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涂层隐喻与中国城市的当代演进(之一)

(2019-09-27 12:57:47)
分类: 建筑文化

          涂层隐喻与中国城市的当代演进 

                                    张法

20世纪50-60年代电视在西方产生并普及全球到90年代电脑在西方产生并普遍到全球,西方开始了千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文化和思想的大变局,形形色色的后现代思想由之产生出来,从福柯、德里达、德勒兹、拉康等等到利奥塔、波德里亚、加达默尔等等,到赛义德、麦克卢汉、詹姆逊等等,到齐泽克、巴迪欧、拉图等等。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开始千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文化和思想大变局,中国大变局与西方大变局的互动形成到今天日益突显的世界大变局。西方的复杂性、中国的复杂性、世界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呈出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动态景观。在这一思想大变局,总的来讲,西方学人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概念、一套又一套的新观念,中国学人基本上是或跟进或回应,或郢书燕说或挪借而用,但也有自创新词或自言新说的。今年《探索与争鸣》第2期的陈忠教授提出的“涂层”概念,算是新词。陈忠教授文章“论文摘要”第一句话是:“涂层已经成为有问题的普遍现象。” [1] 显然是要这一新词去解释与世界大变局相关联的中国大变局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于在与世界大变局紧密互动的中国大变局里中国学人新词偏少的现象来讲,陈忠教授的提出新词应予大力支持。同时,又要用理论的严格性来审查这一新词,使之在与中国现实和世界思想的互动中,在思想逻辑本身的滋养中,能够生长为观念大树。对于涂层这一新词,本文的讨论集中在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的讨论上:一,什么是涂层概念;二,这一概念与当代中国城市演进有何关联;三,涂层概念与当代中国城市演进的关联而可成为普遍概念,其后面的内蕴的时代问题是什么。

 

                    涂层概念及其思想史关联

什么是涂层呢?这由陈忠教授对当下城乡建筑中的一些建筑现象而感触,又将之作为可以推广到城乡建筑之外而具有社会和文化普遍性的东西:“涂层,是指用各种颜色与质地的涂料、装饰材料对建筑、环境进行改造与更新。把现代建筑涂层为古代的,把水泥建筑涂层为石料的,把暗淡的涂层为光鲜的,把有缺陷、丑陋的涂层为完美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涂层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2] 这一定义包含三点,一,建筑物本有一种性质,二,在此性质之上涂上与此种性质不同的东西,第三,让建筑体成一种比其本质看起来更好的东西。把建筑物换成社会文化中的任一另的事物,以上三条都成立。涂层就变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就此而言,涂层概念所指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而且用了涂层这样一个具有尖锐性新词把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突显出来。

但涂层概念,要让自己在思想史上具有一定地位,需要显示自己独特的为以前概念所未曾表达的内容,或者对以前关于这一内容所用的概念,有新的推进。这一思路使我们把涂层概念与思想史上的相似概念进行比较。从比较中看涂层概念新的何处。

在古典思想中,与涂层相似的概念有:假象(与真象相对)、幻相(与真实相对)、伪装(与原装相对)、面具(与本来面目相对)……这四个概念都与涂层相似,而且都与陈忠教授在《涂层正义论》中的涂层词义相同:涂层是与本有性质不同的一个外表,是一种比本有性质看起来更好看的外表。在后来关于涂层的讨论会上,陈忠讲述涂层概念所由产生的具体现实建筑现象感触时讲的内容,被沈湘平教授总结为三个关联性:(建筑物本已)斑驳-(施之以美观的)涂层-(若干时间后重显原有有斑驳因为涂层)脱落。涂层仍显出与原因现象性质不同的假相、幻相、伪装、面具。在这一相似中,涂层,与这四个古典思想史上的概念一样,是贬义的。

在后现代思想中,与涂层相似的概念,有(艺术上的)拼贴和挪用,(思想史上的)语言游戏和延异。拼帖(collage)是把各个不同性质之物上的因素,从原有的各个物体中割裂出来,成为与原物在本质上脱离关系的碎片,用拼贴的组织方式,组合(拼贴)成一件新的(艺术)物品。拼贴是新物产生的一种方式,拼贴物就其构成的各部分来讲,都是源于各类业已存在的旧物,重要的是通过对旧物的拼贴,将之组成一个(无本质的)新物。是拼贴使这一本无新质的之物成为一种新物。因此,拼贴是后现代艺术的创造法则之一。如果说拼贴强调新物的诸成分与原有物体的断裂,那么,挪用(appropriare)则突显构成新物的成份与其已经脱离了的原有各物体的关联,谁都知道这些成分来自于哪一物体,但它从原来物体中断裂出来,在新的环境中进入到了新的物体之中,而具有了新物体中的新意,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新物不是自生的,而是从别物挪用来的,挪来之后产生的新意是这因素在原来物体没有的,从而因挪用而产生了新物。因此,挪用成为后现代艺术的创造法则之一。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讲,一个词在每一次运用中,都不是按词典规定中的词义,而是按具体语境的具体使用,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词义。因这一使用而来的新义,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讲是“用法即意义”。德里达的延异(differant)与维特根斯坦一样是从哲学上讲语言学上词的语义,一个词的词义是什么,是由语言的区分性原则而来,一词之为一词在于此词与他词的在关联中的区别,“看”的词义,在本体论上,是在汉语系统中与看之相关的一系列词汇如观、望、瞥、窥等的区别(纵聚合)中产生的,在具体的运用,又是与具体语句的与他词的区别(横组合)中产生的。延异意味着,一个词没有自身(语言)固定不变的词义,只有在具体运用(言语)中才产生具体的词义。在这一相似中,涂层,与上面四个后现代型的概念一样,是中性的。

介于二者之间,还有两种思想,与涂层概念相似。心理学上荣格的人格面具和解释学上迦达默尔的文本真理。在荣格心理学中,人的思想是意识和无意识(包括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统一。无意识是人的本性(本能欲望),意识是人让本能性的本性按社会规范和社会理想所允许的方式在人心中的出现,是本能外在表现。人的本质中不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理想的内容,被压抑在内心深处,成为无意识。由于人意识不到无意识的存在,无意识成为人的阴影。人自己既看不见也意识不到作为阴影存在的无意识。人的意识只是人的无意识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本质性部分,从而人的意识只是作为包括无意识和意识在内在心理整体的一部分,因此,由意识的部分形成的人格面具,只是作为整体之人的一种人格面具。但人却自认为也让别人认为,人格面具就是他的本质。在迦达默尔的解释学中,文本只是经过解释才得到意义的实现,才得以进入社会文化之中。在其现实性上,文本是什么,不是文本由什么字组成,而是解释者把文本理解成何种文意。而任一解释都对文本本身有某种层度上的偏离,从事实上来讲,文本是什么,由文本加上解释者的解释(或曰文本与解释者的对话)而形成。无论不同解释者的解释构成了文本的不同意义,还是一个时代解释者的共识,构成了文本的共识意义,总之,第一,文本的意义不完全等同于解释者解释的意义;第二,在现实中,文本加上解释者形成实际上意义;第三,解释使文本意义得以完成。涂层,在与人格面具相比,既是必然(与后现代思想同)而又无奈(与古典思想同)。涂层与解释学思想比,既是必然的又是开放的。

在以上三类思想中,假象、幻相、伪装、面具,都强调表面所呈与本来内容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拼贴、挪用、用法即意义、延异而呈意,都主张表面所现是本来内容必然要产生的变异。人格面具和解释真理,都认为,表面所现是本来内容的最后完成。但前者突出了这一最后完成对于内容整体来讲是不完全的,后者彰显了这一最后完成,不一定只能这样,而可以是多样、开放的。以上面三类十种概念来比较涂层概念,涂层,来自城市演进中的建筑营造和城区改造。第一,它是具体建筑得以完成的最后工序。因此,类似于第二和第三类概念。第二,对城市旧建筑的改造来讲,涂层与第二类概念相似,对于城市新建筑营造来讲,与第三类概念相似。第三,从已完成的建筑新造或改造的效果来讲,倘对作为建筑最后工序的涂层,作一统计,应是三类现象都有。总而言之,涂层,就其现实来讲,可以是贬意的,也可以是褒意的,还可以是中性的。



[1]陈忠《涂层正义论:关于正义真实性的行为哲学研究》《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2

[2]陈忠《涂层正义论:关于正义真实性的行为哲学研究》《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