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岱顶奇观)云海玉盘 泰山日出【旭日东升】

标签:
泰山奇观云海玉盘旅游旭日东升泰山日出奇观 |
分类: 泰山妙区【岱顶】 |
泰山奇观-云海玉盘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探海石-云海玉盘
泰山的云雾是变幻莫测的。雨后初晴,大量水气蒸发蒸腾,加之夏季季风自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成云致雾。有时大片云在山腰形成一条长长的带子,如同官服玉带,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时则乌云滚滚,大有倒海翻江之势;也有时白云平铺,如大地铺絮,山谷堆雪,团团白云如同千万个玉盘,轻拢漫涌,铺排相接,好象平静如无垠的汪洋大海,这就是著名的“云海玉盘”。
泰山云海玉盘,多出现在夏秋两季。夏季多云雨,云海时隐时现。秋季天气转冷,陆地比海洋冷却得快,海洋上空沿偏北方向东移,山东半鸟持续刮偏东风时,黄海与渤海上的暖湿空气即被缓缓不断地吹送到泰山周围,遇冷后就凝结为大面积低云层。若云顶低于1500米时,站在岱顶便看到云海的海潮了。
http://www.eweihai.com/Files/BeyondPic/2006-7/30/2006317111433.jpg泰山日出【旭日东升】" TITLE="(泰山岱顶奇观)云海玉盘
云海是山岳风景的重要景观之一。所谓云海,是指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当人们在高山之巅俯瞰云层时,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如临于大海之滨,波起峰涌。故称这一现象为“云海”。在日出和日落时所形成的云海五彩斑斓,称为“彩色云海”,最具观赏价值和震撼力。
泰山云海玉盘多在夏秋两季出现,如果雨后大量水蒸气上升,或夏季从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被高压气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与泰山海拔高度持平之际,此时若无风,在岱顶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空中。泰山周围的群山或全被云雾吞没,或留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象是大海中的岛屿。。此时漫步在岱顶,犹如步入云间仙界。微风吹来,白云滚滚,如浪似雪,风大了,玉盘便化为巨龙,环流活跃,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尤其是在雨雪之后,日出或日落时的“彩色云海”最为壮观。红日低斜,云海平铺,霞光照射,云浪尽染,像锦缎、像花海、像流脂、美不胜言。
---------------------------------------------------------------------------------
===================================================================================
----------------------
游泰山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3月到11月。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当黎明时分,游人站在岱顶举目远眺东方,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成淡黄,又由淡黄变成橘红。而天空的云朵,红紫交辉,
泰山奇观-旭日东升
天下名山都有壮丽的日出景观,而唯泰山日出最负盛名,个中原因,颇耐寻味。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由于泰山日出特别壮美;之所以如此,又取决于其特殊天文、地理和气候条件。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更根本的文化基因呢?
一般认为,在古代游牧时期,就已产生天体崇拜。由于太阳对作物生长和气象变化影响重大,因而太阳崇拜到农耕时期便获普遍发展。大汶口文化曾出土以山承日的陶器符号,从而表明了太阳崇拜和高山崇拜的融合。《春秋是类谋》有"泰山失金鸡"的传说,郑玄注称其为"岳之精"。金鸡又称金乌、金鸦,均为太阳象征。那么,太阳崇拜为何又特与泰山崇拜相结合呢?
首先在于泰山特殊的地理方位,即处于中国的东方。所谓"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终始之地,阴阳交泰之所"(《文献通考》);"东方主天地之生气,以方位别五岳,是为天之东柱"(《岳史·形胜考》诗注)。而东方又恰是太阳升起的方位,主阳。故《说文》释"东"为"从日在木中",《晋书·五行志》称"说日木,东方也"。东,就是太阳在树木间冉冉升起。泰山为东岳,自然与太阳关系更为密切,故有" 泰山金鸡"之说。作为泰山主神之一的泰山大帝,就源于始祖神化了的太阳神"金虹氏"、"太昊氏"。另一位主神碧霞元君(俗称老奶奶),与"玄女"有渊源关系,也与太阳崇拜有瓜葛。正因泰山将东方崇拜与太阳崇拜相结合,所以泰山大帝又称"青帝"。东方于色主青,青为生命色,泰山神又是东方神、生命神。而体现这两种崇拜最充分、最生动的景观,自然是泰山日出。
其次在于泰山临近东海,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海崇拜。虽然泰山距海岸线尚有不小距离,在泰山上也根本看不到大海,但较之其他名山,它毕竟距海最近。因此,古人每联称"海岱"。苏辙有"聊欲观海岱"的诗句,叶份有"海岱争崇深"的跋文。在人们的经验中,太阳又是大海中升起,所以有"金乌海底初飞来"(韩愈)、"只等金鸦浴海?quot;(杨万里)之类的诗句。正因泰山临近东海,加之泰山云海颇似东海波涛,因之人们即使明知泰山难见大海,还是乐于沉醉于"观海"幻象。故而山中有"登岱观海"题刻,有"青帝宅宫,表海于东"的碑赞。人们宁愿将云海想象为海水,将泰山日出虚拟为东海日升。请听诗人的纵情讴歌:"夜呼日出观海东,再为斯世升鸿蒙"(段辅),"日出东海几千里,茫茫不辨云与水"(于慎行)。站在泰山顶上,看东海日出,该是何等壮观啊
观日出泰山日出是壮观而动人心弦的,是岱顶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随着旭日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从而使东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渐转为鱼肚白、红色,直至耀眼的金黄,喷射出万道霞光,最后,一轮火球跃出水面,腾空而起,整个过程象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瞬息间变幻出千万种多姿多彩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岱顶观日历来为游人所向往,也使许多文人墨客为之高歌。
-----------------------------------------------------------------------
====================================================================================
--------------
-------------
-----------------------
-----------------------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绵延在泰安、长清、历城三地之间,面积约426 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
米,直插云天,巍峨陡峻,气势磅礴。我国历史上把山西省的恒山、陕西省的华山、湖南省的衡山、河南省的嵩山、山东省的泰山称为“五岳”,即5
个最有名的山岳。而在这“五岳”之中,泰山向来称为“老大”,如“五岳独尊”、“五岳之首”、“五岳独宗”都是指泰山。泰山除了风景优美,雄伟壮丽外,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的丰富是我国许多名山无法比拟的。郭沫若说道:“实事求是地看泰山,在齐鲁一带,的确是座名山。自然胜境之外,还有历代人文遗迹,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正因为如此,泰山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1982
年,泰山就被确定为我国首批国家级的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
年又被批准为我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我国至今只有两个“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另一个是1990 年批准的黄山)。
孔子、杜甫和泰山
泰山有今日的名气,除了其本身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外,应该说和我国春秋时代的伟大哲学家孔子以及唐代大诗人杜甫很有关系。孔子的家乡就在泰山南面的曲阜,离泰山脚下的泰安县城(今泰安市)也就60
公里左右的路程。孔子外出讲学时是登过泰山的。他赞美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你看泰山是如何的高大啊,登上泰山顶,天下都变得小了。当然,这“天下”并非整个世界,也非整个中国,充其量而言仅是山东省的一部分。但孔子的这两句话却使泰山的声名大振。
1985 年,美国动物学家艾莉森·乔利在其论述世界天然名胜的文章的开头,很风趣的从孔子说起:
“一位老人沿着陡峭的山坡向上攀登。松树林像撑开的华盖落在身后,路旁石缝中伸出一棵棵盘根错节的松柏。老人的弟子们紧紧尾随,由于疲劳,他们腿部肌肉在不停地抖动。他们登上山顶,在色彩瑰丽的庙宇中和衣而卧。天将拂晓,老人又起身登程。他站在悬崖上,下面是万丈深渊,远处是连绵200
公里的平原,一马平川,直达东海。太阳升起来了,突然放出万道霞光,在大气层的折射下,像一只红玉石的高脚杯被分成上下两部分。老人高声感叹:登泰山而小天下!他的弟子把话记录了下来。这是2500
年前,孔子登泰山观日出的情景。
1987 年12
月,经中国政府提议,泰山被宣布为世界遗产名胜。在中国,每年都有千百万人登泰山游览,但泰山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望岳》一诗,一共八句,比孔子多了七句,对泰山的描述更加具体生动: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zì自)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写这首诗大约是在24 岁左右。要说明的是他并未登泰山,只是站在山下眺望。诗中描绘了泰山的3
个特点:青翠、秀美、高大。杜诗最后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一个伟大的登山口号,
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感染力,鼓励人们去攀登泰山,并到达极顶。千百年来,无数的中国人就是在杜诗的影响下去游览、登攀泰山的。
泰山日出
泰山极顶看日出是泰山奇观之一。
描写泰山日出最具魅力的文字,出自清代作家姚鼐(nài)和现代作家徐志摩之手。姚鼐在《登泰山记》一文中写道:在日观亭东面,云雾迷漫。在云雾之中有几十个白得像骰子的东西耸立着,那便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出现一条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了五彩。就在这时候,太阳升起来了,红得像朱砂。下面还有晃动的红光托起它来,有人说,这是东海。回过头来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有日光的照射,有的没有。有红有白,颜色错杂,可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姚文精彩之处在于:1.写云在日出前后由一线变五彩;2.写日出时,下有红光动摇,就像被霞光染红的海涛。这是符合科学的;3.写日出时的太阳像朱砂,十分贴切;4.写了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红有白,正
如杜诗说的“阴阳割昏晓”。徐志摩的《泰山日出》一文,全文仅千字左右,但把人的心情与感
情、日出的过程写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他在泰山玉皇顶看日出的心情是“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他说自
己好像一个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7
个“在”用得多么生动啊,把观日出的心情,一层一层地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接着,作者描写日出前后天空云彩的变化。日出前“眼前只是一座普遍的云海”,“宛似无量数厚毳(cuì音脆)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日出前的一瞬间“云海也活了;眠熟的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首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
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日出时,太阳是如何升起的呢?徐志摩写得更精练:“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天空。”作者把日出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用力再用力”的过程,从而使太阳像人的头颅(很少人如此用),“一探再探”地跃出地平线。
泰山观日出的最好地点,是在泰山极顶(玉皇顶)的日观峰、日观亭。特别是玉皇顶上的探海石。
观泰山日出的时间 ---
泰山观日出是动人的,但不少人都未能如愿,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都登上了泰山玉皇顶,但都未看见日出。观泰山日出是有一定的时间的。
泰山观日出观的是海上日出,而泰山顶离最近的莱州湾或石臼所东南的黄海海面的距离有230
公里。所以,在泰山观日出要靠大气折光。
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只有在夏至(即6 月22 日左右)前后各约31天和冬至(即12 月22 日左右)前后各约47
天内,才有可能在上述两处
海面见到日出;二是在这156
天内,观日出的那天天气必须是整夜特别晴朗,而且是无风或微风。这有利于大气形成下层气温低而上层气温高的逆温现象,使空气密度下密上疏,从而为大气产生折射提供充分的条件。据此道理,观日出者只有在这156
天内的风和日丽、晴朗无云的日子里登泰山,才能如愿以偿;否则,会抱憾而归。看泰山日出,一般是头天登上泰顶,在泰顶旅馆住一宿,次日凌晨4
时左右提前登上玉皇顶或日观峰,选好位置,只要天气晴朗,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