重的求子仪式。首先,由妻子出面,带上礼品去求当地的“神妈子”择定吉日,安排求子仪式。第二步,购置香烛、火纸、红布条、供品等。其中,必有枣和栗子两种食品,取其“早生贵子”的谐音,红布条上写有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第三步,求子妇女点燃九炷香,与“神妈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祈祷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后将红布条焚烧。求子妇女进香后各取一只枣和栗子吃下,与“神妈子”一起跪至香火全部燃尽。
当然,日后一旦生儿育女,必定要到泰山碧霞元君祠还愿。若求子未成,则再来一次,但“求子不过三”。还愿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供奉献礼者,有挂袍送匾者,有捐资修庙者,也有植树造林者。现碧霞元君殿内有个黄铜大香炉,高一米多,三足两耳、雕龙、工艺精湛,就是台湾信士陈英杰先生求子如愿,答谢神恩所捐献的。
========================================================================================
泰山《国泰民安》
1996年10月3日,台湾省台南市朝山团,跨过海峡冒雨来到泰山岱庙寻根祭祖。
您是什么地方来的?台湾台南,您这次来干什么,拜祖庙来了。台南也有东岳庙吗?有东岳殿。规模和这个差不多吗,差很多了。我们台南有东岳殿,是这个东岳大帝传过去的,所以到这里来找这个根,寻根,这错不了,根就在这里。台南市东岳殿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来源)一直是个谜,今天来泰山东岳殿,来了解一下。这个谜解开了吗?解开了。
在中国泰山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它像炎帝,黄帝一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民族的根,生命的根。这又是一枝朝山寻根团,36个农民,从福建惠安远道而来。我63岁,从来没有到这边来过,我感到生活很幸福,如果没有组织起来,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来的。我们是祖国东南沿海来的,我们县有两座东岳庙,我们那边流传说,泰山是我们那边东岳大帝的祖庙。
这一年惠安县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富裕了的农民,有条件实现他们的心愿,组织起来到泰山寻根,这个农民朝山团,四天三夜,从中国的东南海滨来到泰山岱庙,他们用流行于南方的仪式,为祖庙里的东岳大帝举行了祭祖典礼。我们先朝山团一步来到惠安,寻访了传播到东南海滨的泰山文化。在这里,说起泰山真像提起了祖先一样,人人肃然起敬。泰山,在我心里是座名山,有历史悠久的建筑。泰山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除了旅游,也像朝圣。
惠安后龙乡诚峰村的东岳庙,最早建于宋朝仁宗时期,到现在700多年了。据说关于东岳大帝的神话,早在神庙建立之前,就在惠安广泛流传,到如今,神和庙宇都在用同一种语言诉说,中华民族南北文化,同一个源,同一条根,他们迎接从泰山归来的东岳大帝,正是迎接同源的祖灵,同根的文明。
帝王封禅大典,八百多年前已经成为翻过的历史,过去泰山祖庙门庭若市的东岳大帝,如今显得有点清闲。一位美国学者正在做有关中国民俗的博士论文,在泰山他看到了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每年三月三有很多朝山农民,她们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节日,蟠桃大会,朝山的多半是女人,很有意思。他还发现了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泰山主盘道沿途的庙宇里,供的神像几乎都是女神,在这个由女神统治的世界里,碧霞元君,是当之无愧的泰山女皇,碧霞元君现象,是泰山也是中国民间的一个谜。
如今在泰山,东岳大帝屈居山下,佛祖隐居山后,道教的元始天尊被冷落在西山扇子崖,这些天宫上帝,人间圣王,东岳大帝,就像众星拱月,环绕着碧霞元君,只有碧霞元君的宝殿,云蒸霞蔚,雄伟壮丽,在民众心目中,碧霞元君是善良仁慈的象征,被尊称为老奶奶,以至于明清以来,许多香客只知有老奶奶山,而不知有泰山。相传泰山后石坞,黄花洞,是碧霞元君修炼成仙的地方,据说当年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在玉女池洗手,无意中发现了一尊女神石像,封为天仙玉女,于是就派众臣在岱顶修建了昭真祠,但是据学者们考证,早在唐代,泰山就有了元君庙,唐代诗人刘禹锡,送张炼师回泰山的诗中,就有九世元君驻翠微的句子,到了明代,便有了碧霞元君这至尊的称号。传说,碧霞元君在成仙前,和平民百姓一样,祖上很穷,成神之后又时时为人消灾降福,于是,人们几乎把她当成家族的一员,直接叫她泰山老奶奶。
从历史上看,自从父权社会最终取代母系社会,原始宗教中的女神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信仰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一样,男性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然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消除了泰山神的一切封号,并且不再封禅,过去几乎为帝王所垄断的泰山,又重新回到了民间,于是在历史上若隐若现的碧霞元君,便登上了泰山之巅,成为中国北方民众信仰中的最高女神。明清时期,中国北方百姓,对碧霞元君的信仰,使泰山出现了堪与帝王封禅相比的万众朝山的宏大场面。朝山者人人手里提着一盏,礼元君灯,灯光辉煌,绵延数十里。
碧霞元君的乐善好施,连皇帝也倍加尊崇,加入到这种原本来自民间的朝山活动。清代乾隆皇帝,在为重修碧霞元君庙祭碑撰文中认为,国家祭祀泰山之神,和百姓奉侍碧霞元君,正如太极的一阳一阴,看起来是两件事,实际上是一回事,国家政治和民间信仰,正如天赋地载,都是为了国泰民安。每一种民间信仰,都随着时间的沉淀积累升华为一种区域性文化,并向四方传播,据统计,明代全国两千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建有元君庙,形成了庞大的泰山民俗文化圈。单江苏省如皋县,就有八座,沛县有六座,天子脚下的北京也有五座,分别称为东顶,西顶,南顶,北顶,而京西妙峰山的元君庙香火最胜,称为金顶。在碧霞元君崇拜中,舍就是取,至今妙峰山的庙会上,依然保留着舍饭舍茶的习俗。就在这庙周围,还有舍茶,都不收钱。为什么要这么做,也是积德行善,不过,有的人还特别愿意吃舍的东西,好像把福气带回家一样。
金顶每年四月一日举行庙会,人山人海,据说当年慈禧太后,曾经为她的儿子同治皇帝祈求发痘平安,叫庙里的道士,等她烧完了头香,再开山门,也许是她只取不舍的缘故吧,头香也不灵,同治皇帝最终还是发痘而死。
由这里看,泰山就是个大民俗,各种民俗现象基本都有。人们无论是旅游,还是来进香,都有一个潜在的心理,就是泰山信仰。
与碧霞元君信仰同样不变的是泰山岩石的崇拜,在远古灵石崇拜中,泰山石敢当是正义的象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贾芝告诉我们,在他的老家陕西,人们为了辟邪,都写泰山石敢当。山西也有,他家里就有,房子的墙壁上刻一块石头,泰山石敢当。过去还不太了解什么是泰山石敢当,是不是泰山的石头灵啊。
远古洪荒年代,泰山人在还不认识大自然的时候,认为泰山石具有无比的灵性和神力。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晚从唐宋开始,就有了在街头村口,门前屋后,以及桥梁要冲处,竖立自然石,或石碑石柱的风俗,石上必定刻着泰山石敢当五个字,用以镇妖辟邪。民间的房子处在丁字路口的时候,都竖有石敢当对着路口,按照民间的传说,有的写泰山石敢当,有的没有写的,就画一个虎头,这个虎头,又像龙,又像虎,据说可以增加石敢当的威力。
一方石碑,五个大字,遍布中华大地,随着华人的足迹走遍世界,泰山石敢当也就当遍全球。这个门是我父亲设计的,烧焊的,里面还有一个泰山石敢当呢。对,这是我叔父给我敲的,开这个墓园的时候,拣出来一块石头,他就给我敲成泰山石敢当,留做纪念,以示山东。刻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为了,纪念我们山东,这是老根,所以原则上来讲,希望年轻的一代不要忘本,对,所以中国人无论到哪里,还是不改变的,文化的应力很强。只要有石敢当,一切妖魔鬼怪都不敢接近,这里头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民族文化传统,就是提倡正义。
后来石敢当化入了民间故事,变成了一个善良勇敢力大无比的勇士,一切妖魔鬼怪听到了他的名字,就望风而逃,这也难怪,石敢当的后台是泰山,即便惹得起石敢当,也惹不起泰山。
民间的习俗是以民间的方式来表达的,每一种方式都会形成一定的文化内涵,古代传下来的登山朝顶举动,难免有迷信的成分,但是这百年延续的举动,又岂能是迷信两个字,所能涵盖得了的事物。如今,朝山人的心愿五光十色,这是一块富含黄金的矿石,淘去了杂志,经过了锻炼,必有灿烂的精华显现。
面对种种现象,学者们各有解说,真不妨说他们各个都是淘金者,他们要从朝山人的精神中,去寻求闪光的东西。人们来拜泰山,主要求得一个生存一个发展,生存和发展都在泰山上,都由泰山体现出来。登泰山的老太太磕了两个头,心理满足了,心里舒畅了,心里一舒畅,心旷神怡。有的老人选择给碧霞元君庆寿的日子,约亲朋好友到泰山聚首,大家一起登高望远。不少老人一生辛劳,到得暮年光景,百事顺心,于是一家老少扶持上山,其心情只有身在泰山才能表达。更有这般老大娘,老奶奶,她们大多数文化不高,却很自尊,缺乏科学知识,却懂得怎样做人,他们年复一年的登上泰山,在创造了一种环境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文化,一种延续了几千年,还要继续延续下去的文化。
中国内地有十多亿人口,要是不靠这个传统,大家怎么能这么和谐。我们一定不要忘祖,我们中华民族这个传统,要一代代延续下去。如果说泰山的寺庙,泰山的石刻,是泰山文化的化石,那么看看这朝山的人群吧,这才是泰山文化奔流不息的长河。这条长河流动着生命,流动着文化,流动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