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学:以中西印类型为基础的世界建构(之四)

(2019-06-19 06:43:40)
分类: 美学理论

 美学的中国类型及其特色


中国的宇宙整体和具体万物由虚实两个部分组成。由于重虚且虚是根本,因此,中国美学从不像西方的实体性美学那样去追求一个实体性的本质,而是以虚体性的气和神作为美的内质。以气论美,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画,以气韵生动为第一(参谢赫《古画品录》),书法要常有生气(萧衍《答陶隐居论书》),琴须生气氤氲(徐上瀛《溪山情况》)……以神论美,文学上,刘勰论文以情志为神明(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王国维称李后主词为神秀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绘画上,张怀赞顾(恺之)画在象人之美上得其神 张怀瓘《画品断》),在书法上,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王僧虔《笔意赞》)……中国思想的在具体事物的虚实结构中重虚,关键在于重具体事物与宇宙整体的关联,中国宇宙是气的宇宙,宇宙的根本在大化流行之气,事物的根本也在于其内在之气与宇宙之气的关联。这意味着中国人看物,第一是从宇宙的整体上去看的,这决定了中国人的美学是从关联中得出的,而不是从区分中得出的。第二,这一从整体观物的方式,反映在具体之物中,对物之美,也要从物的整体上去看,而不是把物区分成各个部分,比如分为真、善、美,再在区分后的基础上去审视此物何以为美。因此,中国人的审美,是要从整体上得到总体感判,再具体到此物的那些因素与这一总体感判相关联。孔子讲“周公之才之美”(《论语·泰伯》),《庄子·德充符》讲鲁君对丑形的哀骀它的喜欢,《孟子·离娄下》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都建立在整体判感对具体美感的影响上。但这种整体判感对具体美感的影响,不是通过“实”的方式,而是通过“虚”的方式进行的,是通过神、情、气、韵等呈现出来的。用绘画的例子来讲,张彦远讲张僧繇和吴道子用笔之妙,是“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笔不周而意已周也”(《历代名画记》)。唐志契《绘事微言》说:“写画亦不必写到,若笔笔写到,便俗……神到,写不到,仍佳。”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说:“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意到而笔不到,不到即到也;笔到而意不到,到犹未到也。”这些画论家都讲出了如何通过关联思维而最后落实到艺术之美上面去。西方思维由于排除虚,因此对中国的关联难于理解,印度思维由于将现在时点视为幻,对中国型的关联也未能体察。
中国的关联型思维在重虚的同时,对实同样看重。这一看重使得中国美不会把美仅仅局限在所谓的艺术上,而是将之推广到所有方面。因此,中国美学以多层次多方面的实体呈现出来。首先,朝廷美学,在远古以来的千年积累和演进中,经夏商周到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以宫殿、陵墓、旌旗、服饰、车马、饮食、舞乐,典章、制度的方式,体系性地展开。其次,从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始,从哲学角度对美学的言说,如孔子的“里仁为美”(《论语·里仁》),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老子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老子》第二章),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 ……形成了各种美学思想。再次,各门艺术,特别是文学里的各类诗歌样式(诗、词、曲)和文章样式(赋、骈文、古文、小品文等)以及小说、戏曲中呈现出来的美的言说;以及书法、绘画、音乐、建筑、园林等的理论,最后,关于社会和自然之美的理论言说。以上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中国美学整体。由于中国关于美的理论在两千年的演进中,特别丰富,因此,仅从其理论话语,就可充分地呈现中国美学的特点。中国的美学理论,以如下四种类型表现出现:一、几个审美领域同时论述的著作,如刘熙载《艺概》(把文学各类以及与文相关联的书法并在一书中讲);李渔《闲情偶寄》(把戏曲、建筑和各种生活审美放在一起讲);这类著作,初一看来最与西方美学著作相合,但其实不同,《艺概》包含了明清考试的八股文,《闲情偶寄》有各类生活中食色的快乐。二、部门艺术专著,如荀子《乐论》、刘勰《文心雕龙》、孙过庭《书谱》、石涛《画语录》。这类著作在内容范围上,大致相同于西方式的专论,但在论述逻辑和表达形式,与西方大不相同,如《文心雕龙》中的文,包括朝廷的奏章、文件等,个人的悼辞,笔记等。三、以诗品、画品、书品文话、琴况、小说评点,戏曲评点,这类特殊形式表达的理论。其中又有两类,一是如谢赫《古画品录》,形式松散但论题集中,是专门的“品”;二是如欧阳修《六一诗话》,形式和论题全都松散,是闲时的“话”。这类著作,已经完全不同于西方式的理论形态。四、以诗论艺,如杜甫《戏为六绝句》和司空图《诗品》,黄钺《画品》,杨曾景《书品》,郭麐《词品》,许奉恩《文品》……这就更是完全与西方的主流论著不相同了。西方在古代和近代初期也有诗歌形式的理论著作,如古罗马时贺拉斯《诗艺》和近代法国时布瓦洛《诗的艺术》但都是把明晰的逻辑道理用诗的形式讲出来。徒具诗的形式。而中国的诗品讲理论,也以诗歌的言不尽言境界为宗旨,显示了中国型的理论特质。中国美学虽然在形式上没有统一的美学著作和艺术哲学著作,但各个分开的艺术门类在内容上又有统一的结构,而这些统一结构,不是像西方美学那样,从诸多现象到一个本质性的定义,而呈现为从实到虚的演进。从《周易》原则而来的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言、象、意结构,是从实为主的言,到虚实兼顾的象,最后的以虚为主的意,从象内之意到象外之意,一片虚灵。从《礼记·乐记》而来的声、音、乐结构,先是自然音响的声,到艺术组织之音,到与天地同质之乐,让人从音中体会到天地运转之大化,是一片虚境。由人物品藻而来的神、骨、肉结构,由以实为主的肉,到虚实兼有的骨,到以虚为主之神。可以看到,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神--肉结构,言--意结构、声--乐结构,体现着同一中国美学精神,而这一精神贯穿到所有艺术门类的理论言说中,贯穿到政治、社会、自然的审美之中。可以说,从先秦的文质结构,到两汉的事辞结构,到魏晋的神骨肉结构,完成了中国美学的核心内容上的定型。再展开为各式各样的诗话、画论、书品、乐论,建筑论、戏曲评点和小说评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