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应当有怎样的整体框架(三)

分类: 美学史 |
对中国美学史和中国审美文化史在古今中外缠纠的窘境有所了解,作为审美之道基础,以理论言说为主干的美学史,应建立在审美现象上,从中国古代的审美现象出发,再关联到已有的或阙如的理论言说,从而建构一种与中国古代的审美现象相对应的理论言说。中国古代审美现象主要是什么呢?就是美感的建构,一种美感的的出现,建立、成形,又是较为复杂的,它与一种美的物质形态的出现,制度文化的建构,思想观念的塑造,语言概念的铸成,紧密相关。举例言之,远古时代从西北开始而遍及四方的彩陶美感的建立,从东北-东南开始而遍及四方的玉的美感的建立,既与彩陶和玉的制作、使用、欣赏结合在一起,又是与特定的制度文化的建构和运行结合在一起,还与特定的思想观念建构和运行结合在一起,也与一种文字之前口语符号关联在一起。器物制作、制度文化、思想观念、语言铸成一道造就了美感的建立,并确立了这一美感在文化中的地位。美感一旦建立起来,与之相对应的物质形态被整个文化认定为美。一定会从物质形态、文化结构、观念体系、语言材料等方方面面显示出来。美学史,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特定美感的建立、普及、流行、扩展,以及这一美感的变异、伸缩、升降、转意,乃至这一美感的解构、消失的历史。中国美学史,应当是从远古(用今天的话来讲,是原始诸艺术和工艺形态)开始,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的各种在文化中具有主要地位的美感的建立,发展、演进,以及转意、消失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种种美感,以物质形态-制度文化-思想观念-语言表述四个方面的关联性体现出来。在甲骨文字出现之前,且不讲20000年前的水沟洞出现的人工刻画,与后来的甲骨文字相近的文字,就有8000年前的舞阳和7000年前双敦的刻画符号,6000年前半坡和姜寨彩陶上的文字,5000年前的庙底沟陶缸外的刻画符号,以及5000-4000年前之间的山东陵阳河和邹平丁公山东龙山文化的陶书,以及湖北肖家屋脊的符号,还有陶寺文化的朱书,约4000年前二里头文化的陶器符号……下面且示两例:
这些例子说明,甲骨文出现之前,中国远古文字有一个演进史,更重要的是,甲骨文和金文从长期演进而来,本身就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而且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应内蕴着无体系文字之前的代代口传信息,从而可以从甲骨文和金文中追溯到之前的物质形态的语言内容。先秦文献在讲到远古时,虽然必然带上了后人的眼光,但也包含了历代口传而来的远古内容。这样,远古时代的物质形态,陶器、玉器、图案、乐器、武器、装饰器、青铜、建筑等,都可以从文献、古文字、考古、文献的结合上,把远古时代中国美感在物质形态、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的互动的建立,相对地复原出来。当甲骨文金文演进成先秦汉语之时,物质形态-制度文化-思想观念-语言概念四者之间的关联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呈现,从这一关联中去探寻中国美感的建立与变化,再从突显观念和语言角度予以理论的总结,也就是说,不把中国美学史与中国审美文化截然分开,而是从理论的角度将之结合起来,把只从理论史去讲中国美学史经常会出现的“意已周而笔不周”所谓的理论言说“零散”“碎片”现象和物已存而语未言的“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皎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理论言说阙如现象,用与其相关联又而符合对象原意的理论言说进行填充,使之转隐为显。更主要的是,按照中国美学史的本来面目去呈现中国美学史。在中国美学史本有的整体框架中,加上与物质形态-制度文化-思想观念-语言铸成相关联的美感的建立和演化这样一个核心,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去看中国美学史书写中的点和面。这样,从远古到清末,整个中国美学史的写作,就会有一个新的更为丰富,又更接近于中国古代原貌的展现。