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理论:已有的和应有的(之二)

(2019-11-27 08:34:08)
分类: 艺术研究

                          一 西方的文论呈现为从区分性思维而来的“小”文论

文学,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在原始社会都是与神灵沟通的咒祝之语,最初是区别于日常语言的灵言-神言-巫言,这就是《诗经》中的“颂”之言与希腊的λγοςlogos-逻各斯)之言。这里先讲西方,海德格尔进行希腊语的哲学考古时说,逻各斯就是灵显、就是神话,也即有韵的诗之言。在希腊的理性化中,逻各斯分途为哲学与诗,二者竞争的结果是哲学战胜诗占有文化的王位,诗转成自有其体的“文学”。西方文学在古希腊全体现在诗上,有戏剧诗、史诗、抒情诗之分。因此关于诗的理论叫ποιητικςpoetics诗学)。这一传统影响之深远,直到黑格尔的《美学》,还用诗来指称文学,直到今天,还有理论家用“诗学”来指称文论([]让·贝西埃、[]伊·库什纳[]罗·莫尔捷主编的《诗学史》,2001,内容完全是文论史)。作为文论的诗学,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开始,就将诗之学限定在作为语言艺术的诗中,而与其他语言区别开来。因此,诗学只是关于诗之学(关于诗的本质性的理论)。从而,西方文论在起源于古希腊的诗学时,就是一个“小”的理论。即只从诗的本身来讨论诗。文艺复兴开始的世界现代性进程中,小说从诗歌型叙事作品和散文型叙事作品中产生出来,并成为文学的主体,小说在英、德、法、意、西语中有各种语汇,被吉拉德·吉列比斯列表如下 [i]

国别     词类

I

II

III

IV

V

英国

history

Tale

[novel]

Romance

Novel

法国

Histoire

Conte

Novella

Roman

Roman

德国

Geschichte

Erzahlung

Novelle

Roman(ze)

Roman

意大利

Storia

Racconto

Novella

Romanzo

Romanzo

西班牙

Historia

Cuento

Novella

Romance

Novella

这些代表不同来源的词汇,(第1栏的)史传、(第2栏的)民间故事、(第3栏的)志怪、(第4栏的)传奇,最后都统一在(第5栏的)novel(小说)上(法德意的小说主要来自的传奇故事)。小说由相互关联的三点构成:一是散文形式(而不是诗),二是虚构(而非真实),三是故事(非历史和新闻)。在小说取代诗歌在语言艺术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的进程中,来自于文字作品的literature(文),其词义演向人文学科的论著(文化),最后词义定型在以美为目标的语言艺术上,取代诗成为文学的总名,literature文学)包括小说、剧本、诗歌。总而言之,当文学成为语言艺术的总名,并被理论进行定义之时,仍是按照西方思维的一贯方式,以小说为核心包括剧本和诗歌文学,即以文学本身来论文学。在现代性以来的思想演进中,文学被作了如下的定义:第一,文学是语言艺术,艺术一词经从古希腊(τεχνη包括低级的理发、中级的绘画、高级的几何在内的广义之艺)经中世纪(ars包括动手的机械之艺和用心的自由之艺)在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性进程中,成为与求真的科学-哲学和求善的宗教-伦理相区别以追求美为目的的美的艺术,并普及到欧洲各国,成为英语里的fine art,德语里的Schöne Kunst法语里的beaux art……法国学人巴托(Charles Batteux1713-1780)推出划时代的著作《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1747 [ii]之后,美的艺术进一步的被定义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文学这六大基本门类的范围里。第二,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目标是追求美。在艺术从广义之义向到狭义的美的艺术演进的同时,美的哲学也通过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的《美学》(1750)和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判断力批判》(1790)成为一学科,美是一种快感,这种快感不是现实欲望得到满足后的快感、不是渴望知识得到满足后的快感,也非追求道德而有成就时的快感,而是与之区别开来的非功利、非知识、非道德的快感。这一快感直接体现在美的艺术上的形式美感上。由此,美感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黑格尔的《美学》(1835)把二者的统一讲得非常清楚。在这样关于文学所属的美学和艺术的定性中,综合以上两点,简而言之:文学就是用(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宗教语言不同)的文学之言,以(与现实和历史不同的)虚构的(人-----心)的方式,创造一种文学之美。文学被如此定义,体现的正是一种的理论。西方在对文学进行一种这样的定义的进程中,前面已提过,主要产生了两种文论形态,英语世界的文学批评和德语世界的文学科学。现在进一步讲这两种名呈的内容。英语世界的literary criticism文学批评),来自于英国哲学传统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依此方式,理论应从经验中总结出来,强调应从文学作品的细读品鉴中,得出文学的理论。因此,英语文论界,从蒲伯的《批评论》(1971)、阿诺德《批评在当前的作用》(1864)到温彻斯特《文学批评原理》(1899)和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1924)到弗莱《批评的解剖》(1957),讲的都是理论,而且是后三本,乃体系严密的理论。因此,凡遇英语世界文论的著作,按中文“理论”一词去对译英语criticism,基本不错,而用中文的“批评”一词去理解,反有困惑。英语文论高举criticism的这一理论大旗,一是彰显criticizes(具体批评)的个别性和经验性,二是强调由具体批评总结出来理论乃-ism(内蕴时空局限性和个人主观性),从而literary criticism(文学批评)这一名号要突出的,正是具有科学精神的。与英国的经验传统在文论界产生了文学批评相对应,德国的理性传统在文论界举出的Literaturwissenschaft (文学科学)大旗,德文wissenschaft (科学)与英语的science(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不同,只要逻辑严密、推理正确、形成体系,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都可称为wissenschaft(科学)。文学科学由麦登(Theoder Mundt)《现代文学史》(1840)“绪论创出概念,卡尔·罗森克莱茨(Karl Ronsenkranz)用此词写出《1836-1842德国文学科学》(1842),谢勒尔(Wilhelm Scherer)将之扩展到整个《德意志文学史》(188083,E·格罗斯用《文学科学:它的目标和道路》1887)的讲座和E·埃尔斯特用《文学科学的原理》(第一卷,1897,第二卷,1911)的论著,使这一理论体系化了。德国的文学科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前者重文学理论自身的概念逻辑,后者着文学史的历史演进逻辑。德国文论,正如wissenschaft科学)一词特别要求理论的严格性,强调的也有要有科学精神的。德国的文学科学影响到俄国,形成俄国的литературоведение(文学科学)。做为后起的现代国家,文学科学在俄国分成两派,以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形式派,二是以佩列韦尔泽夫为代表的社会-革命派。社会-革命派在十月革命以后的发展中,抬高了作为理论运用的“文学批评”的地位,使之成文学科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使得文学科学由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部分组成,成为有影响的文论形态。形式派继承着德国文学科学的“小”,并将之做了进一步的推进,特别体现在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和普罗普的民间故事的结构分析中。西方文论为的特点。主要是两个方面,文学讲虚构故事,这些故事无论在外貌上与现实和历史相同还是相异,在本质上都是虚构的文学故事。外貌和内质都不相同,即讲的超出科学定律之外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更彰显“虚构”特质。外貌相同而内质相异,是按亚里士多德讲的,不是实际发生之事,而是“可能”产生之事。这“可能”就要求进行“虚构”。因此,以追求美为目的文学,一言蔽之就是:用具有美感的语言。按照虚构的美学规律,讲出具有美感的故事。这里每一点都可以进行丰富的展开,从而构成文论的整体体系。当然,由于虚构的故事,可以在外貌与现实相同,被看成是对现实和历史的本质反映,可以在外貌上与现实相异,被看成是与现实和历史以另一种方式的本质反映。前面讲文学科学到俄国,分裂为两大对立理论,其实就是西方各国内部,同样有两种对立的理论。把文学作为文学本身的自律性理论(即小的理论)和把文学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的反映的他律性理论(即大的理论)。但主流是自律性理论。然而,由于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是自律论。因此,现代以来的文论演进,自律论是主流。到20世纪上半叶,由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主导了文学自律论的演进,前者高呼的文学有不同于其他非美之物的“文学性”,后者力推文学之为文学的本体论。两股文论大潮滚滚向前,前者由俄国而东欧而西欧,与现象学文论和结构主义文论中的文学自律论一道,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后者由英伦而北美,海日升起,光芒欲红,浪浪更高。这一从东到西四面波扩,使西方文论升上了一个现代以来的高峰:文学作品(而非作者和读者)成为研究的中心,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文学性本体,在根本上不同于理念、现实 、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等等。正是在这一高峡平湖中,韦勒克和沃伦的将英语的文学批评和德俄的文学科学,重组为《文学理论》(1948 [iii] ,从理论上区分了文学的外部研究(即文学的非本质关联物,如传记、心理、社会、思想及其他艺术)和文学的内部研究(即文的本质属性研究,如存在方式、音词、文体、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叙事、类型及评价、文学史)。当弗莱《批评的解剖》(1957)再把这一自律论文论,运用到世界文学史的演进规律上,自律论的文学达到了理论完善的顶峰。“小”的文论在西方得到了体系化的定型。虽然,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后现代理论登有舞台,他律论的“大”文论日益壮大,成为主流,但自律论的“小”文论,仍努力与大文论互动,且不断地推出自己固守立场的新著。如皮克(john Peck)和科尼(Martin Coyle)《文学术语与批评》就以固有的“小”文论方式,在198419932002三个10年中不断与时俱进地修定推出。还有米勒在《论文学》(2002)中,对西方型的自律型“小”文论,作了最为精采的阐发。

总而言之,西方文论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了自律性“小”文论的构架,近代把这一构架作了科学型的定型,在20世纪将之体系化了。



[i] 【美】吉拉德·吉列比斯《欧洲小说的演化》(胡家峦 冯国忠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2-3

[ii] 巴托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Les beaux arts reduits à un même principle)中,美的艺术被定义为绘画、雕刻、音乐、舞蹈、诗歌(戏剧自古希腊以来就在诗歌之内,因此巴托的诗歌一词包括后来的诗歌和戏剧),再加上建筑和雄辩术,被定为美的艺术。巴托著作中,建筑和雄辩术被放到了五门艺术之外的别两门,在于建筑虽然是美的艺术,但与工艺技术还有相当的交迭,雄辩术作为演讲语言,讲究修辞之美,但与现实中的实用还有相当的交迭,放在五门之后,是强调这两门艺术之为美的艺术,是因其美的部分,而非全部。

[iii] 韦勒克 沃伦的《文学理论》序言中讲,他们“听取国际上的各种不同意见”虽然“既不像德国人那样折衷,也不像俄国人那样教条”,但充分吸收了德俄文学科学的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