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已有的和应有的(之一)
(2019-11-24 13:35:06)分类: 艺术研究 |
一 西方的文论呈现为从区分性思维而来的“小”文论
二,中国的文论呈现为从关联型思维而来的“大”文论
三,何以西方文论呈“小”而中国文论显“大”
四
五 西方文论由小到大及在“大”中的多向演进
六,世界文论:如何整合已有,给出应有
而今的文学理论,从中国到西方,充满上下求索之心,弥漫多方困惑之态。仅从新近出的中国学人和西方学人论著之名称,就可感受到这一求索和困惑。在西方译著可以看到:安德鲁·本尼特《文学的无知:理论后的文学理论》(2014)、莱斯利·菲德勒《文学是什么?》(2011),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2007)[i] ……在中国论文中呈现出的:朱立元《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演进的研究与思考》(2018)、南帆《文学理论能够关注什么》(2017)、李青春《文学理论亟待突破的三个问题》(2018)……这一从东到西的求索之情和困惑之心由何而来?远近思来,无不与两大相互关联的转变有关:
一是文学理论与文化整体的关系。在西方自20世纪50-60年代和在中国自20世纪80-90年代电视普及并与电影、大众图像、大众音乐结盟以来,电子文化进入文化主导地位;从90年代到新世纪网络、手机在普及世界普,使电子文化在主导地位上跃向更高层级。从电视带动的电影和图像入主文化主位之后,文学从就文化高位跌落下来,由网络-手机把世界带进的文化新景,文学在文化中开始新的飘迫。文学理论,曾与文学一道享有文化中的高位,理所当然地在电视率领电子文化入主文化中心后,与文学一道伦落,在网络-手机再领电子文化进入霸主地位之后,文学理论与文学一道,变成在文化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载沉载浮、飘泊东西。
二是文学理论内部的学术演进走向。当文学处于文化高位之时,从西方到中国,却有着两种对文学不同的研究路向,讲到这里,或许应从而今的时尚语汇回到原本语汇,在中国古代,文学称为“文”,“文学”在“文”中不是主体,在一些时代还是与主体区别开乃至可以忽略来的一部分。从而关于文的理论,可简称文论。在古希腊,文学只叫poetry(诗),关于文学的理论,叫poetics(诗学)。只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小说日益壮大并入主语言艺术的中心,文学一词才取代诗只为语言艺术的总名,关于文学的理论也不叫文学理论,而分为两大话语系统,在德语世界是Literaturwissenschaft(文学科学),在英语世界,为literary criticism(文学批评)。到了20世纪50-60年代,美国,literary theory(文学理论)方在英德文论的互动和法国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于80年代在美国的大学中普及开来,取得了与文学科学和文学批评同等的地位。术语之“乱”和术语之“争”仍在西方学界普遍存在,之所以有命名上的不同,与英语世界和德语世界的民族心性有关(下面详论)。看到关于文学的理论语汇在历史上的复杂性。为了理解上的方便,且将当下易解的“文学理论”一词回到可以包容历史原貌的语汇,简称为可以包括西方的文学科学、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中国的诗话、文话、小说戏曲评点于其中的“文论”。文论在中国与西方本是两条互不相同的路向,当这两种路向因世界现代化进程而会聚在一起时,产生了新的裂变,这一变化,忽略复杂缠绞细节,只看逻辑演进大线,呈现为两点,一是中国现代之变,二是西方的后现代之变。中国现代之变是由大变小,即从无所不包的广大之“文”,变成与西方一样只与小说、剧本、诗歌相关的小的“文学”。当然由于悠久地有过“大”,在变小的过程中,充满了大与小之间多种多样矛盾、绞缠、扭捏、固执……而至今没有变得西方文学那样“小”。西方后现代之变是由小变大,是从在本质上只与小说、剧本、诗歌相关的“小”的文学,变成的在本质上与文化的什么都有关系的“大”的文学。当然由于长期有过“小”,在变“大”的演进里伴随着各类各态的冲突、纠葛、徘徊、守本……至今都没有变成中国之文那样的“大”。当今中国和西方在文论上的困惑,盖正是因这两个“未能”而产生出来。
下面就从中国和西方文论的本来面貌和演进大线,联系文论自身的演进和文论与文化的关系这两大要点,来省视什么是文学理论已有的和应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