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学:以中西印类型为基础的世界建构(之三)

(2019-06-13 14:04:22)
分类: 美学理论

  美学的印度类型其及特色

印度的宇宙虽然在本质上是空幻型的,即宇宙的本体在时间的流动中为Śūnyatā(空),宇宙中的万物在时间的流动(santãna,汉语佛经译为“相续”)中,从每一时点上看为māyā幻),但作为幻的万物从自身存在于某一时段中来看,又的确存在,并且呈有规律的成住坏空的循环历程和存在方式,是可以进行实体把握的。这样。印度的宇宙万物结构分为三层,在本体上的Śūnyatā空)或Brahman(梵),印度教称为“上梵”(Param brahman),佛教名曰“真谛”(Paramrtha)。现象界māyā幻)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物的长时段看固定存在的本质,印度教称为“下梵”(Aparam brahman),佛教名曰“俗谛”(samvrti-satya)。一是从物的短时点看呈现带着“幻”性的bhū(现象之“是”)。事物之美也是一样,本性为“空”而现象为“实”,现象之实处于时流之中而呈为“幻”,“实”之“幻”在生存时间中成住坏空又有规律可寻,以下梵-俗谛的原则和方式呈现。宇宙之美和世界之美,正因其性空而又实有,虽幻而又有则,因此可以用理论予以把握。

与西方美学一样,印度人也认为美可以典型地从艺术中体现出来。在轴心时代的《歌者奥义书》中,讲了出现了14门学科( 语法学-祭祖学-征兆学-年代学-辩论学-神学-梵学-魔学-军事学-天文学-蛇学-艺术学),其中就有devajana vidym(艺术学)。在古梵语的吠陀六支(礼仪学、语言学、语法学、词源学、诗律学、天文学)中,就有诗律学。这里的“艺术学”和“诗律学”重点在“艺”与“律”,但各门艺术从原始时代和早期文明的仪式中向理性思想演化,各门艺术以自身独立的形式呈现了出来:nya 舞), sagta(音乐), kvya (诗),vstu(建筑), citra 画)……都展开着自己的风采。而且,印度美学与西方美学不同,没有以一个学科的形式出现,艺术也没有以一个统一的艺术哲学的方式出现。而是以多层多面的方式呈现,具体来讲,印度文化的美学理论建构,从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呈现出来:一是四吠陀和以《奥义书》等为代表印度教经典,以及佛教经典、耆那教经典(以及锡克教经典)中,关于美的各种言说;二是印度史上各种艺术,神庙、石窟、雕塑、壁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等中内蕴着的丰富的美学思想;三是各类艺术理论著作,文学上, kvya 一词由吠陀时代的智慧-灵感转成了文学意义上的诗。在苏多(sta)阶层的歌手产生了世俗文学,佛经与两大史诗把印度的各种文学体裁进行了精致化。各种文学理论,如婆摩诃(Bhmaha)《诗庄严》和檀丁(Dantin)《诗境》等由之产生出来。舞剧上《波你尼经》时代有了《舞经》,到婆罗德《舞论》蔚为大观。绘画上,《毗湿奴最上法往世书》呈出画论,《欲经》在13世纪的注中呈现了画的六支理论。音乐上,《歌者奥义》有了音乐理论,到阿毗那婆笈多(Abhinavagupta)的怚特罗洛迦(Tantrloka),师利犍陀(rikaha)的罗特那特罗耶(Ratna Traya), 罗摩犍陀(Rmakaha)的那德迦梨迦(Ndakrik)等,有进一步发展。在建筑上《梨俱吠陀》中就呈现了到城堡、宫殿等各形建筑,在《阿达婆吠陀》中就有了建筑技术之论, 阿陀萨特罗(Artha stra)一书把婆堵(Vstu)一词从为生存而居住的内涵,扩大到了居室、场地、花园、大坝、桥梁、湖泊、水池,并从kal(术)的角度进行论述。苏迦罗尼提(ukra Nti)一书给出了建筑庙宇、宫殿以及其他建筑的规律。在戏剧上,产生了胜财(Dhanañjaya)《十色》和恭多迦(Kuntaka)《曲语生命论》……在印度的各类艺术中,文学、音乐、建筑较为重要,三者中,又以文学为核心,在文学中,以诗为核心。正如诗最初是仪式中的咒、祷、祝、颂,在仪式整体中呈现,随轴心时代的思想转变,诗从在仪式转升进舞剧中,正如古希腊的诗以戏剧诗为主,印度的诗为舞剧的一部分,是诗--剧的合一。因此,Bharata(婆罗多)的Nyastra既译为《舞论》,又可译为《戏剧论》,原意地讲,剧以人间故事呈显具有宇宙意义的时间,舞以内在精神方式呈现具有宇宙意义的时间。因此从精神上悟,是舞论,从具体上讲是剧论。因此,要在诗--剧三者中选一中心,应可说是舞。在这一意义上可说,印度艺术体系以舞为核心。诗、剧、舞都突出了印度思想的时间意义,但舞最能体现宇宙与万物在时间中变幻,从而最能体现印度的空-幻观念。西方思想是哲学型的,西方宇宙是实体的,从而西方美学的形成从追求实体性的美的本质开始。印度宇宙是性空的,从而印度不追求美的本质,要讲艺术的本原,印度思想是宗教型的,艺术的本原与宇宙之神相关。印度宇宙之神,最后定型在三位大神上:创造之神梵天、保持之神毗湿奴、毁灭之神湿婆。三位大神是宇宙万物在时间之流中的生、住、灭的主宰。在不同的言说中,艺术之神与三位大神关联了起来,梵天之女辩才天女被说成是艺术之神,毗湿奴之妻吉祥天女以室利之名显身,也被说成是艺术之神,湿婆自己作为舞神的面貌出现,湿婆之舞,既显宇宙生灭之节律,又呈艺术之韵味。体现了印度之美在时间之流中生、住、灭的独特魅力。印度以重时间的思想为基础,美学理论与两大概念有关:bhva(情)和rasa(味)。bhva(情)一词来自现象之物在时间之流中的呈现之bhū(是),此词具有与西方的to be(是)相同的三项词义:有、在、是,但还有一项西方词没有的词义:变。Bh(是)作为判断词,确指它某物,此物确实存,确为实。但这是--有又是在时间之流中,因此随时间流动而每一瞬间都在“变化”。 bhū作为的统一,可用来指一切具体之物,而bhva(情)却是指具体之物的情状。包括在时点上的anubhva(情态)以及与这一情态有紧密时段关联的vibhva(情由),即时点之情态何以产生,包括lambana(内在之理)和uddpana(外在之缘)。从下梵或俗谛的角度对“情”进行归纳,有sthyibhva(常情8种,vyabhicribhva不定情)33种,sttvika(真情)8种。由情由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态可以是各种情,包括一情独显或多情一体,构成美的现象,现象之美达到文化的深度就是rasa(味)。味,在梵文里有三重词义,第一、在感性形式上,是一种液体,词源是植物之汁,扩展为汁、水、奶。大地之水,植物之汁,动物之奶,乃大地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本,是其本质。因此,第二,为本质。但汁、水、奶是流动的,其在流动中的呈现是有时点的,因此,第三、味,具有在流动中的时点性。这样,rasa(味)是本质,但又在流动和时点中,体现为空与幻,印度型的本质乃不固在某一时点上之“空”,时点可感而所感转瞬即逝为“幻”。因此在某一时点上的审美而得其味,这味,就有了印度哲学高度的存在意义,同时又具有境外之境、象外之外、言外之意的审美境界。情与味从《舞论》中系统提出,延伸到到各门艺术的美论之中,渗透到宇宙万象的美论之中,虽然在各类艺术之中,又形成带有门类艺术特色的术语,如绘画六支和诗歌韵论,但这些不同的言说又可以由情-味总结起来。情强调的是人与物在时间之流中的动态,味是这一动态与宇宙本空相关联之“味”。因此,由情-味到各艺术的美论到宇宙万物的美学,构成了印度美学的思想特点和体系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